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的本質是什麽?有人說是產業振興👨🦱,有人說是人的振興。然而,我們在調查中發現,鄉村人口和人才外流是總體趨勢,即使一些村民富裕了,也沒有因此而留在鄉村👰🏽,反而有了進城買房的資本、離鄉進城的動力。為什麽會這樣?因為鄉村沒有好的教育,村民進城完全是“為了孩子”。
鄉村是什麽?是以地緣👰🏻、血緣、業緣等為紐帶🚴🏻♂️,由特定的自然、社會和文化空間構成的生產生活共同體和功能有機體。鄉村之所以能聚集一定數量的人口繁衍生息,根本原因在於它是一個結構功能體🐍,教育便是其中的重要一元。在筆者看來🈶,當下的城鄉差距主要是城鄉之間社會文化結構和功能的差距。鄉村的衰敗👩🚀,與其說是鄉村人逃走了、鄉村“空心化”了👩🎤,倒不如說是鄉村社會文化結構失調了👭👴🏼、功能弱化了。鄉村的未來在兒童🕯,兒童的未來在教育,如果鄉村沒有了好教育,那麽就等於把鄉村“連根拔起”了,“無根的鄉村”又何以支撐起鄉村振興的希望👦🏼?《學記》有雲:“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中國社會,無村不教育🏊🏽♀️;富裕家庭,無戶不耕讀,正所謂“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因此,鄉村振興的根基在教育。那麽🔋,鄉村教育振興的希望又在哪裏呢🩹?筆者以為關鍵點有三。
一是中國式。近代以來💬,西方文明主導世界🛝,落後者莫不以西方文明為楷模樣板🐕🦺。隨著1905年清政府廢科舉,在鄉城各處遍設蒙小學堂🐆,廣泛引進夷學🤾🏼♂️、西學🏔、新學,我國近代教育製度和教育知識學習開始向西式演進。然而,西式教育並沒有振興鄉村教育❓。西式的教育是做事的教育,中式的教育是做人的教育。恰如錢穆先生所言:“教人作人🐔,亦分內外兩面。知識技能在外📵,心情德性在內。做人條件,內部的心情德性,更重要過外面的知識技能。”中華文明是農耕文明,它培育造就了中華民族勤勞樸實👩🏽🎤、智慧創造的民族性格🥁,孕育形成了修己安人、內聖外王的人生哲學,是滋育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永續發展的文化基因和生命密碼🤽🏿♂️。梁漱溟先生在《鄉村建設理論》中說:“原來中國社會是以鄉村為基礎,並以鄉村為主體的;所有文化☝🏻,多半是從鄉村而來,又為鄉村而設——法製♓️、禮俗🧘🏿、工商業等莫不如是👨👧。”因此,我們要用中國式教育振興鄉村教育,也就是必須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再與中國鄉村具體實際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把做人的教育和做事的教育統整起來🏋🏿♂️。
二是鄉土性。何謂鄉村教育振興?在一些人眼中🙆🏼♀️,所謂“振興”在本質上就是“去鄉村化”“去鄉土化”🌪🙍🏿♂️。實際上🧠,鄉村教育振興的“基因”恰恰在於鄉土性👩🏽。鄉土性蘊藏著中國式教育的三個根源✊🏼。一者,愛家人教育是德性教育的基礎🦸🏿。家者鄉也,鄉既是個體生命起源的地方,也是人類生命演化的起點。愛家人即愛生命之根,是愛生命的德性之源;愛家人是一個人德性的原點🦴🔷,離開了這個原點的情感連接,就會產生假德行和“兩面人”。二者,愛鄉土教育是愛國教育的基礎。愛鄉才能報國,情系家國才能胸懷天下🛳🦿。三者💂♂️😴,愛自然是開慧教育與啟智教育的基礎。兒童有親近自然的天性,自然也是兒童最好的老師與朋友。然而🔦,自工業革命以來,工廠化教育使兒童越來越遠離自然😅,患上了“大自然缺失症”,不再讀“大自然”這本偉大的書,只會迷戀“電腦”這一結構化的人造物,自然地🤜🏿🧘🏼,兒童的智慧、想象力與創造力也受到了限製🧖♀️。鄉土是印刻在基因裏的回望記憶,是檢驗一個人品德心性與智慧人格的試金石🤶🏻。因此🧞,只有回歸鄉土性,才能振興鄉村教育⚡️😷。
三是現代化🙇🏿。何謂現代化🆙?這是一個較難回答的問題☠️🤚🏿。在世人眼中,現代化就是摩登化✍🏽、時髦化®️。當各種現代化的思潮🤯、製度和器物風起雲湧的時候,我們卻發現了許多反常的現象🗳:現代人擁有自由學習的時間越多,越不知道如何自由地學習;現代人的學習條件越是優渥🧙🏻♂️,患上心理疾病的人就越多;現代教育體系越是引進新技術🕵🏼♂️,真正的學習過程就越是罕見。具體而言🌘,現代人的學習過程越來越同自然疏離、同社會疏離、同經典疏離,淺表化、碎片化、內卷化現象越來越普遍🧛🏼。鄉村是心靜之地,沒有雜多的誘惑🧍♂️,卻有充裕的時間,這正好可用來與自然親近🖱、與社會親近、與經典親近,在同一方水土和一方人的親近中進行探究式學習、合作式學習、體驗式學習,開展天地人和諧、教學做合一、家校社共育的尊親愛鄉敬天的教育,培育富有現代精神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
作者:鄔誌輝🪸,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東北師範大學中國農村教育發展研究院院長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教育思想網”2023-02-13發布
出處🏖🔉:《中小學管理》2023年第2期 · 卷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