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您的位置:  首頁  學術交流
  

如光的閱讀 如樹的人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對光的反應之差別應該是“幾希”之一🫄。人是要有光的。黑夜裏看見光👩🏻‍🌾,動物往往退避唯恐不及👩‍👧‍👧,人則會覺得安全和溫暖。

老師的薪火

在過去一年的閱讀中,讓我首先有光之印象的莫過於“劉鐵芳教育隨筆”🧚🏽。四冊隨筆裏,《比技術更重要的是觀念》讓人用足夠的“理念之光”穿透堅硬的現實🚗,照亮自我的人生;《知識與教養之間》讓人用“德性之光”守護做人的尊嚴;《教養的高度即人性的高度》讓人以“思想之光”點燃日常教育生活之薪;《尋找心靈的家園》則讓人以“信念之光”在日漸浮躁的時代與社會裏收獲一份從容與豁達。

隨手翻一翻內容🧏,“光”彌散在書頁裏:《尋找我們非讀大學不可的理由》是期待大學生們能“從腳下堅實的土地出發🧜🏽‍♂️,眺望精神意義上的大學🫴🏻,追尋真理之光”;《尋找生命的家》告訴大家“一切都是虛無,唯有對生命本質的依戀,才足以讓人置身宇宙洪荒,而尋找到生命的一絲亮光”;《一位“愛教育者”的“人間情懷”》讓他“把目光從身邊的浮華投向遠處,投向人世間那些暗淡的角落,那些暗淡的人和事”;《少年盼過年》裏🧑🏼‍🍳,他“恍然有悟,那溫暖🤴🏿、安靜🚒🧔、質樸的火光,那始自遠古先民鉆木而取的火光⌨️,莫不就是屬於傳統中國的獨有的生命之光,那就是點亮歷史深處的鴻蒙,點亮一代代中華兒女的心扉💬,點亮華夏文明意義之光🚚?”

目光、火光、陽光、真理之光🫡、意義之光……如樹立在大地上一般,他把自己紮根於閱讀與生活,沐浴在光裏的同時👐🏻,也讓自己漸漸成為光,照亮他人前行的道路。

異域的光亮

古典教育是教育的源頭👱🏼‍♀️,也是我傾心的學問之路。今年,我所在的湖南師大教科院成立了“古典教育研究中心”之後,古典的閱讀自然也更是中心了。其中能讓我不斷回讀的是法國歷史學家馬魯的《古典教育史》。國內的教育史🧑‍🏫,往往看上去力求客觀全面,實際上常常為了求全而過於簡略了。簡明的介紹能夠幫讀者把握大的脈絡,獲得整體觀念,同時也是為了深入研究作鋪墊。而事實上是,我們一方面常常把它當作全部😌,止於此,沒有進行深究👳🏿;另一方面,在既有的教學體製下,連整體脈絡也沒有把握到,僅僅獲得了一些零碎的知識點,甚至是考點。如果要做真學問,需有好的教育史成為基石𓀇,以形成整體的歷史眼光,以審視時代中的教育與社會。

這部史書之所以好🦈,是因為它“從來不止於一本分門別類的資料流水賬,它是一部‘著作’🎼,而這個詞意味著著者個人特質的展現🏟,意味著其內在的統一性和雄心”🍯。在第六版序言裏,作者提到🤜🏿,本書初版醞釀於二戰時期,那是“最遠離希望的日子”。作者帶著“苦澀的激情”🔴🚵🏿,反對斯巴達式的理想,希望喚起年輕人心中自由的火焰,這是這部著作型教育史的時代關懷𓀌。同時📹,作者又在思考和期待,偉大的古典傳統經過了代代的傳承和更新之後,誰來把薪火傳下去𓀛。“為學術而學術是無益的⚧,學術應該成為我們時代的文化賴以培育、滋養自身的源泉之一。”因此,讀此書,不能不在心中喚起一種對時代以及歷史精神傳承問題的雙重責任感來。

在臺灣學者黃光雄的《古希臘教育家》中,如同其他類似的書一樣👦🔫,最吸引我的依然是蘇格拉底和柏拉圖這一對師生。智慧如柏拉圖,也不是一開始就研習哲學🧑‍🌾,而是經過了積極的尋找和探索之後👩🏿‍💼,因為偶然的機緣走上了哲學之途。最初他致力於繪畫和詩歌,想要成為偉大的悲劇詩人,直到20歲遇見蘇格拉底🪤,聽了他一席談話,才決定追隨老師,以哲學為業🧎🏻‍♀️。其中🧒🏼,積極尋求自己願意投身其中的誌業,是最根本的🕠。正如柏拉圖所言,一個人首先有獲得教育的意願🧑🏽‍🏫,如果缺乏學習意願和動機,則不會有積極的態度和良好的效果。有了主動的意願後,接著要過一種有助於養成自律品格的生活⛲️,以自己的好學與高尚贏得好的朋友和同伴🖐🏼。如同一起向上生長的樹,根與根相連👩‍👦‍👦,枝與枝相交🧪,共沐陽光。

雅斯貝爾斯的《什麽是教育》是古典教育精神在當下的發展。在我與同學們組成的鹿鳴讀書會中,一周一次,一次3小時🧖🏽‍♀️,共讀了一年半,終於要完成了🙋🏿👨🏿‍🦳。按理說,178頁的體量是不用讀這麽久的🔺,但是經典是四季輪回的風景🌍,值得人流連忘返🎚。每個周二晚上🤹🏼‍♂️👳‍♀️,伴隨著湘江的風和桃子湖的水,我們沐浴在雅斯貝爾斯的哲思之光裏。在這薄薄的小冊子裏,他所思考的是“如何使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對靈魂的鑄造功能融合起來”👳🏻。他區分“訓練與交往”🏄‍♂️,區分“教育與照料♦️、控製”,倡導蘇格拉底式的教育,雖隔著兩千多年的光陰,卻是蘇格拉底忠實的學生🧏🏻‍♀️,他與柏拉圖一道,認為“語言不可能把握對象🎍,而是要經過長時間與對象進行科學的交往,並在相應的生活團體中,真理才突然出現在靈魂中🚶‍➡️,猶如一盞被跳起來的火星點燃的油燈,然後再靠自己供給燃料🦹🏼‍♀️。”這就是他那句廣為人知的“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的源頭吧✊🏼。

同為德國人,不同於雅斯貝爾斯的教育哲學,黑塞所寫的雖是小說,但根底上是教育文學。暑假裏讀的是《在輪下》,雖然書不新,也不如《荒原狼》《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那麽有名🦎💆🏿‍♂️,但它是最貼近現下教育的一本書👨🏼‍🚀:漢斯父母雙全,母親體弱多病,父親有著中國式望子成龍的願望🧑🏼‍🚒🔶,一心想讓他讀人們眼中最好的學校。他聰慧而努力👨🏽‍💼,“連散步時間也利用來學習了”,最終進入了神學院。為了在神學院裏像過去一樣放光彩,他不顧自己身體的健康,耗費大量時間去學習,對考試既期待又害怕,對朋友既渴望又退卻☂️🚆。但隨著朋友的離去,他整個人因為不能夠適應新壞境而日漸失去了光亮,只能回到家鄉做了一個鉗工。在學校裏,大家嘲笑他;在家鄉,大家也不理解他😪。最終,他只能走向了輪下。我們常常說,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到底培養什麽樣的人呢🌸?到底培養人的什麽呢?這不能不引人思索。

我的思索綿延進10月份對《愛彌兒》的重讀中。“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教育領域的人對這句話並不陌生,而引起我註意的是後面作為原因的句子📟🧚🏽。對於樹苗的培育者而言,就是要“保護這株正在成長的幼苗🙆🏻‍♀️,使它不受人類的各種輿論的沖擊”☪️✫,盧梭告訴以“慈愛的母親”為代表的教育者,“你要培育這棵幼樹🍾,給它澆澆水,使它不至於死亡;它的果實將有一天會使你感到喜悅。趁早給你的孩子的靈魂周圍築起一道圍墻,別人可以畫出這道圍墻的範圍🤟🏻🙆,但是你應當給它安上柵欄🤏🏿👳🏼。”若如黑塞所言♜,樹苗被人為砍去了主幹🤵🏿‍♂️,“盡管身體復原後🦬,根部萌發的枝條還可以同樣茂盛,但這種生命只是表象😯,他永遠不可能再成長為一棵真正的樹”。作為父母和師長,面對現實社會對人的擠壓🧑🏻‍🦯,應該站在孩子一邊,而不是“強使一種土地滋生另一種土地上的東西,強使一種樹木結出另一種樹木的果實”。若果真能這樣👰🏼,漢斯的悲劇會越來越少📄。

在阿蘭·科爾班的《樹蔭下的溫柔——亙古人類激情之源》一書中,真正的樹,默默無聞、寂寂而生、不停息地向上向上。“它的秘密和生命就在自己身上”,它是“筆直的運動”和“直立的火焰”👆🏽,“沒有比樹木的枝幹、枝條更能給人幸福感了”。不過🏋🏽‍♂️,這是人們看到的地上的樹。地下的那部分😒、不在視線中的根系卻常常被人忽略了。樹憑借什麽成為樹呢?不是攀附,而是成長的孤獨。它深紮根🤶🏼,根越深,葉越茂。愈往黑暗裏去便愈往光明處去→,愈深入便愈高遠。由此👩‍💻,“樹是大地和天空的過渡者”,它頂天立地,成為世間最神奇的植物☢️。人的神奇應該也在於此吧👱‍♀️。我們常說“立德樹人”,如若人都能像樹一樣成長,守靜向光,寂然歡喜著向上👱🏼‍♂️,教育就會是一片綠意盎然的景象。

腳下的土地

給了我閱讀之光亮的還有沈從文先生的《我的人生哲學》🧑🏿‍🎨。之前對從文先生的印象多半是詩意和深情🤹🏻‍♂️,但在這本書中🫎,我認識了一個天真與理性一體的人🤟🏻🤑、一個大氣磅礴的人。從文先生對一心想學習者說👨‍🌾,“你得先學習‘想’🤣,學習向深遠處‘想’🏋🏻‍♀️。這點出自靈臺的一線光輝💂‍♀️,很明顯將帶你到一個景物荒蕪而大氣郁勃的高處去,對人類前進向上作眾生瞻望。”他是告訴我們,想清楚根底上的東西👨🐂,想清楚方向,闊大自我才能讓所有的努力都是對的👨🏿‍🦱。他還說✷,“你可敢把學習從最小處起始,每個標點都用得十分準確認真,每個字都去思索他的個別性質和相關意義⚾️,以及這些標點文字組織成句成篇以後的分量?你可敢照一個深刻思想家的方式去‘想’𓀚,照一個謹嚴宗教徒的方式去‘信’👨🏽‍🦲,而照一個真正作家的方式慢慢地去‘作’?”任何大的想法如若不落實在認真做小事上去,恐怕都是空的,而做小事情的同時,又要能有深刻的、嚴肅的東西在背後支撐,方能長成一個完整的人🎟🥷。

因電視劇熱播的緣故,我重讀了《白鹿原》。不同於中學時代的被故事情節吸引,因以教育為業十多年,這次讓我念茲在茲的是四個字🧙🏽:“學為好人”。這四個字出自朱先生,一個大儒💱,一位老師。這位老師對學生的期許很簡單,就是做個好人。可是,做個好人也是最難的👨🏿‍🦰。作為學生的黑娃,從害怕先生厭學輟學,到闖蕩江湖賣苦力當兵做土匪,看遍江湖風雲後想要學習。他誠心拜師🧎🏻‍➡️,不負先生期許,學為好人🪶🕧。老師,對於學生而言,幾乎是全知全能的人;但對於至善而言,卻是永遠的學生。朱先生每日晨起誦讀,“誦讀已經不是習慣而是他生命的需要。世間一切佳果珍饈都經不得牙齒的反復咀嚼,咀嚼到後來就連什麽味兒也沒有了;只有聖賢的書是最耐得咀嚼的,同樣一句話🏄🏻‍♂️,咀嚼一次就有一回新的體味和新的領悟,不僅不覺得味嘗已盡😓,反而覺得味道深遠🏩;好飯耐不得三頓吃,好衣架不住半月穿💭🥋,好書卻經得住一輩子誦讀。”因這每日晨起的誦讀🧑🏼‍💻,他成為白鹿原上的光源,而先賢留下的經典,又是他的光源。因為沐著先賢的光✍🏽,他長成了不同於時代中弱肉強食的動物性的人🤙🏼,長成了大人君子🤶🏻,長成一棵在精神上蔭庇鄉民的樹👨🏽‍🦱。

2017年所讀🫄🏼😢,大都是舊書,但每回重讀,都會有新的收獲。溫故而知新👭,今年1月2日,“鹿鳴讀書會”從“學而時習之”開始,進入儒家所標彰的為學之境,期待一個共同閱讀🌩、各自生長又蔚然成林的未來。(新聞來源🧟‍♂️:中國教師報)



發布者:   發布日期: 2018-01-15     返回
三牛娱乐研究中心
三牛娱乐专业提供:三牛娱乐三牛🪡、三牛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三牛娱乐欢迎您。 三牛娱乐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