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教材培訓的意義不言而喻,在思考和具體實施道德與法治課程新教材的過程中,上海市長寧區始終堅持立德樹人🦨👩🏽,引導教師準確把握統編教材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提升教師教書育人的能力和水平💴。為了切實達成這個目標,我們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強調六個“重視”和三個“結合”。
抓住六環節,讓培訓接地氣見實效
重需求分析
唯有基於教師真實需求的培訓活動才有可能讓教師有所收獲,因此,在開展新教材全員培訓之前🙌,我們設計訪談提綱🦜,對教師的需求做了廣泛深入的分析,同時,還設置了開放性的問題——“從‘品德與社會’轉為‘道德與法治’,在實施過程中您最大的困惑是什麽🙍🏿♂️?”我們對教師問卷及訪談結果進行梳理和分析👐🏿,形成了如下的認識🤛🏼:1.教師對新課程、新教材有一定的知曉度;2.教師對新課程的實施有一定的畏難情緒👩🏽;3.教師對實施新課程還存在具體的問題🙍🏽♂️;4.對課程標準(品德與生活)、“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不了解🧑🏼🦰;5.對新教材編寫理念🤧、結構體系、內容與特點不熟悉🥴;6.法製、法治理論與知識背景不豐厚;7.教學資源不充足。
重方案製定
在調查分析基礎上,我們製定了開展區域全員培訓的方案🦌,針對問題🪯,製定明確的研訓目標👩🏼⚖️,依據目標🧖,組織具體的研訓內容。研訓內容包括三個模塊:課標與教材解讀、教學設計研究和課例研討👰🏼♂️,根據這三個模塊,安排具體的培訓內容,再聚焦內容,分類、分層、分階段落實目標🪑。
為保證新課程新教材培訓的系統性,除一年級道德與法治任課教師外,還將各校的品德與社會學科教研組組長、長寧區學科中心組成員均作為本次培訓工作的培訓對象🎱,以落實三年內完成道德與法治全員培訓的任務目標。
在立足區域自主解決的基礎上,我們構建了從教材編製者到區域教學研究者再到一線實踐者層面的培訓者結構🧑🏽✈️。我們將本輪全員培訓按照時間切割為兩段🫸🏻:第一階段集中在暑期,聚焦理論培訓;第二階段👩🏽🦱👨🏽💼,以每兩周一次的頻率結合日常教研定期開展🥌。在實際的研訓過程中🍱🧑💼,我們結合具體內容,采用了“面對面培訓”“課例研討”以及“在線研討”等多種培訓形式。
重活動設計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強調學生在活動中的實踐與體驗,因此🕴,在培訓內容的組織中,我們尤其強調有效活動的設計。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規律👧🏻,我們提出了“設計活動有目標性”“活動目標有針對性”“活動內容有可操作性”以及“預計目標與實際達成有發展性”的“四性”要求👨🦱🫸。同時🧖🏽♂️,我們註重為教師提供多樣的活動設計案例🦹🏽♀️,以滿足不同認知水平和學習起點的學生的需求。
重資源共享
從需求分析來看,目前在全員培訓中存在的最大問題是資源不足🐮,因此🕊,在開展全員培訓的過程中,我們註重資源共享👰🏽♂️,資源共享主要從兩個方面落實:
一是鏈接資源。為順利完成道德與法治教材的全國推進任務,教育部建設了相關網站,將各類相關培訓、電子教材、教學設計案例🌛、培訓心得交流等在網站上進行了分享👰🏽♂️🏕。我們將這些網站網址鏈接給學校教研組以及教師🧑🏿🎨。
二是推送資源🙍🏿♀️🤷♂️。為解決教師在實際實施過程中的問題🧺,我們根據需要在相關平臺推送經過篩選的、必需的資源📯。
重結果分析
培訓中✣,我們註重對研討活動軌跡和結果進行分析,根據培訓中已解決、未解決💃、不能解決以及調整一下可以解決的問題👵,及時調整培訓的內容和形式,提高了全員培訓的實效性🧩♊️。
培訓後,我們更註重兩個方面的結果分析:
一是註重對課程評價結果的分析。首先,關註參與率,保證全員培訓覆蓋程度,並對因為特殊原因沒有參加第一輪培訓的教師,開展後續的在線培訓和校本研修的跟進培訓。其次,關註教師收獲和問題🥈,根據教師的階段收獲和在過程中產生的問題,調整和優化下一步培訓的形式和內容😒,提高培訓的針對性。
二是註重對全面調研結果的分析。完成第一輪理論培訓之後,在開展第二輪立足課例研究的操作層面研訓的同時👩,我們開展了對全區各校新課程新教材實施情況的全面調研,形成“一校一報告”,及時對學校實施情況進行診斷、分析,提煉優質經驗🤦🏼,指出具體問題並提出改進建議和措施,同時👨💻🤦🏻♂️,通過階段性的教研活動在區域層面進行歸納🏃♀️➡️👰🏼♂️、總結🫷。
重團隊合作
新課程新教材分階段全員培訓,靠孤軍奮戰是不可能完成並產生應有的效應的,因此,我們充分重視團隊合作的力量。
一方面,我們註重區際之間的聯動合作。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的高比例兼職教師隊伍現象在各區比較普遍,優質師資短缺,校本研修不能落地👼,因此8️⃣,聚集各區精英力量,合力解決全員培訓中的瓶頸問題,成了我們的必然選擇。在全員培訓過程中,長寧、嘉定、黃浦三區通過專題研討、課例研究等多種形式開展聯合教研📗,解決了方案製定👔、課標解讀等諸多方面的問題🏌🏿。
另一方面🙆🏽♀️🐝,我們也加強區校之間的聯動合作。一線教師在教材解讀、活動設計和教學反思中的探索,是有效落實全員培訓的不可或缺的實踐經驗🙍🏻,因此,在培訓中,我們重視區域和學校之間的深入合作,發揮骨幹教師的優勢👶🏽,為廣大一線教師提供第一手的☝🏿、可復製的經驗。
突出三“結合”🤸🏻,全員性基礎上凸顯自主性
在培訓中,我們還突出體現三“結合”。
一是全員培訓與全面調研相結合
為更好地落實培訓要求🛠🙇🏿,實現課程育人目標,除了全面開展的兩輪培訓之外🙋🏼,我們還同步開展了聚焦課堂實施的全面調研,采取聽隨堂課、推門課,訪談,閱讀教研組計劃、進度、活動記錄,參加備課組活動等多種形式🔉,了解各校新教材使用的實際情況💹,在即時向學校教研組🏊🏻♂️、備課組反饋之後,還以“一校一報告”的形式💒,就學校一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參與研訓🥯👨🏼🏭、備課組校本研修以及課堂實施等方面的經驗👨🦳、問題和建議等作出書面反饋。下一階段™️🏍,我們將圍繞調研後學校的改進和完善情況進行“回頭看”的進一步調研。如果說全員培訓整體推進了新課程實施的步伐🍀,那麽全面調研能夠幫助我們深入了解學校的實施現狀🚇,“一校一報告”也能不斷優化學校的推進節奏🟩。
二是理論培訓與課例研究相結合
在本次道德與法治新教材全員培訓的過程中🙍🏽♀️,我們一方面開展了深入全面的理論培訓,另一方面也點面結合地開展了課例研究🚾🚽。理論培訓和課例研究相結合的研訓方式,既幫助我們明確了新教材實施的方向和要求,也為一線教師尤其是高比例的兼職教師提供了具體的範式,為新課程新理念的落地🥱、新教材新教法的普及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是現場培訓與網絡研討相結合
完成新課程新教材培訓的任務時間緊要求高🏬,拓展教師參與🙍♀️、投入研訓的時空也顯得尤其重要,因此↪️,在整個過程中,我們采取了現場培訓和網絡研討相結合的方式⏳,利用在線互動研討平臺和QQ學習群,有效地彌補了現場培訓的不足🏋🏻,將線上、線下的研討與實踐高度融合🤼♂️,為教師的自主、自助學習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