最近一兩年,圍繞智能🏌🏻♂️、人工智能的討論和研究已經成為幾乎各個學科和領域的前沿。教育也不例外。站在一個由人工智能而開啟的門檻,突出人的價值與可貴,從凸顯人的情感而強調人與人工智能的區別,關註情感在人生命和成長中的重要地位,以培育豐富、健康🧈、和諧的情感品質,不斷提升人的情感素養作為目標的情感教育將更加顯現出緊迫而重要的意義👩🏽🔬。
人工智能解放了學生🧖🏻♂️,教育更有可能成為關懷心靈成長的事業
借助人工智能的輔助,知識和技能學習的效率將大大提高🃏,甚至很多原先依靠知識和技能才能完成的任務都可以交由智能機器去完成。如此,學生的學習將會從知識與技能的掌握、分數與考試的競爭和排名中解放出來,轉而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於探索自己的愛好、興趣。與此同時,學校教育也將不再是以簡單的傳授、記誦🦮👳🏽♀️、標準化選擇等作為自己的內核👨🏿💻,教育的藝術內涵將大大凸顯🧜♂️,教育學將轉變對知識單一、過度的依賴和崇拜,而越來越趨向於成為一種關註作為“整體”的個體發展和心靈成長的學問6️⃣。在引領學生、幫助學生去探索貼合個人需求和特征的發展方式,幫助學生拓展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更多發展可能性等方面,教育學以及教育實踐過程中的精神性、內質性、整體性特征將顯得空前重要。
在此背景下,了解學生真實的身心發展需求,並為他們提供適宜的個性化課程🏋🏻♂️,以滿足並引導他們在審美、趣味、愛好等更加切己的🕢、側重內在精神層次等方面的發展需求,將是教師的重要職責🕍。其中♡,情感教育以完整的人作為其培養目標,凸顯人的情緒情感、關註人的心靈和精神成長👨🏻🦽➡️,將越來越成為未來教育學研究和實踐的重要領域。
未來教育將更有可能依賴情感以顯現其以人為本和創造性。如果忽略人的情感層面🧕🏻,人將越來越成為“空心人”🖐,甚至會淪落為人工智能的附庸🦸♀️👱。
人工智能挑戰人的主體地位,人的自我明證離不開豐富的情感體驗和關懷
人工智能是一把雙刃劍,盡管它在一個方面極大地豐富、拓展了人類的認識和行動領域,帶來了人類生活的飛躍式變革,但是人工智能對人類生活的占據、排擠使得人本身的價值面臨著被壓縮、坍塌甚至消解的危險♛。對此♔,除了在倫理體系的維護🚿👷♂️、道德文化的傳承等方面發揮教化、涵養作用之外🤹🏽♀️,教育還應該在其自身的實踐活動過程中通過引導學生豐富自我體驗👨🏽🚒、獲得人際關懷支撐而幫助他們不斷明證自身作為人的主體存在的地位,加強人作為人的觀念和意識。
要做到這一點,教育就不得不回到“人”本身🏊☣️,尤其回到對人生命🐎、情感的觀照中,幫助人在學習過程中增加自我經驗👷♀️,在人際交往中與他人建立一種關懷性質的人際關系和情感聯結。唯有如此👴🏼,在面對由人工智能所提供的快速、大規模、標準化服務的同時,人對自身的了解以及通過自身學習而獲得成長的過程🙆🏻,才不僅是知識或者技能的增加,而且是在生活環境和經驗中感受自己🧑🦰,在各種生活際遇中經歷不同的感受,從而豐富更加獨特的、帶有個人色彩的知識經驗🙍🏻♀️。這類經驗能夠幫助個人真切地體會到自己生命的存在和價值👳🏻🚧,增加對外部知識🫏、價值觀等信息的吸收和學習,因而有可能在根本上增加人的創造、感受的深刻性、豐富性,從而在人工智能時代,成為一個機器無法提供😚、無法替代、無法超越的人👩🦱。
無論是對學生情感的陶冶以增加他們對自我的確認和生命力量的感受,還是在知識和技能學習過程中著眼於對學生人際情感關系的建立和支持🍁,都不能僅僅依靠傳統的書本教學和認知學習。關註學生作為整個人的心靈成長和精神豐富將既是教育教學目標的轉向和回歸👩🏿🔧,也是具體教育教學過程中需要拓展🤗😠、豐富的教育條件和途徑🔳。而所有這些🏡,都有賴於情感教育,有賴於教師和學生共同的情感品質的提升。情感教育的教育教學理念、方式方法、情感條件⚅、環境和素養的提升等✧,都是未來教育的重要課題8️⃣。
人工智能重塑教學環境和學習方式,有意義的學習包含並有賴於高質量的情感
在人工智能與教材、學生🦬、教室的滲透和融合中👨🏻🍼,平面化🤞🏽、靜止形態的教科書和教材更有可能借助技術手段而實現對知識的重新呈現🌷,使知識“立起來”“活起來”🙅🏻♀️,學生的思維在立體的知識空間中得到激活,學習過程的感受性、體驗性都將大大增強。
一方面😅,原來作為教室的物理空間與由人工智能虛構的技術空間將交融在一起,同時構成學習的場所和情境,其中,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都有可能打破對原先單一物理空間的教室的依賴,而實現遠程交流👩🦰,給交往帶來了極大便利🤸🏿♀️。但是🤌🏻,交往頻率、次數和便捷性的增加並不等同於交往的教育性功能的實現。便利的、即時性的交往只有同時包含並融合進人的情緒情感因素,尤其註重體驗和感受性的同時增加,其在促進人的學習和成長方面的價值才可以得到顯現🗞。
另一方面🪺,情感因素的融入可能使學習成為真正有關生命質量的活動。有教育意義的學習與學習者在和他人建立的小組或者團體中的人際交往關系狀況密切相關。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一項關於兒童學習的項目結果顯示⚅,大腦發育過程中接受到的信息刺激在促進學習和大腦發育方面的作用是有限的,而真正對認知、語言和整個大腦發育產生影響的是學習者和他人的交往。尤其是對認知發展尚不成熟🧳,身體各項素質和能力都還處於發育過程中的兒童來說,他們更多地是在與他人(父母📤、老師或者同伴)結成的安全關系中學習🟢🧙♀️。其原因就在於,交往中的學習除了獲得知識🥳、信息🚚、語言等靜止性👩🏽🏫、符號性、單一性因素的刺激之外👨🏿🚀,還伴隨著非理性的情緒情感因素,例如表情、神態、身體動作等🍭,而這些恰恰標識了人學習的目的,即促進整個人的發展。
人工智能時代的學習也唯有真正與生命融合在一起,成為生命的一部分💝,並且為生命的成長提供滋養,才更加顯現出其價值🤦🏼。在此,無論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不得不關註並真正引起對情感層面的重視。
對人工智能的選擇與運用👨🏽🚀👨🏿💼,需要教師具備良好的情感素養
人工智能作為科學技術發展和進步的一個成果📤🪶,其興起和發展將會給教育和人們的生活帶來什麽樣的變化🤾🏻♂️,我們甚至現在還很難去想象。一方面,人工智能使得對於知識的學習更加便捷,正如加拿大學者邁克爾·富蘭說📟,“無處不在的數字工具和數字資源讓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可以學習知識內容”。另一方面✡️,也有人擔心技術會替代人,改變人的思維方式,甚至對技術的過度依賴和強化🗻,會導致具體教育活動中評價導向的簡單化、價值觀的線性化💇♀️,並由此造成對豐富人性的傾軋💬,使得人的生命變得淺薄,生活成為碎片🤹🏿♂️。
人工智能能否解決學校教育的一切問題?尤其對於學校中尚處於發展階段的未成年人來說,到底在什麽時候學、如何學、選擇學什麽等,依然是需要做出“選擇”的問題💂🏽♀️。因此👇🏽,人工智能並不意味著教師對“教育權”的讓渡,更不意味著教師的退場。人工智能為我們提供便利,但是否選擇使用這種“便利”,以及何時、何地、以什麽方式使用這種“便利”而使之真正成為教育和學習的促進因素等方面,還有賴於人們的辨別和取舍。
這種辨別和取舍🧋,考驗教師對教育契機的捕捉、對學生學習和成長需求的了解以及在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對教育目標和方向的把握🏃🏻➡️。人工智能時代👰🏼,教師將從教育教學中的“航船”成為“舵手”,其作用和職責將不再是盛裝知識和技能並親自把它們教給孩子們,而是對孩子們的成長需求🧏🏿♀️,尤其是真實的生命成長狀態作出判斷、回應,並基於這種判斷為孩子們設計課程、組織教與學。而這個過程,對於教師而言🧑🏻🦰,僅僅依靠傳統的知識顯然是不夠的,教師必須在同學生的交往中™️🤟🏿,在真正地對學生整個生命的關心中不斷塑造自己良好的情感素養和條件,尤其是在對學生情緒情感的識別、回應的過程中,組織教學♠︎,擔負起人工智能時代教師的責任和特殊的使命。
(作者🧙🏻:王平 系南京師範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青年課題“青少年價值觀學習的情感基礎研究”[CEA160202]成果)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