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綜合改革背景下🦸🏽♂️🚉,人才培養模式如何變革🫶🏽?近日,在首都師範大學和北京教育學會主辦的“2017首都教育論壇”上💟,首都師範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教育學科首席專家勞凱聲教授,針對近年來我國民眾對教育需求呈現出的多樣性和差異化特點,建議應以新的人才培養觀引領高考製度改革;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基礎教育研究室主任汪明,從學校課程建設、教學組織管理、學生發展指導與生涯規劃教育、經費保障與設施條件配備等五個方面,提出了高中學校應對新高考的對策。而在學校層面,京🤵🏼♀️、浙🍂、滬三地校長,有的先行試水集經驗,有的聚足精神迎挑戰⚇,姿態可謂喜人👦🏼。為此🆕,本報記者特別關註了此次論壇中四位中學校長的探索,以向讀者展示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中學辦學新景象。
浙江省寧波中學校長邵迎春——
更好地服務學生個性成長
新高考對於學校辦學,在質量與特色、傳承與創新、品質與文化🤽🏿♂️、生存與發展等諸多方面提出了挑戰。新高考下的教與學,使學校管理真真切切地走向服務。深化課改、推進考改,更好地服務學生個性成長,已成為我校大多數教師的共識。
新高考方案允許考生自願選擇兩次考試時間,改變了原先一考定終身的格局。為適應這一變化🦵🏽,我校把高中三年的教學劃分為六個時段𓀒,同時確立🧙🏿♀️:高一學年為基礎學習階段👩🏿🔬🏃🏻♀️,讓學生適應高中的學習要求▶️;高二學年為走班學習階段,讓學生學會選擇、形成個性;高三學年為特長發展階段👩🌾,讓學生充分發揚個性、提升學力。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完全由學生根據個人選課意願實施走班教學。在近幾年的運行中,選考科目根據“定2走1”原則進行走班教學⚁。學校根據新課改方案🚣🏼,提出學生考試安排建議📖🤛。
根據深化課改的要求,學校對必選課程重新進行梳理📀,圍繞主幹學科分層分類開設四類選修課程🌻。我們嚴格按規定開齊開足必修課程,統籌安排高中三年教學,控製學生學習的並開科目𓀋,做好必修課程的分層分類教學安排,不搞“學考會戰”🙂↕️。在強調選修課程與必修課程有機整合的基礎上🤾🏿,努力架構各學科組的課程(群)體系。我校的典型特色課程群包括:創新素養培育課程群、多維互動作文寫作課程群🕡、社團類課程群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群等。在學校課程體系建設中,我校還充分依靠本地推行普職融通計劃以及位於市高教園區等優勢🐷,開展學生走校(職業)體驗,賦予職業技能類選修課程以新的活力🧏。目前💪🏽,區域內近70個實驗室或職業體驗中心成為我校學生的校外課堂,豐富了學生對相關專業的認識和體驗🏭,為他們理性規劃人生打下了基礎。
新高考的製度設計,對學生正確認識自我、了解社會和把握未來,以及根據社會需求和個人興趣特長🐁、性格與能力製定完成自我生涯規劃的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校通過“課程學習、德育引領、專業體驗🧏🏿♂️👮🏻♂️、學業發展”等多方面相結合的方式👨🔧,開展生涯規劃指導,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自我🤹🏽,妥善處理好選考課程與大學誌願填報等問題𓀆。由此,具有我校特色的生涯規劃指導三大板塊逐步形成——第一板塊:背景性政策解讀與滲透,做到全方位、多角度📴;第二板塊:多角度問卷調查與引導♒️,先後對現高三🧄、高二學生和家長進行選課範圍、選課方向👩🏿💻👂🏼、選課目的以及實現選擇的條件、堅持性與責任感因素進行三次問卷調研;第三板塊:全方位學科介紹與體驗。它是在前兩個板塊實施的基礎上,由八大學科(技術學科分通用技術和信息技術)教師向現高三🫘、高二學生介紹本學科的課程內容👩🏻🍼、學習方法及其與高校專業的關聯性💃,以彌補學生高一階段不能全部體驗八門學科的缺陷。我們還組織學生到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40個專業🤷🏻、寧波經貿學校19個實訓室進行走校專業(職業)體驗,了解自身的專業(職業)傾向,並邀請寧波市人社局專業人士與中科院寧波研究所研究員🌊、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教師來校進行專業講座與社會今後5至10年的就業形勢分析👇,幫助學生進一步熟悉高校的專業設置與今後就業發展方向𓀉。
華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副校長施洪亮——
跳出“育分”♔,優先“育人”
2017年,新高考綜合改革試點在上海、浙江順利完成了第一屆學生的高考😶🌫️,以高考科目“3+3”為代表的高考科目改革即將在全國其他省份推廣試點。高中如何面對和應對新高考綜合改革🧑🎓,成為現實而急迫的命題。
而我校一直以來給人的普遍印象,是教師不太忙、學生不太累,活動多、不唯分。我們為什麽能做到?因為無論在新高考背景下還是在之前的高考時代,我校辦學理念是一以貫之的:堅持面向全體🏑、面向未來,紮紮實實做👩🏻🍳,創建可具體操作的實施路徑與載體,切實培養學生的素質⤴️。比如,我校很早就提出的讓百分之百的學生參加小課題研究,源於上世紀90年代學校對全國理科實驗班和保送班學生的培養——這些學生很早就跳出了高考束縛,開始學習大學課程並像大學生一樣做課題👳🏻、做研究。在這一實踐中,我們發現這種做法對學生成長很有幫助,就把它從班級發展到年級再到全校,形成了學校特色。再比如,讓百分之百的學生選修校本課程,是由於早在上世紀80年代🍓🧑🏻🦱,我校就有部分專家型教師開出諸如計算機、第二外語等高層次的多種選修課。之後🐸,這個傳統隨著上海市課程教學改革的深入,逐漸向全校教師延伸🔙,直至上世紀90年代末👨🦼➡️,學校提出要人人開設選修課程,從而創建100門校本課程🤟,這一實踐逐漸做到滾動開發。還有,在體育健身方面,我校提出“百分百學會遊泳”的要求,主要是因為2002年搬遷新校舍後,學校擁有了室內遊泳池,同時也希望全體學生學會一項受用終身的運動。辦學60年以來👨🏻🦯,我校一直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形成了“六個百分百”的素質教育育人模式。而所有的“百分百”🫃🏻,都是以基礎課、拓展課、選修課、社團課、研究課🪚、實踐課等為具體載體🍔,留出時空保障落實。
面對新時代和新高考,每一所學校都要做“變與不變”的思考。為了不在變化中迷失,學校首先應當清楚自己要堅持什麽🐩。作為一所國內知名的傳統重點校,因歷史原因🍯,我校生源質量比較好🧗♀️🦕。同時,作為改革實驗校和示範校📮,我們必須跳出“育分”的框架來理解“3+3”新高考,理解這一製度設計的價值導向和人本精神。
很多學校都有實驗班,而我校實驗班是根據學校特色和學生發展要求創立的🤥,首先是學生自主選擇🚖,然後才有學校選拔。我們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在部分理科教學要求上超越高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課程內容學得更加深更加廣。現在🎂,由於正在把實驗班成熟的課程和培養方法向全校推廣👨🦯➡️,我校實驗班的概念已逐漸淡化。我們還通過慕課𓀚、大學先修課程、暑期訓練營等,增進學習時空和資源共享,並鼓勵學有余力的學生參與研究、實踐和相關課程學習——盡管這些課對學生高考升學未必有直接幫助🧑🔬。
我們認為⛹🏼♂️🙆🏽♂️,高考是面向全體、面向大眾的,一些重點學校完全可以跳出高考束縛培養卓越的學生🤞🏽,即通過學校豐富的課程實驗與挖掘👩🏽,通過課程改革建設多選擇、個性化𓀛、高水準的課程🆎,加大學生特長培育力度。這並不是要求學校在課時上做加法,而只需在固定時間裏做好課程統整✮。當然,這需要學校具有創造性的勇氣和智慧。
新高考“3+3”的製度設計🤷🏼♀️,是希望用高考指揮棒,引導學校實現更加公平🥷、更加註重學生綜合素質發展🪡、更加尊重學生選擇的教育。實施中,必須通過加強生涯與學涯指導來增強學生的選擇能力,所以學校首先應尊重學生的選擇。我校等級考“6選3”就曾經開出20種選擇🧑🏿🎄,每年不同選科組合數保持在18至20種。
我校應對“3+3”新高考的主要策略有🏄:加強師資儲備,尊重學生選擇,開足開齊所有課程🦴;加強選科調研,新高一合理組班🏏,一年後適時微調;保持語數外教學穩定,選科課程小走班👊🏽;堅持班主任製,不放松班級管理和德育⚃,導師製作為補充;加強學涯生涯指導,試點學分製與績點製,加強綜合素質評價的過程記錄和信息化監管,等等。
上海市格致中學副校長劉駿——
引導學生選擇最合適自己的“3”
新高考,新在“3+3”🍂,實施的重點關鍵是“3”🌪,難點關鍵也是“3”🧑🏿🍼。前者之“3”,因為具有普適性且單科分值高達150分👳,學生📆、學校自然都會格外重視;而後者之“3”,是因為建立在合格考基礎之上,每科分值實質上參與選拔的只有30分☛,從新高一進校之時🫸🏽,學生就面臨兩門合格考科目及選科的抉擇。
“選科”與“走班”成為新高考綜合改革的必然🏟。我校對學生選科的引導💃🏼,強調以專業為導向(選科要精準匹配高校專業🕴🏼,了解自身的思維特點,明確未來專業發展方向;當今社會熱門的專業、父母喜好的專業,都不應該製約個人選科)、以實力為依據(引導學生選自己最適合的科目😠,力求做到揚長避短)🛐💁🏽、以興趣為標桿(淺層次的喜歡不等於真正的興趣🫅🏼,必須將興趣的持久性和自身的學業成績定位相結合)、避免選科誤區(部分學生可能以“興趣”之名盲目跟風👨🏼💻,或是單純為了減輕高三等級考壓力便將地理📕、生物都納入等級考選科的範圍)。
目前上海有幾種走班的形式,但都存在需要化解的問題。“合格考的科目按行政班授課,等級考的科目進行年級走班教學”中的問題是🍥,針對同一學生🦶🏼、同一選考科目出現合格考、等級考任課教師不同、教學進度和難度不同等問題,教師在高二等級考之時難以平穩過渡和科學銜接🦟🧙🏿♀️;“限製性選科、不走班”中的問題是☘️,個別學校因教師不足和教室的矛盾🙋🏿🔒,僅提供有限的若幹種選科組合,讓學生有限選擇並據此重新分班🤵🏽♀️,這樣無須走班對管理相對有利,但不利於學生個性化選擇和全面發展;“學生可任意選科🌿,按組合重疊原則重新編班”中的問題是,這種模式既尊重了學生選擇的自主性,又相應減少了走班節數👰🏼♀️🏌🏼♂️,也相對便於班級管理🗂,但大面積走班給行政班教學管理和班級管理帶來了很大沖擊🖖🏼🍤;“六門科目不區分等級考🚴🏽、合格考,實行全面走班”中的問題是,這無疑會加大學校的管理難度,增加走班課時和教師工作量💂🏼♂️,但有助於把握學科難度🚣🏿♂️、進度和全面尊重學生自主選科🤍。
我校為了避免兩次分班的尷尬並重點解決大批次走班的困惑,學生分班伊始,就在基本不打破原來特色創新實驗班基礎上,對學生進行生涯規劃測試🦸♂️。然後🌧,按學生未來誌趣和專業導向以及選科的不同組合,預先有針對性地分班👶。這對解決學校的硬件困難(如教學場地)有現實意義🏌🏿。與此同時🈚️,針對學生可能會因為認知不足在選科方面出現動蕩,我們專門開發了包括電子工程、機械工程🦐、信息技術、生化工程、環境工程🧔🏿♀️、經濟金融等共十大模塊的“最佳誌趣發展域課程”♕,讓學生在高一就有目的地加強選擇。
走班教學會產生班集體概念淡化、教師班級管理、教學反饋、課程開發與實施、教學場地限製等諸多問題🤨,建立新的走班管理機製刻不容緩。我校實行了“班主任組合製”和“雙導師製”🧑🦯,一個班主任可帶2至3個副班主任,配備成長導師和生涯導師,將班主任的管理延伸至走班班級🕜,構建新的“學習共同體”💂🏽♂️;按不同選科組合實施“學習共同體”分組,分別設立學習目標,形成互幫群體。我們成立了“走班製”管理工作小組,統一規劃製定相應的課程統整管理製度🎈,完善分層評價、量化評價🧏🏻、科學評教等教學評價機製。因為在“走班”過程中,同一教師可能承擔不同層次學生的教學任務,同一行政班的學生未必選擇相同的課程,因而🦠,如何借助科學的評價製度調動教師教學積極性和促進教師專業成長,還是一個重大難題👨🏽🦰。
首都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校長沈傑——
面向合格人才培養的“詩和遠方”
當前🗽,各地中高考改革正在有序推進👐。在這一過程中,教育者的目光不應只是停留在眼前的中高考,而是應面向人才全面而有個性發展的“詩和遠方”🚶。
我校的改革早已開始,在三年多的準備基礎上又經歷了三年的實施,接受了實踐的檢驗和現實的考驗,得到師生和家長的認可➛。我校堅持傳承百年的“成德達才”育人理念,在近些年改進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推行了“四三二一”教育教學綜合改革,內容涉及課程設置、管理體製、育人模式☑️、運行機製多個方面。
這項改革中的“四”是指“四修課程體系”,它包括基礎通修🤦♂️、興趣選修、專業精修和自主研修,並將“全面發展”與“學有特長”統一起來🧔🏻♀️,達到“通修”夯實學科基礎、“選修”激發學生誌趣👩🦯、“精修”促進專業發展、“研修”形成自主能力的目的。“三”是指“三維管理體製”,包括學長學部製💏、固定班級製🍲、分層走班製:根據學生個性差異和發展需求,設立創新學部🧝🏿♀️、理工學部、人文學部和國際學部,采取學生和學校雙向選擇的方式💟,將有共同興趣愛好或學科專長的不同年級學生組成一個團隊㊙️,培養學生的自主研修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發揮學長的傳幫帶作用;而固定行政班級的保留,給學生留下一張安靜的課桌和教師對未成年學生的關愛,同時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這種分層走班教學,既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也更好地因材施教。“二”是指“兩項基本原則”,即尊重個性差異和註重因材施教。一是“一個核心目標”💃🏽,即讓每一個學生在這裏都能夠“成德達才”🚳。
在分層走班製背景下,班主任對班級情況掌控程度產生弱化。作為班級管理的重要補充,我校實行了全員育人的“雙導師製”,在保留班主任的基礎上再為學生配備專屬導師,班主任側重於開展班級管理教育工作,導師側重於針對學生特點進行思想、學習、生活方面的指導👩🏼🎓。
我校特色德育課程🛤🤴🏽,是日常課程的重要補充:“一二·九”遠足紀念活動至今已堅持30多年;我們不斷打破傳統圖書館的區域限製,將校園各個角落都布局閱讀空間,學生無須任何借閱手續就可以方便地讀到書;建成史地生開放式博物館、物理化學開放式高端實驗室等。
我校率先建成“青牛創客空間”,配備先進實用的硬件設備,鼓勵學生將自己的想法變成現實🔡。創客課程在學校“四修課程體系”的框架內,形成了遞進式的系列技術課程。除了必修課程之外🦟,學校開發了20多門專業性較強的特色技術課程,探索項目式教學⛄️📮,引入前瞻性技術系列講座以及青牛分享等人文實踐類課程,形成了特色鮮明的青牛創客核心課程群🚉。
在國家新課程計劃對中小學開展實踐課程提出明確要求之前,我校就已經超前作出了培養學生實踐精神的積極探索👬:開設的博識課以“社會”為課堂,每周用半天時間👩🏻,不斷把學生帶出校園☝️、把專家請進校園。經過16年探索,博識課已逐步實現了主題系列化🥱、課程常態化🐰👸🏿、指導專業化、學生自主化。在此基礎上𓀊🏄🏽,學校又與中國科學院合作🤏,啟動高中社會實踐課程,成為研究性學習的延伸👨🏿🔬。根據培養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的需要,我校為學生選定多個不同的考察方向🤹♀️,多方面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