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一些幼兒園的環境成了“擺設”,孩子沒有時間玩,沒有機會玩🍎,甚至不能玩;一些幼兒園的環境成了幼兒園的門面景點🟤,並聲稱“如何高大上,耗費多少人財物”,此景竟讓參觀學習者羨慕模仿。作為一名管理者,更是一位教育者👩🦼➡️,這種現象讓學前教育人反思,在環境的創設上我們是否常常南轅北轍,在環境設置上是否常常緣木求魚,下了很大的力氣,用了很多的經費,花了很多的時間,但反而違背了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影響了孩子可持續的發展呢?
孩子需要什麽樣的環境?顯性層面上🟥,環境是支持兒童投入遊戲和建構經驗的場所;隱性層面上,折射出教育者所傳遞的世界觀🫲🏻。事實上,孩子需要自然的環境、變化的環境、探究的環境、商討互動的環境,我們應該摒棄重視裝飾的“死”環境,讓“活”的自然環境浸潤在園所每一處角落🙆🏼♀️。
讓環境能互動:教育者先會玩
“教師要會玩,一個不會玩的教師就做不成一名好教師。”我經常用這句話提醒教師🧑🏽🦰,只有真正懂得孩子,才能尊重孩子,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兒童的玩伴。玩伴要遵從同伴的喜好、玩伴要樂於傾聽同伴的聲音🔏、玩伴要觀察到同伴的遊戲規則。
玩伴之間要樂於協商,齊心協力地參與環境的規劃🍚🤵🏻♂️,讓環境成為可變化的環境🌨、能夠隨時調整的環境🌒、沒有破壞自然的環境🧝🏽♀️、能夠聆聽到聲音的環境🖕🏿。
豆豆邊跑邊招呼我:“朱媽媽,快跑,咱們躲起來不能被發現了👺!”我趕快學著他蹲在樹後面🪵,等待“老鷹”找我們。每次和孩子們玩得連呼帶喘🙇🏿,我都興奮不已🧕🏻。
教學相長,這是孩子們賜予園長的快樂,所以📫👶🏿,要做一個會玩的管理者。離開孩子的園長一定不是好園長🤹🏻♂️,看不到孩子的園長一定不是好園長,不能與孩子玩在一起的園長也一定不是好園長🚱💥。我經常鞭策自己🧏🏽♀️,走近孩子才是園長管理的起點。作為園長💁🏽♂️,既要能跟孩子們鬧在一起🔎,又要跟教師樂在一起🥪,讀懂幼兒👎🏻、讀懂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才能實施有效的管理策略🧚🏼♂️。
能和孩子一起玩,會和孩子一起玩𓀍,是優秀的教育者,那麽支持孩子玩,才是園所環境規劃的起點。
讓環境充滿教育:向自然學習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自然與童年是美好的共同體。
與自然和諧、與生活為友👐🏿,從審視兒童的環境轉變為體會兒童的自然生活👨🏻🍳📸,那麽就能理解兒童的需求和向往,領悟自然環境獨具一格的教育趣味📚。
3月9日小桃樹開花了;3月22日小桃樹開始長出了黃綠色的嫩芽🕧;4月18日桃樹樹頂的小葉子發黃了💛🚴;4月25日下面的一些大葉子也開始變黃,葉子外面有一層像蜘蛛網一樣白白的東西……小桃樹是不是生病了🫴,怎麽辦🙊?
孩子們焦急的心情難以言表💤,環境教給了孩子們善良與樂於助人✝️,孩子們用電腦搜集有關病因的信息,對照網絡圖為生病的小桃樹“會診”,孩子們知道了這是黃葉病👜。為什麽會生這種病呢?孩子們在家長的幫助下請來了樹醫生。翻看小桃樹下面的土壤1️⃣,醫生叔叔說有可能是土壤中缺少了鐵,營養不充足時小樹就會生病,就像我們的身體要吃各種食物才能健康一樣。給小桃樹治病的活動正在進行中……
這就是“一棵桃樹帶來的有關生命的記錄與思考”,潛移默化地體現出對生命和自然的尊重。
一個個發現⬜️、一個個問題帶給孩子們的探究與驚喜,這就是孩子的環境:自主的環境、自然的環境、能隨時關註的環境👋🏿、可潛移默化獲得熏陶的環境、觸手可得的環境。幼兒園裏一盆花的擺放,花盆樣式的選擇,花盆材質的觀察都由孩子做主🧛🏻👨👨👧👦,孩子會發現吊蘭葉子大小不一樣🚤🕟,每種花需要喝的水也不一樣多,孩子們關註著自然界的事物,通過細微觀察👩🏼💻、發現問題💨🛶、嘗試解決問題,實際操作獲得新的經驗。
充實的自然環境,擴展著孩子的生活範圍,為孩子創造活動的機會和條件#️⃣,如何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幫助幼兒不斷積累經驗👩🏼🍼,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態度和能力😶🌫️,這就是教育賦予環境的意義和價值。
讓環境體現意義👩🏻⚕️:舊物再利用
20多年來,幼兒園大班操場的滑梯總是孩子們首選的場地🧑🏿🚀。但是近兩年選擇玩滑梯的孩子好像是越來越少,是玩具多了孩子不喜歡舊滑梯了嗎🧞♀️?
帶著疑惑,我們開始傾聽孩子的聲音:
“這要是能像體能運動場裏的滑梯多好啊!”
“我上次在遊樂場還玩了高空滑道呢,特別刺激👨🏻🎨!”
“還應該安點索道,那就好玩了。”
“這如果有個坡能讓我們跑上去就好玩了!”
“如果這裏有一個小橋就有意思了!”
“要是能做一個長長的通道把我運到沙池多好玩啊🧞♂️🦸🏿♂️!”
孩子們的想法千奇百怪✥,真是令老師欣喜。讓夢想成真🦸🏻♀️,讓創意落地,於是滑梯改造開始了🤙🏻。
改造的玩具是不是真正能符合孩子的發展需求🐣,我們組織了一次有意義的現場環境研究活動,把教研搬到了戶外🤶🏽,同時大班孩子參與了教師的研究活動,跟環境進行互動研究👨🏻💼👨🏻🔬。
孩子們說👨🏿🌾:“這麽高能不能行,我來試一試🍲🥵。”幾個男孩子試了試到中間就滑了下來。孩子們想了想說,“要是有根繩能拉著就好了”,於是在斜坡上多了一根繩子;“我還想跟他比賽呢🖐🏿,要是有兩根繩多好啊,我不能跟他拽一根繩。”於是斜坡上變成了兩根繩子。兩個孩子拉著繩子上去了,成功後拍手擊掌🪩!
這就是環境改造的過程🤜🏿,也是教師了解孩子的過程,更是尊重孩子發展的過程,也是讓教師們真正感動的過程😗。環境創設的過程隱性地實施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基本原則,關註幼兒學習和發展的整體性、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重視幼兒的學習品質🫶🏿。
誰是幼兒園環境的主人?孩子才是幼兒園環境的真正主人。學會感受幼兒的心靈🤸🏼👨🏼🌾,了解幼兒的想法😟,才能讓幼兒成為環境的締造者。當幼兒成為幼兒園環境主人的時候,當環境尊重幼兒的意願的時候,當環境協助幼兒實現創意的時候,帶來的喜悅和驚嘆,其實這就是環境的價值。
環境創設不僅是課程研究的過程,更是教師教育觀念轉變的過程📮。作為教師要給予幼兒適宜的支持。這種支持要符合幼兒的興趣與需要,這種支持應當以幼兒的自主發展為核心動力,體現教育對人的尊重。環境就是孩子的家,正如南京師範大學虞永平教授強調的🤹♂️:“環境要讓幼兒的思想看得見,讓幼兒的學習看得見,讓幼兒的經驗看得見⛑,讓幼兒的願望看得見。”(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