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沒錢,回家過年”。春節回家,是所有中國人的最大心願🪡。今天我們總說春運難🥊,火車票難買,機票不降價,公路愛塞車。其實就算與二三十年前相比🧈,現在的交通條件,都算是大大躍升了🙀。想想看🧓🏼,今天幾個小時可達的路程🤕,古時可是需要走上幾個月的漫漫長途🈂️;今天飛機下遠得看不清的小點👈🏿,古時可能就是怎樣也翻不過的大山。但古月今月🦕,古人今人,思鄉之情並無二致。古人的“回家過年”究竟是怎樣的情景呢?
嶺南的年俗和美食讓蘇軾很著迷
“紹聖元年(1094年),年屆六旬的蘇軾被他昔日的學生🎩,而今的皇帝哲宗貶謫惠州🙅🏻♂️📉,九月度大庾嶺✋🏼,十月到達惠州貶所🤳🏻。兩個月後👩🚀,蘇軾度過了他在惠州貶所的第一個春節”🤺,在學者木齋的筆下🚴🏽♂️,那位曾經給嶺南文化史增添無限光輝的“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在辭舊迎新之際👨🏽🎨,也難免有幾分悵惘,“‘前年侍玉輦🧔🏼♀️,端門萬枝燈……今年江海上,雲房寄山僧。’”所謂“兩兩相形🧙🏻♀️,不著一語,寄慨自深”🧓🏻,即是如此🍸。
學者木齋說,在貶謫惠州的第三年🏇🏼💤,東坡一氣作了《新年五首》🧚🏻♂️:“曉雨暗人日👩🏼💼,春愁連上元。水生挑菜渚🧔🏽♀️,煙濕落梅村。小市人歸盡,孤舟鶴踏翻。猶堪慰寂寞🐮,漁火亂江村🧑🏽💼。”“冰溪結瘴雨,先催凍筍生🕎。豐湖有藤菜,似可敵蒓羹。”“荔子幾時熟,花頭今已繁。探春先揀樹,買夏欲論園。居士常攜客,參軍許叩門。明年更有味🚴🏿♂️,懷抱帶諸孫👎🏼🦒。”可以看得出,此時的蘇軾,對嶺南的生活已經相當適應,他在這裏結交了不少朋友🦯,嘗試了不少土產美食,且對市井民俗懷有著濃厚的興趣➡️。
很快👨👦👦,蘇軾被再貶海南。1098年,他在儋州度過了在這熱帶島嶼上的第一個春節。當時儋州的地方長官為了表達對他的敬意,邀請其子蘇過共度上元燈節👨👦👦。獨坐家中的蘇軾望著月光,寫下了“靜看月窗盤蜥蜴”的詩句。這是與中原大不相同的意象💓。
蘇軾被貶儋州,據說是因為其字子瞻,“瞻”“儋”同音之故。行前有人占蔔,說儋字有“人”,對他來說並不壞。似乎也確實如此。他在這裏度過了人生最後的四年👕👩🏽🚒,雖然生活艱苦,但終於遭遇轉機,返歸大陸。1101年,他度過了平生最後一個春節🫸🏼,此時他正在北歸的路上。沿途萬人空巷,來看這位傳奇的老者。翻越大庾嶺時💥,他還興致勃勃地寫了詩💁🏽♀️。這是對他樂觀積極的一生最好的安慰吧🏄🏻。
和今天一樣,許許多多像蘇軾這樣的古代人也不得不時常面臨在外地過春節的情景,自然也有很多時候🆑,顯得孤獨寂寞🧑🏿🔬🫸🏽。唐人王灣在《次北固山下》寫到🙋🏽♀️:“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高適的《除夜作》:“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淒然。故鄉今夜思千裏🔩,愁鬢明朝又一年。”這是過年回不了家的愁緒的直觀寫照。戴叔倫寫“一年將近夜🚪,萬裏未歸人”🕵🏼,白居易寫“萬裏經年別,孤燈此夜情”🧓🏿,則是盼望親人團聚的詩句👈。
徐霞客視異鄉過年為樂事
所謂“除夕”,即是辭舊迎新之意💆🏽♂️。朱熹說“當此之時而不為樂,則日月將舍我而去矣”。也就是說,辛勤勞作了一年😶🌫️,到了冬去春來的時節,該好好休息一下,讓自己放松放松了。
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等人修訂歷法,重用夏歷,以正月初一為歲首,定名“正旦”,一般也叫“元旦”🛌🏽。之後除王莽㊙️、武則天等個別時期有短暫的變更外🚲,一直作為中國辭舊迎新的時間點。但古時春節專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今天我們過的“春節”👶🏿,則是袁世凱批準🥵,在1914年開始實施的,距今不過104年🚴♀️。
中國古人講究安土重遷🏺,也講究“父母在😱,不遠遊”。重遷不是不遷,而是說在決定搬家、出門時要慎重考慮,不要毛手毛腳📏。而“不遠遊”也不能一概而論🫑,古人為求學🚴🏼♀️、營商、赴仕🖐,遠離父母的例子也是不少的🏄🏼♀️。不過確實,除了以上幾類人,多數人還是樂於享受家鄉的小日子。考慮到人們過年回家的強烈需求✪,古時官府通常不在臨近過年的時候安排外出公務™️。
古時交通主要靠步行,最多借助船只或畜力車🤵,速度和運力都遠不能與今天相比。不過由於一般情況下大家跑的距離不算太遠🪧,在比較短的時間內也都能到家了。
不過也有視異鄉過年為樂事的人⏭,大旅行家徐霞客就是一個。有人說他是第一個“旅行過春節”的古人💆🏿♀️,此話自然誇大。但由於他名氣太大⏫,他對於“旅行過春節”的記錄自然格外引人註意。
1639年🏌🏻♀️,是徐霞客人生中最後一次出遊的倒數第二年。這年的臘月二十九📍,他來到雲南雞足山。他意識到第二天是除夕,“為淒然者久之”🪓,也就是說還是很感傷的👩🏽🔧🌛。除夕夜,山裏結識的新朋友請他到家裏玩,燒芋頭👉🏼,煮青菜,粗茶淡飯,他倒是吃得不亦樂乎🎒。他在日記裏寫“度除夕於萬峰深處,此一宵勝人間千百宵”🐞。
1607年的3月29日,徐霞客從家鄉的勝水橋頭第一次出遊,暢遊無錫惠山,泛舟太湖🛜。那一年,他20歲。之後的34年間,他走遍了當時中國除四川之外的兩京十二省🩱。他先後登過140多座山,考察過376個巖洞🥷🏻,“亙古以來🥕,一人而已”。想來,他的很多春節,都是在外地度過的🧑🏽🦲。我們無法考證🦃,他在異鄉的每一個除夕之夜,懷有怎樣的情緒👈🏼。但我們可以確知的是,今天的中國人,春節出遊已成風尚🎖。他們眼光更寬,視線更遠🤾🏼♂️,心情也與古人大不相同了👩🦼。
鄉關萬裏 無非一個“情”字
辭舊迎新的好日子,自然主要是吃喝玩樂,這是人類正常合理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人們不顧旅途遙遠趕回家鄉,無非也為了感受那份濃濃的家庭情誼,體味留存於記憶中的年俗🖖🏿。
木齋指出,有關春節的民俗,較早的記載見於南朝梁宗懍的《荊楚歲時記》#️⃣🩰,其中的庭前爆竹👩🏿⚕️,以次拜賀🧑🏼🚀,進屠蘇酒,插桃符等等👼🏼,在唐宋詩詞中屢屢得見。此外後代又有把燭迎新、守歲以及射壺遊戲等新的年俗出現。當中許多年俗,今天還保留著。
現在每逢新年,除了“春晚”“元宵晚會”,各地也常舉行各種形式的跨年演出、慶典等活動🙋🏽♀️。其實古代也是一樣🏟。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水滸傳》,就多次寫到“花燈”的場景,可見當時的城鄉節慶娛樂活動🦢,是非常豐富且規模很大的📢。
舊時很多地方,在除夕日有各行人士抬著彩樓🫄🏼,吹吹打打🤸🏼♀️👎🏻,來到當地官衙大堂前舉行大型文藝匯演的習俗,名曰“演春”🧑🏻🎨。表演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如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出現了類似今天相聲表演的“俳優”;有起源於漢代的舞龍舞獅✒️,耍龍燈,也叫“龍燈舞”🟧;有的演社戲🧑🏼🏭。
當戲曲成為人們主要的娛樂方式時,看戲就成為人們過年最主要的娛樂🧘🏿♂️。而一般的大戶人家則在春節其間雇戲班唱大戲,熱熱鬧鬧地一直延續到元宵節後🗿,其間家人盡情地享受過年的愉悅,洋溢著歡樂的氛圍。
“元夜😚,即上元之夜🧚🏻,也稱元夕、元宵。大概也因為是春節慶典的尾聲,比起除夕的守夜🪝、元日的祝賀、人日的鏤金作勝,正月十五之夜的上元之夜是最為熱鬧的節日了”🪦,木齋指出,“天上一輪圓月,地上萬盞燈火通明,星月燈燭,交相輝映,更有歌舞笙樂🚶♂️,神燈佛火,雲車火樹♐️🐝,珠翠管弦”。大家往往玩至通宵達旦,所以才有蘇味道的“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才有“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而到了“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元夜之盛景,已呼之欲出。(新聞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