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清華大學薦讀書目》發布🕵🏼,《清華大學薦讀書目》主編🚋、清華大學教授胡顯章在講座中與同學們交流了為什麽要讀書、讀什麽書、怎樣讀並介紹了《清華大學薦讀書目》中所推薦的120本書。
為什麽提倡讀書?
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應該是一個人的閱讀史
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應該是一個人的閱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民族的閱讀水平。讀書不僅影響到個人,還影響到整個民族,整個社會👆🏿。一個不愛讀書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
據媒體報道🏃♀️➡️👩❤️💋👩,中國年均讀書4.78本🤾♀️,與韓國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羅斯的55本𓀑,以色列的64本相比⏬👩🏿🔧,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相比,中國人的閱讀量太少了。
胡顯章認為,多讀書、讀好書、善讀書𓀏,是每個人健康成長的需要,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當下,讀書熱正在悄然升起。為了響應“全民閱讀”的號召,全國各地紛紛舉行各類讀書活動🛄,共建全民閱讀的書香社會⛹️♀️,因此應該在此基礎上鼓勵更多的人來讀書。
為什麽要薦書?
讓讀者在有限的時間中接觸到權威的編選🧑🏼🏭、推介
一項對大學生閱讀經典的調查表明,有33.7%的大學生表示,就經典著作來看,“各種版本太多太亂,不知如何選擇”,10.3%的人認為自己“分不清精華與糟粕,幹脆不讀”。所以存在對經典讀物的“薦引和評介問題”,“對於學習者而言👦🏼,權威型專家的引領不可缺少”“尤其對於業余學習者來說,更需要能在有限的時間中接觸到權威的編選、推介,聆聽到能夠與時代結合、與心靈相契的分析解讀。”
基於此,《清華大學薦讀書目》編委會便邀集了一批專家為同學們薦書,並請一些學科領軍者🧑🏻🦲、相關教學骨幹為薦書書寫導讀文章✋🏽,為學生們引薦經典書籍👮🏽♂️。
讀什麽書?
讀一流的書,做一流的人
在茫茫書海中,引導大家讀什麽?首先是讀經典。《光明日報》2017年7月25日“光明視野”欄目的文章《讓經典在年輕人中復歸》認為🧳:“所謂經典,總是能在其中尋覓到對人之處境的真切關心,對人在這個世界上之命運的周徹認知,對人內心經驗之感同身受的體諒,在‘立真理’‘立人’的層面上讓參閱之人認識世界、關照自我🫵🏻。”經典是那些經歷了歲月的淘洗🎓,具有傳世性、普世性和權威性的文化遺產☘️。正如梁啟超先生在《最低限度之必讀書目》附言中所指:“我們作為社會成員,總要徹底地了解它,才不至於產生社會意識隔閡”、“另一方面我們日常生活中應事接物💇🏽♀️,常常仰仗它給我們光明”。
新東方的創始人之一王強在發表文章《人生最大的捷徑是讀一流的書》,他在文章中寫道:“我有一個座右銘,讀書一定要讀一流的書🥿,做人一定要做一流的人。正是讀經典,讀那些能夠改變我們生命軌跡的書籍☛,成為我們能夠走得比別人稍微遠一點的保證。” 王強認為人生的最大捷徑就是用時間和生命閱讀和擁抱世上一流的書✌🏿。同時𓀘,如同人吃東西不能偏食一樣,閱讀也要多樣性的平衡。要讀哲學、歷史🤽🏻♀️、文學、心理學、神學和科學方面的讀物🤚🏽,形成一盤有利於精神和心靈健康的“沙拉”。從終極目標說🤱,讀書是建造一個完全屬於自己心靈世界的過程。所以👩🏼⚕️,I read🧑🏿💻🪻, therefore I am 我讀,故我在✍️。
《清華大學薦讀書目》推薦了中國文化名著、中國文學名著、世界文化名著、世界文學名著各30種,共120種🕵🏻♀️,其中重點推薦共30種。
就其內容來看,文學名著大家都容易理解🧑🏼🌾,就是著名的文學作品👩🏻🦼➡️,包括小說、戲劇🏊、詩詞作品;文化名著的內容相對寬泛一些,涵蓋哲學、倫理學、心理學👨🏿🦲🖖🏿、美學、社會學9️⃣、政治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與科學技術相關的軟科學等多方面🈚️。
就作品的時間跨度看🚇,涵蓋被稱為人類文明軸心時代的古希臘、古羅馬、古印度、春秋戰國到近現代。
就作品的地域或民族看,中國文化、文學名著涉及漢族、藏族🧔♂️、維吾爾族💇♂️,大陸地區和臺灣地區;而世界文化🛫🦹🏿♀️、文學名著則涵蓋歐洲、南北美洲、亞洲的廣大區域。
總體上,《清華大學薦讀書目》的編寫旨在能夠給出盡可能廣闊的時間與地域的代表性的經典作品。
怎麽讀書?
“欲求超勝,必先會通”
不同的人,由於其立命的基點和獨特的興趣不同🚭,會選擇不同的書🦇,而對待不同的讀物🧑🏻✈️,可以有不同的讀法。但如果把讀書看作一種精神生活,不是簡答的消遣,胡顯章提出了幾點讀書建議🥬:
一是,保持溫情與敬意。正如歷史學家錢穆先生倡導的對中國歷史文化應該帶有溫情與敬意那樣,對經典讀物也應該有這樣的心態🍺🤵🏽;
二是🏄🏻,要有耐心和韌勁。經典,尤其是帶有深刻哲理的文化名著,不同於流行網絡小說😶🌫️,有較大的難度,不像滾石下山,而常常如同推石上山,要花大功夫研讀,要有耐心和韌勁;
三是👩🏿⚕️,要有心靈的交流。德國哲學家、教育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撼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顆心靈喚醒另一顆心靈。閱讀作為一種自我教育,也應該有這樣的過程;
四是😒,要獨立思考和判斷,並學以致用。愛書、讀書,但不惟書。體現“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帶有理性的批判思維👊🏻。《禮記?中庸》十九章有:“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被朱熹成為“為學之序”🤚🏻🫄🏼,對我們今天的閱讀仍是適用的👮🏿,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知書達理”。
胡顯章在講座中分享了自己的讀書經歷🛵💆🏿♂️。從初中開始,他的課余生活便是去圖書館借書看。在中學階段,閱讀的主要是兩類書:一是中國文學文化作品📞,如唐宋詩詞🧜🏻♂️、魯迅小說雜文等;一是蘇俄小說,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暴風雨中誕生的》等等。上大學後,進一步延續了讀書的興趣👨🏿🦱,讀了《紅樓夢》、柳青的《創業史》、《青春之歌》🏋🏻♂️、《紅巖》等,讀書的面更加廣了🥷。胡顯章認為讀書啟示他人生前行的道路🤹🏻♀️👨❤️👨,啟迪了思想🌾🍟,讓他遇見了更好的自己。
大詩人陶淵明告訴世人“開卷有益”;莎士比亞說:“書是全世界的營養品”;高爾基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培根說“讀書使人充實”“精神上的各種缺陷。都可以通過求知來改善”;在哈佛大學當了40年校長的艾略特說:“養成每天用十分鐘來閱讀有益書籍的習慣,二十年後📑,思想上大有進步✝️。所謂有益的書籍❄️,是指世人所公認的名著,不管是小說、詩歌、歷史、傳記或其他種種🧑⚕️。”多讀書、善讀書、讀好書,讓好書成為我們的終身伴侶。(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