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您的位置:  首頁  文教新聞
  

“校媒精英匯”助推校園媒體融合轉型


 “一所每年只見面一周的大學,2017級新生前來報到。”720日,貴州民族大學的李曉蕾在微信朋友圈☝️,轉發了一條由中國高校傳媒聯盟(以下簡稱“校媒聯盟”)微信公眾號發布的名為《這所海島大學就要開學了!》的微信圖文道。這所“大學”就是“校媒大學”,也就是已經連續舉辦了6年的中國高校傳媒聯盟暑期精英匯。

 724日至28日🧑🏻‍🦱🫷🏿,李曉蕾和來自全國80所高校的校園媒體師生一起,參加了由中國青年報社指導🚯,校媒聯盟和浙江海洋大學主辦,中國(浙江)高校傳媒聯盟🕕、浙江海洋大學鷗訊社承辦🧖🏻‍♀️,美贊臣營養品(中國)有限公司公益支持的2017美贊臣·校媒精英匯暨校媒·全國高校新媒體評選頒獎典禮(以下簡稱“2017年校媒精英匯”)。

 校媒聯盟發布的《2016中國高校校園媒體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顯示👩‍🚒,越來越多的傳統校園媒體,通過開通微信公眾號等新的媒體形態尋求長遠發展。因此🫃,2017年校媒精英匯依托校媒·全國高校新媒體評選活動,邀請獲獎微信公眾號的指導老師和學生代表參會。

微信公眾號成為校園媒體的主要形態之一

 201610月🤞🏼,校媒聯盟第二次啟動全國高校校園媒體發展情況調查🖲。調查依托中國高校傳媒聯盟及區域聯盟渠道📇,通過分層抽樣的方法抽取353所高校的573家校園媒體作為樣本,主要覆蓋紙媒、廣播、電視、網站、通訊社、微信公眾號6種類型🪘。

 2016113日🧑🏿‍⚖️,在“新形勢下的互聯網+校園媒體創新發展高峰論壇”上🛂,中國高校傳媒聯盟就此調查首次發布報告。

 報告顯示🏺,融合型校園媒體大幅增加👩‍👩‍👦‍👦,占比超過95%👩‍🦼。而在《2011年校園媒體發展白皮書》中,只有23%左右的校園媒體有不同程度的融合。

 在調查的校園現有的校園媒體形態中,微信公眾號發展迅速,已經超過了傳統的紙媒和廣播等媒體形態👂🏼,一躍成為數量最多的校園媒體類型。報告顯示,86.56%的校園媒體已創建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8.9%準備創建🧑‍🔬🙋🏿‍♀️,4.54%的校園媒體不準備創建微信公眾號。現有微信公眾號中,87.1%為訂閱號,12.9%為服務號。

 數據顯示🍠𓀛,39.92%的校園微信公眾號在2013年以前成立,16.53%2013年成立,2014年到達校園微信公眾號成立的高峰期,比例為24.6%🏋🏻;2014年以後,校園微信公眾號成立趨勢減緩🏋🏻‍♀️,2015年成立的校園微信公眾號為13.91%2016年僅為5.04%

 在校園微信公眾號成立原因的調查中🟩,69.15%的校園微信公眾號表示是作為輔助的傳播渠道,配合已有校園媒體而成立,36.69%是為了更好地服務同學,32.26%則是因為認為開通微信公眾號是大勢所趨。

 在校園微信公眾號粉絲數量調查中,67.75%的校園微信公眾號的粉絲量集中在8000以下🐕‍🦺。其中,20.77%的粉絲量在1000以下,26.21%校園微信公眾號的粉絲量為1000~3000,3000~5000的占10.69%🕵🏻‍♂️,5000~8000的有10.08%。粉絲量在8000以上的校園微信公眾號中🍏,粉絲量在1~3萬的校園微信公眾號最為集中,有13.31%3~5萬的有4.64%5~10萬的有1.41%

 64.35%的校園微信公眾號依靠學校提供經費運營。同時,66.53%的負責人表示自己所在校園微信公眾號處於發展期,17.74%處於起步時期🧚‍♀️,11.09%處於發展滯緩期,4.03%處於黃金時期,剩下0.6%認為自己所在微信公眾號處於消亡期。由此看來,校園微信公眾號依舊有較大發展空間。

 除此外🎺,校媒聯盟在此次調查中🩺,對校園微信公眾號的更新頻率、粉絲轉換率(閱讀量與粉絲總量之比)、原創內容比例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調查🤾🏽‍♀️。

“評選+講座+實戰”解鎖新媒體培訓新“玩”法

 “學校官微能夠在評選中獲獎,我們已經很開心了。沒想到有機會來到校媒精英匯,聽新媒體專家講課🧔🏿‍♂️,還能與其他高校做微信公眾號的師生交流👩🏿‍🍳,這幾天著實難忘。”何倩男是三亞學院黨委宣傳部的老師,她的主要工作是運營學校官微。今年6月,校媒聯盟啟動校媒·全國高校新媒體評選活動🔢,共有來自全國600余所高校的近千個校園微信公眾號參與評選🦼,主辦方最終評出80個校園微信公眾號🤚🏻,分獲“十佳原創內容”“十佳視覺設計”“十佳運營創新”“最具人氣獎”,主辦方還邀請了獲獎公眾號的指導老師和學生代表參加2017年校媒精英匯。在這次評選中,三亞學院官微獲得“十佳原創內容獎”,何倩男就是作為領獎代表來參加校媒精英匯。

 2012年🧑🏼‍🚀,第一屆校媒精英匯在北京啟動,來自全國50所高校的校園媒體學生代表參會✍️🙋🏻‍♀️。從2015年起,校媒精英匯不僅邀請高校校園媒體的學生參會🤹🏿‍♀️,也同時歡迎高校校園媒體的指導老師前來學習和交流。在前五屆校媒精英匯中🧑🏽,主辦方邀請過時任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翟惠生,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陳昌鳳,新華社內蒙古分社編委🤘、國內知名調查記者湯計,中國青年報社編委曹林,一點資訊總編輯吳晨光,《財新周刊》記者王和巖,中國青年報社《冰點周刊》副主編張國𓀋,中國青年報社視覺中心主任、荷賽獎得主趙青🏊🏻👨‍💼,《體壇周報》副總編輯楊毅等媒體人和“羅輯思維”主講人羅振宇,Faceu CEO🧛🏽、臉萌創始人郭列等互聯網名人為參會師生授課👴🏻。

 活動中🤽🏿‍♂️,主辦方為參會學生設計了創意課堂、小組命題PK、辯論賽、戶外素質拓展活動、“畢業答辯”等環節,鼓勵大家大膽創新💁🏽。在戶外素質拓展活動中,主辦方曾邀請中國足壇“金哨”孫葆潔擔任“鳥巢杯足球賽”的裁判,指導學生享受快樂足球🧱;與國家體育總局冬季運動管理中心聯合主辦“體驗冰雪運動,傳遞冬奧精神”全國大學生記者冰雪運動體驗營活動,在世界冠軍龐清📕、佟健等中國優秀花滑運動員、教練員的指導下,讓參會師生體驗冰雪運動的樂趣……校媒聯盟相關負責人曾表示,校媒精英匯是通過業務講座與學生實戰相結合的方式🤳🏻,為中國未來的新聞行業培養“有情懷🫳🏻、有堅守”的人才👩🏻‍⚖️。

 今年是校媒精英匯活動舉辦的第6年,這6年,是新媒體快速發展的6年,傳統的閱讀習慣被打破✋🏼,校園媒體為了迎接新媒體帶來的挑戰,開始尋求轉型,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價值和選擇。在這個過程中,校媒聯盟也希望通過校媒精英匯幫助校園媒體進行全媒體融合轉型。

 2017年校媒精英匯,主辦方把參會人群鎖定在“高校校園微信公眾號運營者”的範圍☝🏽,邀請了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王冬梅,中國青年報社副總編輯董時🧑🏿‍🍳,新華社環球雜誌副總編輯✌🏽、新華社官方微信負責人劉洪👩‍🦯‍➡️💂🏻‍♀️,《攝影之友》總編輯張莉華🪠,中國青年報社編委曹林等媒體人,圍繞新媒體發展🎁、微信公眾號運營等主題,與參會師生進行交流。

 “這樣的學習和交流是非常有價值的。”在726日晚上的老師座談會上,吉林大學黨委宣傳部的老師於珊珊說🌡🚒:“每一場講座都收獲滿滿,接收到了最新的新媒體幹貨。”

培養與時俱進的全媒體人才

 “聽到了很多感人肺腑的新聞故事,這些導師的分享讓我明白,要用中國立場📍、世界眼光🌺、人類胸懷去做新媒體💁🏻,哪怕我們現在還只是校園媒體人。”2017年校媒精英匯第一天的講座結束,大連理工大學參會學生歐陽銳在微信朋友圈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劉洪老師講述的“剛剛體背後的故事”讓歐陽銳感慨良多👌🏼,他觀察了一下高瀏覽量的微信圖文,真的如劉洪老師所言“微信圖文標題裏要有適當的數字和關鍵詞”。講座老師們分享的經驗,讓歐陽銳如獲至寶。

 “之前已經覺得自己很棒了🤛🏽,但是來到校媒精英匯,聽導師們的講座🧑🏼‍🔬、和其他小夥伴交流⛹🏽‍♀️,發現大家運營的微信公眾號都有自己的特點,每個人都很有想法。”能夠參加如此大型的交流活動🙋🏼,讓歐陽銳興奮不已🚨🐚。他坦言:“同樣是做高校新媒體的人,這樣的互動交流能夠互相取經🛼,博采眾長。”

 727日晚🦔,2017年校媒精英匯“畢業典禮”如期舉行,海南大學參會學生劉舒婷所在的第八組在“畢業答辯”中獲得第一名。“今年的‘畢業答辯’主題是,設計一個微信公眾號欄目,要符合當代大學生的‘口味’🙇🏼‍♀️🧑🏼‍✈️。每個大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喜好🔸、特點🧑🏽‍🎤、需求,如果有一個微信公眾號能夠針對每個人的偏好以及在校的學習、生活情況🔈,進行大數據分析後1️⃣,再根據其個人特色進行用戶的‘私人定製’推送👩🏻‍🦳,我想這樣的微信公眾號一定會受到大學生歡迎的☝️。”劉舒婷說,“短時間的‘頭腦風暴’激發了我們更多創造力,我們會把這種思維運用到自己學校微信公眾號運營中🚏👩‍🦼。”

 兩年前,還在福建師範大學讀書的吳榮奎參加了2015年校媒精英匯。當時🧍‍♂️,吳榮奎所在的小組將“畢業答辯”主題定為“新媒體時代下即時新聞的發展”。“那幾天研究的內容讓我對即時新聞有了更深的認識和了解🪡🦾,於是我在畢業後的一年多時間都在做和即時新聞相關的工作且能夠很快上手☪️。”吳榮奎說。

 現在,吳榮奎已經從當年的校媒記者成長為真正的媒體記者,在《新京報》從事視頻相關工作🧑🏻‍🦰☣️。他表示🤳🏼,自己願意在不同的領域進行嘗試和突破🩼🧏🏻‍♂️,這些都得益於校媒精英匯所傳達的新媒體思維,讓他學會跳出既定的思維框架去思考問題。

 因為校媒精英匯這個契機,從一個校媒記者成長為真正的媒體記者的還有畢業於南昌大學的王小慶🐙。在《南都周刊城市畫報》從事新媒體工作的她坦言🏚,校媒精英匯給了她很大的幫助🕢,不僅認識了許多誌同道合的朋友👨‍🎨,也接觸到了很多媒體資源👩🏻‍🦯‍➡️🧑‍🏫。“參加校媒精英匯,是充實的經歷👼🏽,也是美好的回憶。”王小慶說。

 參加2016年校媒精英匯,對於當時還在哈爾濱師範大學讀書的郭凱旋而言,就是在她心中埋下了傳媒夢的種子。“老師們的諄諄教導、朋友間的相互交流,讓我對新媒體有了新的認識,也堅定了未來要走的傳媒路👩‍🦱。”如今她也正在這條路上闊步向前。

 “我們將校媒精英匯視為一個培養未來新聞人的‘大學’,一個打破校園界限👗,讓校媒師生共同學習、交流的平臺。”校媒聯盟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希望通過校媒精英匯,給來自全國不同高校的師生搭建溝通的橋梁,共同探索高校校園新媒體發展的課題。”

來源🤷‍♂️:中國青年報

發布者: 陶桃  發布日期: 2017-08-09     返回
三牛娱乐研究中心
三牛娱乐专业提供🪥:三牛娱乐⛹️‍♂️📵、三牛三牛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三牛娱乐欢迎您。 三牛娱乐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