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過“第一校長”這個職位嗎?湖南省永州市東安縣凡龍圩學校就有。
被農田、農舍所圍合的凡龍圩學校,盡顯著自己的農村特質👱🏻。10月19日🌷,這所地道農村學校的第一校長、身為永州市語文教研員的吳春來又一次一早從市區出發,來到30公裏開外的學校“上班”📮🍦。從今年3月開始,他就每周沿著這條路往返兩三次❗️,已經完整經歷了路旁的莊稼由綠變黃、由小苗而收獲的過程。
其實🥩,“第一校長”不是個職位🙆♂️,只是個虛名💁♀️🏵;吳春來辛苦地跨越城鄉要做的,是跨越城鄉教育的差距,讓農村教育變優質💒。
農村校來了市級教研員“校長”
話題起於今年2月,當時吳春來到東安縣調研。在與東安縣教育局局長唐德光交談中,他說出了自己對農村教育現狀的擔憂和改革設想,引起了唐德光局長的共鳴和重視😵💫。
近幾年✫👨🏼🚀,東安縣的教育發展變化很大,無論是學校硬件建設還是教育教學質量👩🏽⚖️,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績🕶,曾多次受到省市領導的肯定👨🦰。但不能回避的是🫶🏽,持續發展遇到瓶頸📪:很多農村學校教育理念仍然沒有轉變,校長“守攤子”的情況比較普遍👱🏻♂️,工作難以推進……說到這兒,他們——一位縣級教育主管、一位市級教研員一拍即合🧑🏼⚖️,“第一校長”由此而生。隨後,東安縣教育局經過黨委會討論決定,向吳春來發放了聘其擔任“凡龍圩學校第一校長”的聘書,期望此舉能為全縣教育改革特別是提高農村教育質量作出有益的探索。
3月🦻🏼,吳春來在不影響自己本職工作的前提下,走馬上任“第一校長”。凡龍圩學校毗鄰永州市區但遠離縣城,自帶的農村學校印痕非常深刻🌐:多年來教學成績落後,校長苦於沒有解決問題的良策而失去信心;教師嚴重超編,學校人浮於事🙋🏼♂️💍,工作中少有人用心關註教育教學改革📄,教師上完課便走人;優秀生源嚴重流失👩🏿🚒,學生厭學現象尤其嚴重……這樣一所“提不起來”的農村學校,卻要由一位“高級別”的專家“擔綱”,反差有點大了🧶🈂️,而吳春來恰恰就是沖著想改變這一切來的💙。
這位不拿一分錢額外工資的第一校長🥐,職責是無償為學校改革把脈,指導、督辦學校的各項工作,而原任校長負責具體執行,將學校領導班子取得共識的規劃任務逐一落實。第一校長付出的代價🛍,除了自己的智慧、學識🤒,更是大把的時間🚼、精力和體力♚。
辦一所讓社會尊重的農村學校
深秋時節,凡龍圩學校處處透著鄉土氣息的教學樓下👩🏻🌾,幾株長勢旺盛的金桂樹散發著馥郁的甜香👰♂️。新學期開學後,原先臟舊的樓體經過粉刷煥然一新;樓道掛上了18個鏡框裝裱的不同字體的書法作品,那都是吳春來跑到長沙向自己的大學老師求來的🤖;剛剛啟用的新校門給學校增添了幾分氣派——那是暑假裏❕,他花了十幾天時間,跑店跟老板砍價定樣👨🍼,用最少的錢為學校更換的“臉面”。雖然這些變化都不需動大工程,但讓校園多了些“文化”的味道👩🏻🦼➡️。
從進校開始🧖🏽♂️,吳春來就“咬住”了文化🚐:他用時3個月作詞,譜寫出一支融進校風、學風的校歌👩🏻🦼,並找到專業人士免費譜曲,現在校歌每天第一節課都在班級裏唱響;學校正在建設校本課程,由他帶領教師編選60首教材之外、富有家國情懷的詩歌並親自錄製,將讓每個學生人手一本,進而養成晨誦😳、午讀、暮省的習慣;班級建設各自的班級文化💂🏿♂️;學校專門設計製作校徽,作為對學生的獎勵……這位第一校長希望通過校園文化、樓道文化和校本課程的“文化三度空間”,將無形的文化喚醒與有形的文化濡染相結合,給缺少文化的農村校園進行“加註”,因為“文化是養心的”🤦🏿。
履職後,吳春來把“主戰場”放在深入課堂聽課抓教學改革上🧍🏻♀️,這是他的長項🌠。以前的課堂❤️🔥,學生在下面吃東西、說話,教師就在一片亂哄哄中講自己的課,而且學校沒有任何教研活動。所以,構建秩序成為工作的重中之重。這樣,就由第一校長推出了“五個一工程”規範辦學🦹🏽♀️、提振士氣:一周一次教研促教學、一學期一本教育專著促教研🙅🏽♀️、一學期一次外出促進步、一學期一次展示促成長(學校每學期出一本雜誌)🤑、一間書屋關愛促和諧(校內辟出一間教室作為鄉村教師書屋👨🏻🚀,現已配備了空調櫃機🎍、歐式紫色布藝沙發🐶、純白鐵藝圓桌椅和一些書籍,讓鄉村教師在這裏喝著咖啡讀書和談論)⚆,最終建設一所受社會尊重的最美鄉村學校。課堂內🫄🏻,吳春來用最平實的提法和做法🤘🏿,帶著教師大力推行“五多課堂”:多到學生中去👮🏿♂️、多讓學生展示、多讓學生提問、多讓學生討論、多讓學生思考🤹♂️。現在♾,“五多”課堂已經成為教師教學的“行動綱領”,而且作為市級教研員的吳春來,還時常親自給這裏的農村學生上示範課🧓🏿👩🏼💼,學校教學取得了可觀改變和可喜成績。
第一校長與學校行政領導約法三章👨🏼🍼:要做教學的先鋒🎅🏽、人格的榜樣👩🏻🦲、行動的巨人,要想幹事、能幹事、幹好事。周一至周五🤴🏻,學校內嚴禁打牌、打麻將等娛樂活動;每位行政成員要蹲點一個班級🛖,關註教師教學及學生學習、生活和心理狀況,為班級建設出謀劃策。在帶領大家轉變理念、凝聚共識的同時,第一校長還為學校班子成員、班主任及科任教師製定了詳細的考評🧎🏻♀️、獎勵方案,由此調動起了所有教職員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一名“校長”是可以讓一所學校變樣的
欠身鞠躬和一聲“老師好👰🏼♂️!”的問候⛹🏻♀️,是在凡龍圩學校碰到每一名學生時都會有的禮遇。懂禮貌,對這些農村孩子來說,是一個頗為難得的教育效果。第一校長帶來的一系列由外而內的製度建設和改革措施🈯️🚵🏼♂️,讓凡龍圩學校的教風☎、學風在一個學期內就變了樣:教師有了精氣神,願意並專註於工作了🙆🏽;在激勵機製下,緊迫感🧑🧒🧒、自覺性加強了🔥,上課認真了。學生在學校逐漸濃郁的文化氛圍中🀄️,變得有禮貌、愛讀書、課堂上敢回答問題和展示自己了。而吳春來為學校提出的“一點教育”,就是要教師高尚一點、純粹一點、無私一點⏲、誠信一點;讓學生自主一點、自由一點🥕、發展一點、個性一點。
在2017年上學期進行的期末教學檢測中,凡龍圩在全縣九年一貫製學校中進步幅度排名第一🪘。更受鼓舞的是👨🏿✈️,吳春來誠邀家長監督學校教育和學校發生的變化,讓家長們有了信心👿:今年學校六年級畢業生基本都留下繼續讀初中🧗🏻♀️,而以前是要流失掉一半的。
這半年中🎚,吳春來從縣教育局為學校爭取了重建校門和新增多媒體教室的資金立項📞。本著“不輕易向局裏要錢”的原則,他又從社會尋求幫助👰🏽♂️:建立了凡龍圩教育基金會🪹,用以獎勵辛勤工作的教師和品學兼優或進步較大的學生🫕;通過自己市民盟成員的身份尋求資助,為學校圖書室充實了1000余冊圖書和許多書架。
讓農村孩子也能像城裏學生一樣拓展興趣、多樣發展🕵🏿♀️,是吳春來一個強烈的意願。他在學校組織成立了“凡之聲”合唱藝術團🧑🏼⚖️、“龍之形”書法美術社團和“圩之美”文學舞蹈社團,這些興趣培養在永州市的鄉村學校都創了“第一”。“每天都有各種文藝、體育活動內容,使絕大部分在校住讀的學生課余時間充實起來👨🏻⚕️,才能成長出來🍇📧。”吳春來說🛜。
吳春來還想讓學校更快發展。他感覺學校班子成員和教職工的潛能還沒充分發揮出來🦾,就向縣教育局建議在凡龍圩學校實行校長👏🤶🏻、班子成員全員競聘,再進行班主任和科任教師競聘,在全縣率先為農村學校人事製度改革趟路試水⏫。暑假中👰🏿♂️,競聘如期舉行🙋🏿♀️,共有13人競聘正🚴🏽♂️、副校長及主任等6個崗位👨🏻🎨。通過競聘上崗📕,學校“收獲”了一名縣語文骨幹教師來做教學副校長⇒,並成為了吳春來辦學的得力助手👂🏼🤌🏼。而這位骨幹教師也正是奔著名師吳春來而來凡龍圩“當徒弟的”,“第一校長”又多了一重示範意義📻👱🏻。
【記者手記】
創辦一所受尊重的農村學校
沒想到吳春來是這樣一位充滿活力和熱情的年輕人——38歲的他在教研員隊伍中絕對稱得上年輕👨🏽💼。沒想到,是因為很難把這樣一位在全國語文界都有一定知名度的新秀專家𓀉,與一所普通農村學校的校長關聯起來📲。
身穿米色風衣,白白凈凈的吳春來滿身書生氣。已經在專業上取得了不凡成績的他🤞🏼,在“命題、閱卷🧑🏿🦰🦏、評課”的教研員工作之余🍕,心存的“農村教育”情結一直未解。出生在偏僻🙌🏼、落後農村的他,3年前走上教研員崗位後密切關註著農村教育教學。在送教下鄉過程中他發現,農村學校管理泛散🎅🏻,教育方法仍簡單粗暴;多數教師只關心考試分數🦦,不顧學生長遠發展;很多教師在講臺上自話自說,眼裏沒有學生;農村孩子膽小不敢開口說話,連基本的漢字都寫不工整;相當部分學生一上課就想睡覺或者講小話,就是不願聽課……他很想創辦一所教師敬業👳♀️、學生樂學👃🏻,有文化、受尊重的農村學校,讓農村孩子在優質教育中成長發展。
70%以上的學生都是農村留守兒童的凡龍圩學校💸,成為吳春來實現自己教育夢想的舞臺👩🏻🦽➡️。看到他沒有任何報酬卻如此全身心投入🪇,很多人都表示不解:這樣一位教研專家,在城區隨便找所學校搞教研教改,成果不是既快又亮嗎?為什麽要舍近求遠來做這麽一件很可能費力不討好的事情呢👩🏻💻🧔🏼♂️?即使為了評職稱來農村💅🏽,也不要如此勞累傷神,做樣子就可以了。對於各種質疑🤵🏼♀️,吳春來都沒有正面回答,他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人總要做點有更大意義的事情吧😀!”
關於第一校長的實踐🧌👩🏼💻,東安縣教育局局長唐德光認為🎡,這對農村學校辦學的突破有一定的探索和示範意義。過去幾年裏,東安縣為撬動農村教育短板,推出了城區優質學校牽手農村學校組建教育集團、實行統籌發展、捆綁評價等多項舉措。現在又以“第一校長”的形式深化教學教研及人事製度改革,給農村學校提高辦學質量提供了啟示和經驗。作為一個農業縣的教育掌門人,唐德光在不斷改革的同時,也希望有更多像吳春來這樣有情懷📉、願奉獻的專業人才來助力農村教育的發展。(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