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調查發現,在各種課外輔導班中,運動類課程幾乎成為家長報班的“標配”,其火爆程度已經不輸“名聲在外”的奧數🤸🏽♂️。這種現象不是大城市所獨有👠,在全國各地願意為體育課外班花錢🧑🏽🎓、花時間的家長和孩子越來越多👩🏻💻。如何看待這種現象?如何讓體育培訓走得更好、更遠?
體育培訓火爆還要更多“配套”
為什麽體育課外班越來越火?其背後是一些不知不覺的變化。比如🌾,對於體育運動的態度👨🏼🍳。過去,很多人對孩子的運動心懷偏見💜,覺得就是“玩”而已,不值得額外鼓勵💇🏿🙈,更不必為之破費☸️。如今,越來越多家長認識到運動的重要意義,願意通過購買服務幫孩子強身健體、培養毅力、學會團隊合作等等🐋。
比如🚻,家長的教育理念的改變。有位親戚曾對課外補習班嗤之以鼻,但對武術、羽毛球等體育培訓班出手闊綽🧚🏼。她說學習成績並不是唯一的追求,孩子的健康成長才是最重要的。從報道來看,這種觀點在家長群體中頗具代表性。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長對孩子的體質健康狀況和全面發展越來越重視,尤其學生體質下滑🕍、“好日子養出弱孩子”等現象引起了越來越多父母的註意。
體育課外班逐漸升溫🤱🏻,這是一個好現象,值得鼓勵🫳🏽。不過,這種熱度👩🏽🍼,也需要相關配套予以“呵護”🏍。先看需求。從報道來看🫱🏽,體育課外班的“客戶”以小學生為主🙅🏼♂️,隨著年齡增長🪈,願意為運動花時間的孩子也越來越少。不少家長反映🫦,孩子的課業負擔太重、壓力太大👨🏻🦯,平時作業多,周末也停不下來,想讓孩子拿出更多時間嘗試不同的體育項目實在“於心不忍”。由此可見,讓更多孩子養成運動的習慣、享受運動的快樂,空閑時間是必不可少的“配套”。
再看供給。翻翻新聞報道,體育課外班在大街小巷越開越多ℹ️,但良莠不齊,有的師資不專業🚞,有的配套不足,缺乏專業設備和防護用具🚘,有的甚至開在地下室🖐🦻🏿,條件有限、設施簡陋……當前青少年體育培訓市場日漸火爆🚾,但仍處於野蠻生長階段,存在著🤝、標準缺失、惡性競爭等諸多問題。比如一個項目該怎麽教、怎麽練、怎麽評價🧑🎓,缺乏一定標準🚃;培訓機構應提供什麽樣的場所、安全保障等,缺乏相關規範。從長遠來看🍜,消費者的需求將日益增長🤩、更為多元,體育課外班市場必須進一步規模化📕、規範化,不斷提升品質、豐富供給,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進而把運動的種子播撒到更多孩子心裏👨🏽🍼。(作者夏振彬,轉自《廣州日報》🧑🏽🦳,有刪改)
養成良好鍛煉習慣需聯動機製
身心要充分發展,必然以健康為前提。然而🚴🏿,在體育鍛煉的過程中👩🏿🔬,我們要警惕一種現象🧑🏻🦽,即謹防對孩子進行某種專項訓練,如“堅持性訓練”“耐力性訓練”“力量性訓練”等。脫離孩子具體生活的專項訓練是違背孩子身體發育規律的,也是沒有意義的。家長在報班的過程中,一定要擦亮眼睛🙅🏽♀️,選擇適合孩子年齡特點的運動項目,不能超出孩子的身體承受範圍💂🏼♀️,不能盲目跟風。
要讓孩子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不必非要報體育班來完成,可以在自然的狀態下📓,用“一日生活皆教育”的理念來進行,這需要全社會形成有效聯動機製。
首先需要政府加大對體育設施的投入🍃,使整個社會有鍛煉的氛圍。如在生活小區配套體育運動器材,增加專門體育館場的建設👌🏿,引入一些體育賽事👴🏼,加大媒體宣傳力度,引導全民註重體育鍛煉,使體育鍛煉成為社會新風尚。
家長在生活中要以身作則,充分運用榜樣的力量。和孩子進行親子運動🙉,既增進親子感情,又鍛煉了身體。但家長也不要奔著培養體育天才的目標而來。可在閑暇時,帶領孩子跑步🍀、騎自行車🦸♀️、打羽毛球、跳繩、打籃球等,潛移默化地培養孩子的鍛煉意識👨🏿🚒。一旦發現孩子對某一項運動有興趣、有某種運動天賦,可以讓孩子進入專業的體育機構進行適當的專業引領訓練,最大限度發揮孩子的運動技能🛝。
學校在培養孩子的體育鍛煉方面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相比較於家長的“隨意性”引導,學校的體育課是專業的。體育教師的動作規範🪂,能讓孩子學會很多運動技能,激發孩子們練習的興趣😈。專業引領會讓孩子們的體育運動更有實效,也便於發現體育人才。
英國啟蒙思想家約翰·洛克認為:“人生幸福有一個簡短而充分的描述:健全的心智寓於健全的身體。凡心智和身體都健全的人就不必再有什麽別的奢望了🖲。”因此,讓孩子從小養成鍛煉的習慣🍔,必將使孩子受益終身。(作者谷錦燕,轉自蒲公英評論,有刪改)
對課外體育班 要有合理預期
以往,家長更喜歡把孩子送進奧數培訓班🧝♀️、遊學夏令營等,鮮少有家長會專門讓孩子參加體育培訓營。而我國學生體質多年來連續下降🪔,“小胖墩”越來越多,這與學校教育及家長不重視學生身體素質、不註重學生的體育鍛煉有很大關系。但青少年體育培訓營近兩年來開始火爆,可見家長認識到了孩子身體素質的重要性,這是一個可喜的現象📟。
隨著素質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越來越多的家長也開始意識到體育教育的重要性,這也讓青少年培訓市場變得越來越火爆,但培訓機構良莠不齊,無法滿足學生進行體育培訓的需求🐀,不少培訓機構更像是“坑人機構”。針對這些現象,監管部門要能加強監管,更有必要出臺相關的行業標準予以規範,揚長避短、趨利避害,讓體育培訓機構規範運行,面對青少年體育“正確發力”🤢✧。
家長也要理性消費。如此前有一則報道引發輿論熱議,有家長吐槽月薪3萬💅🏼,也撐不起孩子一個暑假“海外遊學”。很多家長對待孩子教育🙎♂️🥐,只買貴的,不買對的🤶🏼,這並不利於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反倒可能誤了孩子🧀。
另外👨🎨,體育培訓更要註意持續的訓練,更需要學校教育註重體育課程,讓孩子在學校期間就能接受持續而專業的體育培訓,而不是只能將孩子送進校外體育培訓機構🚶🏻♀️。
所以,就算校外體育培訓機構能夠規範化運行,也難以獨自擔綱起體育教育的重任。只有從學校、家庭👃、相關部門及全社會,都真正重視體育教育,讓學生能接受到持續而專業的培訓,才能有助於學生體育技能的成長🫵,助力學生身體素質的全面提升。(新聞來源:《青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