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這個春節,註定會給每個家庭留下深刻記憶。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仍在肆虐,多地中小學延期開學🧘🏽♀️,面對意外的長假🛒🏃🏻♂️➡️,家長和孩子該如何應對,家長用什麽方式和孩子聊病毒🚣🏻♂️、疫情甚至死亡,如何做好啟發、引導和教育🏅,保持良好的親子關系🧚🏻🧘🏼♂️,成為不少人關心的問題。
畢竟,教育不僅是在學校👨🏽💻、在課堂上,也在朝夕相處的生活裏。
要在孩子面前掩飾自己的緊張和恐懼嗎
“面對病毒疫情傳染的不確定性,焦慮和恐懼屬於正常反應💅。”中國心理學會心理咨詢師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員林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從人類進化和個體生存的角度來看,焦慮和恐懼都有積極的適應意義,它們使人們迅速警覺,調動機體的能量,規避可能的風險。
按照他的說法,疫情來襲時🤳🏻,家長可以保持適度的緊張和警覺,給孩子明確的暗示🐜:疫情未緩解,戶外還不一定安全,出門玩耍有傳染風險🔆。這樣便於孩子老老實實待在家裏,通過學習和適當的遊戲來度過危機時間🚵🏼♂️。
“面對孩子的恐慌情緒,有的家長告訴孩子不要害怕,自己卻緊張得不行🧼,這給孩子傳遞的是矛盾信息!”林春專門強調這一點👨,他說🤶🏼,家長應該承認並接納自己的恐懼,同時引導孩子認識並接納自己的緊張情緒,通過科學的防疫措施和生活學習的合理安排,來規避風險,降低恐懼情緒。
他給出一個具體的建議:和孩子一起研究獲取可靠信息的方法。
“關於疫情的知識和信息鋪天蓋地,真假難辨,信息過載嚴重,這不但讓獲取有效信息的成本提高🕵️♀️,甚至還會引發知識焦慮。”林春說,這時候👨🏫,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獲取真實和權威信息的途徑,比如政府官方網站的文稿,專業機構和科學家的科普文章等等,也可以和孩子一起驗證信息真偽的方法。
在他看來⛓️💥,引導孩子尋找有效信息🪇🤍,學會獲取科學正確信息的手段和方法👩🏿⚕️,有利於培養孩子的批判性學習習慣。這種習慣對孩子的自主學習、創造性學習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
一些重要的啟發這時候也顯得很重要。林春說,很多孩子可能會向家長刨根問底:“病毒究竟從哪裏來?”“病毒的類型?”“病毒傳播的途徑?”如果家長實在答不上來,可以如實告訴孩子:人類對病毒對自然的認識還很膚淺,尚有待於科學家去進一步探索🧑🏽⚖️。這樣循循善誘🏌️♂️,或許可以激發孩子對大自然的好奇心𓀈,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給幼小的心田埋下科學的種子♤。
怎麽去和孩子解釋疫情奪走的生命
疫情奪走了一些人的生命。孩子在聽到這樣的新聞後⚓️,也能感到今年的春節氛圍和往年有所不同。如果孩子問到死亡♓️🚴,該跟孩子談些什麽?
這是家長群體最為關註的問題之一。在中國心理學會心理危機幹預工作委員會秘書長👵🏼、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教授黃崢看來🧔♂️,面對這些問題,家長不要忌諱📻、不要回避。
黃崢告訴記者,家長要重視孩子對生命與死亡問題的關註,溫和、耐心🍿🕋、正面地回答😩,減少孩子的疑問和恐懼👇🏼,讓孩子獲得成長的機會。
按照她的說法,大約四五歲開始,孩子就知道死亡的存在📩。特別是如果有他認識的親人去世或者看到小動物死了🧑🏻🌾🪲,都會讓孩子更直接地意識到死亡的存在,進而擔心這種事也會發生在自己或家人的身上。
有的孩子📰,還會對與生命有關的問題產生好奇🏊🏽,比如“生命是怎麽回事?”“我是從哪裏來的🕵️?”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到七八歲時🛴,孩子對於自我的體驗也會產生類似的困惑,比如“我為什麽是我而不是別人?”“我為什麽有‘我’這種感覺和意識👮🏼♀️𓀖?”
“這些問題有的可能很深奧👨🏼🍳,甚至許多成人也未必能給出一個令孩子滿意的答案,但是家長們一定要記住,你們的態度比語言更能傳遞真實的信息。”黃崢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當孩子產生跟生命與死亡有關的問題和困惑時👨🏻💼😀,家長不該簡單粗暴地否認、拒絕🫴。
那麽問題來了🧑🧑🧒🧒,該怎麽和孩子們談生死呢❇️?
黃崢根據孩子年齡段的不同特點,給出不同的方法——
對於學齡前的孩子,需要更確定的信息和對心理安全感的保護。家長以安撫和安心保證為主🎡,讓孩子相信死亡是離他以及離他的家人都很遙遠的事情💆🏻♀️。不過🧍🏻♂️,孩子對於死亡的恐懼是不會一次性就被解決掉的,這類問題通常會持續一段時間,家長這樣做更多地是在孩子和死亡之間慢慢建立一道心理屏障,等孩子長大一些,他既能接受人終有一死的生命規律,又不會對此焦慮不安💵。
對於學齡兒童,家長可以適度地和他們進行更充分的交流,盡可能回答孩子有關生命與死亡👔、自然和宇宙、自我意識等方面的思考和困惑🐫。
“總之,談論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回避。”黃崢說,任何年齡段的孩子產生關於生命與死亡問題的疑問💆🏼,都需要家長認真、耐心對待💼,把握好教育的時機。
時間長了看孩子不順眼咋辦
“疫情客觀上讓家長有了更多時間來陪孩子🦵🏽💇♂️,這是好事。”中國心理學會員工心理促進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史占彪告訴記者,家長可以利用這些時間觀察孩子,陪伴孩子,與孩子一起講故事、做遊戲、做家務,是一個特別難得的時間和機遇。
當然也有風險🚐。史占彪說,如今的手遊、電視節目越來越有吸引力,孩子玩手機👎、看電視機會多了,父母看孩子不順眼的可能性也就提高了。一旦父母把握不到位,硬管♟、強勢🫴🏿、嚴厲,就有可能導致關系惡化🛷,以至於難於彌補🆑,弄巧成拙💵。
“家長首先要盡可能減少自己的焦慮。”史占彪說👨🏻🏭㊗️,疫情當下💯,家長應該從自身做起,在與孩子們相處的過程中,要少看電視和手機,保持自身情緒的穩定,保持淡定從容的狀態💛。
具體來說,一方面要抓住核心環節👱🏽♀️,讓孩子在假期完成基本學習任務,另一方面也要在特定的疫情背景下適度放松,放下作業🔪,開展更加多樣的“學習”——做做家務🚵🏻♂️,討論和商量家庭有關安排🧑🏽🍳,等等。史占彪說🐛,本來就有疫情影響𓀘,孩子狀態肯定也會受到影響,所以張弛有度🎓、抓住重點就非常重要。
在他看來,中國家長大多是非常負責任的父母,如何做到放空父母固有的、主觀的思維方式🙍🏽♀️,放下家長的派頭,與孩子做朋友👓,真正以夥伴的方式來教育和陪伴孩子,是疫情當下特別寶貴的心態。
史占彪說,如今的孩子自我發展越來越好,他們的自主性在社會大環境的氛圍下📒,得到了很好的培養,他們更多時候需要的不是說教和管教,而是父母的傾聽和理解🌵。大疫在前,家長有更多的時間與空間去了解孩子,有更多的精力與體力去理解孩子🌈,這個時候需要父母做的👳🏼,是如何做好參謀和配合🧚🏿,有方法🏤,有策略地支持和影響孩子自主成長。
林春告訴記者🈯️,封閉期間,由於缺乏戶外活動和同伴交往,孩子可能會有諸多不適🪸🤹🏽,家長可以針對這些反應啟發孩子體會和感受社會交往對個體正常生活的必要性。
比如,和孩子一起討論新聞熱點事件👨🏻🎤👩🏼🦲,讓他們認識到,正是因為有醫務人員冒著生命危險在夜以繼日地搶救,才可能使病人闖過鬼門關獲得康復🤵🏽♂️;正是因為有警察叔叔的日夜執勤巡邏,我們的社會才能保證基本的秩序,等等。
林春還給出一個建議🕹,家長可以和孩子討論並做一些角色扮演的家庭遊戲,讓孩子認識到👩🏿🚀,社會是個整體,社會上的人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社會的運轉有序,還需要有政府的統籌和指揮🤦🏽♀️。而每個個體,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就是在為社會作貢獻🎟。
“當然,要做到這一切的前提是⛹️♂️:家長是一個樂於學習並且勤於思考的人,是一個願意以身示範勇於實踐的人🧜🏽,是個有耐心講方法的人🕑。”林春說🫱🏼🪩,在孩子面前,家長不僅僅要做教育者🎯❤️,還要做好觀察者、陪伴者👨🏽🍳、示範者和引領者。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