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經濟社會發展中🤵,教育與科技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和引領性的地位。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無論是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還是實現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都需要高水平的科技與人才支撐👩🏻🍼,這給中國大學提出了新的使命和要求,也提供了大有可為、大有作為的廣闊空間。
大學是高水平科技創新的主要源頭和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也是中國走向世界🙎🏼♀️、參與全球合作的重要力量🤦🏽♀️🈲。在發展理念上,不僅要有家國情懷、民族大義,還要有國際視野和全球眼光🛤,積極關註人類前途命運和世界發展大局🤸🏻♀️。在發展動力上🚶🏻♂️➡️,不僅要融入現有國際高等教育格局,與歐美發達國家大學合作競爭,而且更要註重以我為主、牽頭主導💵,聯合“一帶一路”沿線大學發揮整體後發優勢,探索具有本土特色、民族特色的現代大學發展之路,並在此進程中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力和話語權🤾🏻♀️。在發展模式上,不僅要服務國家發展,還要擔當國際責任,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為探尋全球創新發展之道提出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為“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發展提供“中國智造”的科技和人才供給🫲🏻。
大學擔當起“一帶一路”建設的思想庫👧🏿、智囊團和動力源功能,概括起來🏊🏼,就是做好“三個支撐”。一是提供人才支撐👨🏻🚒。深化人才培養機製改革⛳️,有計劃地培養有科技背景🙅🏿、有領導能力、熟悉沿線國家政策法律、歷史文化的國際化復合型人才👋。大力發展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留學生教育,培養更多知華友華的高端人才。二是提供科技支撐。建立一批產學研緊密結合的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和技術轉移中心🩼,共同研究解決沿線各國共同面臨的氣候變化、糧食安全、生態保育🅰️、人類健康、綠色智造、資源利用中的關鍵科學技術問題🧑🏿🎤。三是提供智力支撐。圍繞“一帶一路”倡議,深化國際智庫學術對話,加強國別研究👇🏻、國際關系研究、話語體系創新,在國際秩序重構🛋、全球治理改革、文化交流融合等方面形成系統性知識理論,促進沿線國家政策協調🥺👋🏼、戰略對接和民心相通🧏♀️,為“一帶一路”規劃設計、機製創新、方向路徑和精準推進做好咨詢資政服務。
以農業領域為例🧑🏿🎤,“一帶一路”沿線許多國家和中國西北地區自然條件、氣候特點⛹️、生態環境👩🍳、動植物適應性🤱🏻、農業生產技術需求非常相似。加強沿線農業教育科技合作,對於發揮中國農業教育科技比較優勢、推廣中國經驗、促進沿線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意義。在教育部🏨、農業部、科技部支持下🫄🏽,2016年11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聯合12個國家59所大學與科研機構成立“絲綢之路農業教育科技創新聯盟”⌚️。聯盟成立後,學校先後在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建設一批國際農業科技合作示範園,集中示範推廣我國先進農業生產技術,以及小麥、蘋果、玉米等自主知識產權品種💫🧙🏽♂️。
在服務國家發展和實現“一帶一路”共贏發展中,中國大學有信心🧑🏼、有能力作出貢獻。
(作者👍🏻♘:孫其信 系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校長)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