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雖是山城最冷的時節🟢,但巴蜀教師的專業成長卻進入了碩果收獲季。2017年,是巴蜀第三個三年行動計劃的收官之年💏:丁小彥喜獲“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十佳之一⛈;程明敏🚽、羅小玲等榮獲市區“學科名師”“教學名師”稱號👰🏿♂️;謝永龍🫅🏻🛀🏻、張超等相繼成立以本人命名的名師工作室……在我的案頭上,還擺放著老師們的一些書稿、外出講學邀請👈、校本課程文案……靜謐的深夜時光♙,細細品讀凝聚教師們心血和智慧的作品,我心中不禁漾起陣陣暖意和感動。
“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貴師重傅則法度存。”民族復興始於教育🥮,教育復興始於教師。早在1966年👎🏼,彼得·德魯克告誡管理者🚣🏻♂️:企業的資源包括很多🧨🌘,但真正的資源只有一項——人力資源📱。而學校,資源可以有很多🏄🏼,但真正促進學生成長👌🏿、學校發展、教育進步的關鍵資源只有一項——教師人力資源。教師是學校的寶貴財富👩🏿🦳,是學校發展的第一生產力🥝🐷。巴蜀教育從個人與團隊相結合的維度踐行著這樣的認識🤦♂️🧵,凸顯著律動教育的文化特質♓️。
“弘揚先進文化,倡導以人為本😎,助推教師成長”🙇🏽♀️,是律動教育背景下教師成長的一道風景。巴蜀始終致力於營建一種向上向善的文化👮🏻♂️,支持教師在堅守“自律與自覺”中自主發展👤、自我成長▫️;巴蜀一貫堅守著“教育是做的哲學”,鼓勵教師在堅持“博學與創新”中“厚積與薄發”。“厚積”,是指通過激發教師對崗位責任的充分認識和對專業行為的自主提升,在陪伴學生成長的過程中,生發自身內驅力,樹立主體責任意識,不斷學習專業知識,豐富教育教學理論🤏🏽,反思積累教育經驗,豐厚固化專業自覺;而“薄發”💆♀️,是教師經歷了自我的選擇和展示,實現了教育的交流和分享🐼,體驗了思想的分歧和共鳴,這既利於教育進步和他人發展,又利於自我成長和自我成才🦁🐸。可以說,“厚積之後的薄發”是巴蜀倡導的最為外顯的成長姿態⏲。
“營造團隊文化,沉澱團隊力量🕊🏋🏿♂️,助推教師成長”📐,是律動教育背景下教師成長的又一道風景🧍。巴蜀的吸引力在於它是一個團隊,巴蜀總結提煉的“四段(新手型、合格型、經驗型、專家型)三維(教師專業品質、知識、能力)”教師發展模型,不是評價“你是什麽樣”的人,而重在引導教師成為“你要成為什麽樣”的人。巴蜀始終倡揚“基於團隊的成長”🏃🏻♂️。學校提供的教師課程、教研沙龍、成長工作坊、寫作出版項目、律動研究室、律動講師團、學術年會🏅、各種峰會等等,都是以心靈感受心靈、以情感激發情感🚖、以智慧碰撞智慧⚪️。這些多樣化的平臺,既豐富了學校的教育教學生活😂,又激發了更多教師在自信、豁達、優雅的教育生活中,帶著專業追求走上自己的職業幸福通途。
在倡行“教師是學校第一生產力”的今天🙅♀️✨,巴蜀教師的專業成長已經呈現出深刻的自主性和團隊的序列性,無數學生成為教師的“名片”🙍🏿♀️,更多教師成為學校☎、校長的“名片”。(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