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審議通過了《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進一步強調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勞動教育開展較早的國家,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念和經驗👩🏼🍳🧎♀️,可為我國勞動教育的開展提供參考♋️。——編者
早在1866年👐,芬蘭還是附屬於俄羅斯帝國的大公國🦡,手工教育作為普通民眾學校的必修課就被寫入了國家法案。而且🍚🚗,作為一門必修科目,手工學科具有和芬蘭語🧚🏽、數學等常規學科同等重要的地位。自此至今長達150余年的時間,手工學科始終作為芬蘭中小學的國家必修課👨🏻🌾𓀃,發揮著重要育人價值和作用🐝。不僅如此,在芬蘭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課改中,手工教育的學科地位進一步得到重視和提升。
作為一門動手做的課程🤟🏻,手工教育在芬蘭為何受到如此重視⚾️?有關這門課程的教育理念從何緣起?它在芬蘭新一輪基礎教育課改中有何新變化?本文將分析支撐它作為國家必修課長盛不衰🕹、歷久彌新的育人價值,其教學模式與內容,以及它對我國當下一些基礎教育改革熱點問題的參考意義。
理念溯源 最早將手工教育納入中小學課程
據相關研究🍦,芬蘭是世界上第一個在中小學開設手工教育課程的國家。將手工作為中小學專門科目並發揮其更廣泛意義上普通教育功能的理念,最早是由芬蘭教育家烏諾·齊格紐斯(Uno Cygnaeus,1810—1888)提出的💎。也正是在他所做的思想傳播、政策建議、實踐探索等一系列努力之下,手工教育作為學校必修課程才最終被寫入當時的國家法案。
在1847年⚽️,齊格紐斯公開發表了對當時學校教育政策和實踐的強烈批判,他的觀點受到政府高度重視。齊格紐斯並未止步於此♾,他結合國際遊歷和見聞,連續發表了一系列關於學校教育改革的觀點,並給當時的執政者提出許多教育改革建議與方案。
1866年,手工教育終被寫進國家法案🧸,規定所有的民眾學校都要開設手工課程。根據當時的規定,男生學習男生手工而女生學習女生手工。所謂男生手工,大體指的是木工、金工、農具製造等,而女生手工則大體包括針織🟠、縫紉、布藝等🧑🏼🎄。後來到1884—1886年🕋🧙🏿,齊格紐斯領導了一個專門的委員會正式編寫學校手工課程,創編了包括刷子製作、勺子製作🖐🏻、樹皮加工🦻🏿、板材加工等70余個手工教學模型,並對手工製作的順序、精確度👵🏼、責任🚫🏋🏻♀️、堅持🕵🏻、姿勢🐌、動作⚙️、練習😢、工具等進行說明,從而為學校開展手工課提供了更好的實踐基礎。
值得探討的是,齊格紐斯關於學校手工教育的開創性觀點並非憑空產生📪。他主要受到當時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1782—1852)和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1746—1827)的深刻影響🚼。具體而言,在理念上他更多受到裴斯泰洛齊影響,而在實踐模式上則更多受到福祿貝爾的啟發🐻❄️。裴斯泰洛齊認為🛅,人的發展要通過頭腦、心靈和雙手的三維立體發展來更好地實現,學習者應該通過觀察和反思生成自己的結論🦆🦎,並且努力從經驗和環境中獲得價值與意義👨🏽⚖️✖️。他還認為,人的本質不僅包括知識與思考,也包括技能和動手能力,技能技巧的發展同知識的學習一樣重要。
這些教育思想理念對齊格紐斯產生了很深刻的影響。1859年🟣,齊格紐斯曾寫道:“我有種信念已經長達17年,就是實踐性的手工教育應該成為民眾學校促進孩子發展的必備工具🪻,但我也一直理解單純的器械操作不可能大範圍普及推廣🍊。所以我的教育旅行就是為了尋找‘為了操作而教育以及通過操作來教育’的實踐案例🧛♀️。”
當時🧑🏻,福祿貝爾為兒童設計了一套“恩物”玩具,旨在通過絨線球、積木等直觀具體的實物教具,來發展兒童早期對自然與世界的初步感知能力♨️。這套面向幼兒設計的玩教具所包含的技術和模型🎺,現在仍是芬蘭手工教育的重要教學內容。而且,“恩物”的理念與目標與芬蘭國家課程中對手工教育的目標要求很一致⤴️。
然而🐿,齊格紐斯對福祿貝爾等人的觀點做了相應的創新發展。他認為,手工教育也適用於年長的孩子,小學階段的孩子也要學習一些手工課程,借此來發展孩子的靈巧度和藝術素養👊🏻,從而進一步發展通用的實踐技能🧖🏻♂️。
繼承創新 手工教育在新課改中的角色變化
在時代與社會變遷的推動🍺、國家教育宏觀發展政策的指引、周期性課改傳統的促進等背景下,芬蘭2013年啟動了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並於2016年8月在中小學全面實施新課程。芬蘭手工教育在本次新課改中的角色和地位得到進一步重視與提升,其變化與發展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手工科目的課時量有所增加。新課標發布後👏🏻,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在官網上隨即做了有關新課改的權威解讀,表明芬蘭在每一輪新課改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對課時的重新分配與調整,而本次新課標在課時分配上的最大變化就是增加了一至九年級的藝術與手工學科的課時。新課標規定🩸:一✮、二年級平均每個年級每周1節手工課,三至六年級平均每個年級每周1.25節課🏈,七至九年級平均每個年級每周2節或3節課。依照芬蘭傳統,新的課時分配文件👰🏽,都是以政府法令的形式頒發的,具有高度強製力和權威性。課時調整牽一發而動全身🦑😒,課時比例也決定著一門科目的角色與地位。手工科目課時量的增加,足以表明芬蘭整個教育系統對其作用與價值的高度重視🥎。
手工教育進一步消除男女性別差異👨🏽🏫,對男生女生一視同仁🪞。一個半世紀之前手工教育作為中小學必修課程最早被寫進國家法案之時,規定的是男生學習男生手工而女生學習女生手工🤪。在教育實踐中,芬蘭手工課主要形成了兩大門類:一類為包括針織、布藝在內的紡織類手工🧘🏿♂️,一類為包括木工😦、金工在內的技術類手工。早期的手工課程主要根據學生性別進行劃分,男生一般學習技術類手工🥲,而女生一般學習紡織類手工🏃♀️➡️。後來,手工課程主要基於學生個人興趣,讓他們自由選擇🧘🏿♀️。但通常情況下🈁☘️,女生和男生的選擇結果仍然差別較大。但按照新一輪課改要求🧑🏽✈️,紡織類和技術類手工課程的性別差異將進一步消除🛼🥷🏽,不管男生還是女生👨🏼🦲,在一至七年級需要同時學習這兩類手工課程。
手工教育因編程教育的融入式設置獲得更新更強的生命力。芬蘭中小學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的重要舉措🎩,是將編程教育寫入了新課標👎。根據芬蘭奧爾托大學的研究,與其他歐洲國家相比,芬蘭在新課標中對編程教育要求較高,早至一年級就開展這方面教育👮🏼♀️。但與其他一些歐洲國家將編程作為單獨的專門的課程相比♒️,芬蘭更傾向於將其融入到手工🛜、數學等不同學科中來開展,這也是其編程教育模式的獨特之處🧛🏼♀️。如🍘,三至六年級的手工學科要求學生探索使用機器人和自動化相關工具設計與完成手工作品👩🏼🍳;七至九年級的學生則要通過編程來更好地設計作品等。編程教育具有鮮明的新時代屬性與朝向未來的廣闊發展前景,它的融入能夠進一步加強手工教育的科技屬性,也必將使這門橫跨150余年長盛不衰的必修課獲得更新更強的生命力。
手工教育目標🪙、內容與評價要著眼於學生核心素養發展。芬蘭在新課改中提出了七大方面的學生跨界能力🫶🏽,其內涵與本質與我國語境中的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極為相似。七大方面核心素養分別為學會思考與學習👩🏽🎓,文化理解🤌🏻、交往和自我表達,自我照顧和日常生活管理,多元識讀❄️🫵,信息技術素養,就業和創業能力,以及社會參與和構建可持續未來的能力等⛓️💥。芬蘭新課程不僅提出了核心素養的總體培養目標,而且在各學段做了具體安排,並使各學段各學科的教學目標、內容和評價與核心素養進行一一對標👩👦,形成了一以貫之、不可分割的內嵌性邏輯關聯🧘🏻。因此,今後各學段的手工教育目標、內容與評價也要緊密著眼與對標學生核心素養發展。以一、二年級的手工學科為例🏋🏻♂️,它有五大教學目標🤏🏻。從其中兩大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的對標來看😘,第一大教學目標是引導和鼓勵學生形成對手工課學習的興趣並對手工作品的創作和實驗產生好奇心。該教學目標重點指向和主要承載學會思考與學習素養以及文化理解、交往和自我表達素養🤏🏽。第二大教學目標是指導學生開展和完成手工作品製作過程,鼓勵學生表達自身對手工作品的想法與創意,並學會對作品製作過程和最終成果進行描述。該教學目標重點指向和主要承載多元識讀素養和信息技術素養等。
價值審視 手工教育在中小學的育人作用
手工教育在芬蘭中小學必修課中長盛不衰📆🩻,還是因為它具備重要的育人價值與作用👩🎓,這種價值與作用未因時代變遷而消減⏩,反而歷久彌新。與福祿貝爾的教育理念一致👩🍳,烏諾·齊格紐斯在1860年曾提出這樣的觀點🫐👨🎤:“孩子和青年應該充分熟悉並了解勞作不是一種枷鎖和負擔🤸🏽♀️,而是一種美和光榮🙋♀️、一種幸福、一種對世俗生活的美好祝願。”而手工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讓孩子學會尊重勞動和熱愛勞動,並且發展孩子的技能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願望🕵🏿♀️🧏。
時至當下,芬蘭對中小學手工教育的育人目標與功能有著更加充分深入的認知㊙️。手工學科旨在引導學生學會管理一套完整的手工活動流程。通過手工教育,學生學會理解、評價和發展不同的技術運用能力並將其所學知識與技能應用到日常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在此過程中,學生也可以發展立體思維、觸覺➾、動手操作、情緒管理以及創造和設計等多元能力。手工教育的意義在於它是一套持續的、創新的🧝♀️、完整的活動過程,學生在此過程中可以獲得積極體驗👩🏻🍳,增強自信並收獲快樂。學生的個體興趣差異和團隊合作在手工教學中被充分尊重。通過手工教育,學生不僅可以學習了解地方文化和遺產💪🏼🏧,也可以對國際性的多元文化增進認知與理解。手工教育有助於引導和促進學生成長為開明🤦🏻♂️、積極🫖、有能力並具有創新創業精神的未來人才👈🏿。
從實際來看,芬蘭新的國家課程對不同學段手工教學模式與內容的規定,都明顯而深刻地體現著“全手工教育”理念。以一、二年級手工學科為例,它的教學模式與內容主要包括六大方面——提出創意☄️、初步實驗👆🏼、進行設計、實際創作、做好記錄、做出評價。在整個過程中,學生需要學習和運用自評與互評等不同的評價方式,他們也可以練習如何更好地給別人做出客觀適切的評價等。到了初中階段新增了職業安全意識、創業素養🧚🏻♂️、社會參與意識與能力等更多的培養內容與環節🥚。
對於我國當下基礎教育領域正在廣泛關註和探討的一些熱點問題,芬蘭手工教育理念與教學模式或可帶來一定啟示與借鑒♦️𓀁。首先🦹🏿♂️,芬蘭中小學手工教育從提出之時就強調它要在促進學生養成通用能力的基礎上🤾🏻,與數學、科學等知識形成自然和密切的關聯,更好地實現“做中學”。這對我國當下中小學跨學科學習、STEM教育等理念模式與實踐路徑的探索有一定借鑒價值。其次,芬蘭將編程教育融入手工學科開展的模式別具匠心與特色,或可為我國中小學如何合理設置與開展編程課程帶來一定啟示👳🏼♂️。再其次🧕,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提到的重要內容之一即勞動教育的重要性。而芬蘭中小學手工教育的目的之一𓀙,就是讓孩子學會尊重勞動和熱愛勞動。當時,齊格紐斯等教育家提出的有關手工課程也蘊含著重要的教育價值,應當說時至今日仍閃耀著一定的思想光輝,有助於我們思考當下勞動教育的緊迫性🧛🏽♀️、重要性及如何更好地開展等問題🙎🏿♀️。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