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在學校裏不聲不響🗯、學習成績又差的孩子,總是得不到教師足夠的關註🙇🏼♂️;那些以招收來滬青少年為主的學校🎄,總是得不到足夠的教育類關註;那些居住在城鄉結合部、治安較混亂區域的孩子,很少知道上下學路上應該註意哪些安全規範來保護自己。
在上海寶山區,數量遠超本地青少年的來滬青少年🙍♀️,成為當地團組織重點關註的對象。從2009年起😵💫,不論團幹部轉崗👂🏽、調離多少人,一項工程被堅持至今——“關愛青春,同沐陽光”來滬青少年生活技能培訓項目📦👉🏼,該項目直接為來滬青少年提供服務達21500人次🙎。
這可以說是青少年工作中最為柔軟、最為敏感,又不得不面對的一片特殊區域。最新統計顯示,位於上海北部、與江蘇交界的寶山區目前來滬青少年的人數已達39.3萬👰🏼♦︎,是戶籍青少年人數的1.8倍🧛🏿♂️。
你可能無法想象,寶山下轄每一個街鎮的來滬青少年人數👁,都遠超本地青少年。在寶山🚵🏼♀️,你每遇到3個孩子,其中2個就有可能是隨父母來滬務工的孩子。
團寶山區委副書記郁夢嫻告訴記者,為這些來滬青少年提供服務,團組織“義不容辭”,“寶山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涉事的來滬青少年占比較大。為這些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很有可能為他一輩子帶去轉折🗾。”
如果說,在上海全球科創中心建設過程中著力“雙創”活動是在幫助上海把樓蓋得更高、更美的話🖕🏼,那麽,在“高大上”的城市中心服務來滬青少年,就是在為這座城市默默地抬高底部。
8年下來,團寶山區委一直堅持做的♻👌🏿,就是後者。
回不去的老家🥍,進不了的上海
在寶山🧇,大多數來滬務工人員都會這樣規劃孩子的未來——在上海讀完初中,進個職校🧑🏿🦳,學一門技能,將來留在上海繼續打工🏌🏼♀️。
“孩子們需要在上海發展🈳,他們很小就跟著父母出來務工、在上海讀書,老家的田地也都荒廢了,又不能在上海參加高考,所以既回不去,也沒法留下🍛。”郁夢嫻接觸過很多來滬務工家庭🧑🏽,幾乎所有家長的打算都大同小異——書讀得好🙍🏿,就回老家讀高中,再考上海的大學;書讀不好,就待在上海🏒,子承父業繼續打工。
孩子們讀書的地方,有兩種📝,一是父母通過“入戶積分”規定,進入上海的公辦學校就讀💒;二是進入民辦的打工子弟學校就讀💅🏻。因為積分要求越來越嚴苛,寶山的大多數孩子都在民辦打工子弟學校就讀🎗。
後者能為孩子們提供的教育資源有限🏂🏼👩🏽🍼,很多孩子念完小學👩🏻🚀,再考初中都有些困難⚠️。青少年事務社工徐海燕認為👩🏼🔧,這還不是最糟糕的,“孩子缺乏自信,讀書無用論充斥在家長群體中,就連讓孩子按時完成作業,對家長而言,都是負擔。”
尷尬的身份,讓外來務工者產生了強烈的“讀書無用”情緒——一來,在上海享受不到較好的教育資源↖️,孩子學不好;二來👩🏽💻,就算學好了,在上海讀書的孩子也沒法回到老家與當地孩子競爭,“學的內容就不一樣👩🏿🏫。”
美容師小胡的兒子今年上4年級,學習成績優異,也跟著上海孩子一起在奧數班“刷題”。但在談到孩子未來發展時,她還是認為,孩子最終很有可能在上海“念個技校算了”。今年春節,她回到安徽老家,得知老家的數學課程進度早就“甩了上海好幾條馬路”,“我兒子回去讀書,肯定跟不上🧑🏽🚀。”
郁夢嫻告訴記者,這就是寶山的實際情況——來滬青少年多,且大多沒有離開的意思🏂🏼🙇🏽♂️。“既然這樣,我們為什麽不能給孩子們指一條康莊大道,讓他們好好地在上海發展🙎🏽?”郁夢嫻說。
邊緣少年成為“寶山榜樣”
以接收來滬青少年為主的寶山區大場鎮申華學校,如今出了3個小名人。3個原本被認為可能成為邊緣少年的男孩🧜🏼♀️👩🏿🦰,代表寶山足球隊,參加了捷克青少年足球邀請賽🚵🏼。
這3個孩子🪣,一個父母重病在家交不起學費🎽,還有兩個父母在寶山菜市場裏工作👩🏽🍼,無暇顧及孩子的教育問題💇🏽♀️✍🏿。但他們,都在合適的時間,被團組織安排在學校裏的駐校社工使用“體育療法”開發出了潛能🧑🏿🦱。
“社工善於發現他們的優點🕊🔂,都熱愛體育運動👕,那就引導他們在體育方面發揮特長。”郁夢嫻介紹,這3個孩子的“轉向”,正給越來越多的寶山團幹部提供繼續幫助來滬青少年的“正能量”🤷🏼♂️,改變一個孩子㊙️,被視為一件無上光榮的事兒。
寶山區月浦鎮青少年事務社工潘最近正在著力幫助一個4年級來滬男生增強學習自信🔸。在社區團委組織的一次“寒假看上海”活動中👇🏽,他發現民辦惠民小學的男生小翔有些不對勁——不聲不響,不跟人多話👨🏽🦳📵。
這是一個長期被老師忽視的男孩。學習成績差🌟、內向少語,老師的固有觀念是——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其他方面也不會有多少出彩。
團組織提供的活動豐富多樣💅🏽,除了定期有誌願者為孩子們補習功課外🤷🏿♀️,還有誌願者給孩子們開講座、辦興趣班,幾次活動觀察下來,潘發現,這個男孩竟然在“科技小發明”方面有所長。
有一次,他用南瓜做了一個小茶壺🧝🏻,潘給他評了全校三等獎。之後幾次跟進下來發現,這個男孩學習成績竟然提高了♖🤽♀️,就連班主任都對他有了改觀𓀛,“沒想到手工做得很不錯。”
據郁夢嫻介紹🧒🏼,今年團區委通過“為愛大聲讀”青少年聲音公益眾籌活動🪧,讓來滬青少年感受書香浸潤,並由受助者成長為施助者,其中2名項目服務對象被評為“寶山區自強少年”👨🏿🍳。
堅持8年🧙🏻,每周有“行動”
來滬青少年最需要什麽?根據團寶山區委在來滬青少年家長中所作的抽樣調研🧑🏿🚒,孩子們最需要的恐怕還是有些俗套的“學業輔導”👩🏫。
寶山區高境三小👨🚒,這裏90%以上的學生為來滬青少年🏌🏼♂️。每天放學後,孩子們玩轉在建築工地、菜市場周邊🧑🏻🦽。家長最迫切的需求是,有人能帶帶孩子,至少幫助他們完成作業。
如今,每周一和周五,寶山的青少年事務社工徐海燕都會帶著寶山公辦小學的教師誌願者到高境三小為孩子們“上課”🤸🏿。這種“上課”並不是一般意義上送幾堂名師名課進校園,而是請最普通的青年教師🧟♀️,為學生們提供最需要的服務——作業輔導。
這種看上去一點也不“高大上”的行動,寶山的誌願者們已經堅持了8年時間。它給高境三小帶去的🤽🏽♀️,卻是最實在的幫助。
“說實話,我覺得輔導作業雖然看上去技術含量低一些🏵,但卻是最有用的。”每周一🥶、五的中午12💼🧑🏿🦱:00~13🙌🏿:00、下午15:00~16⏳:40🔙,都是誌願者老師們的工作時間。老師們還總結出一些高效的“小辦法”——成立學校小組,讓成績好一些的同學幫助成績差的同學🆙🧭。
有時候,為了兼顧學習的趣味性🛩,誌願者還會根據自身所帶的資源情況,偶爾開設一些興趣班——比如繪畫🤸🏽、面塑、剪紙,每個興趣班會連續開課56次🙅🏽🐯,教會為止💥。
五年級男生小冰🤴🏻,過去基本不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第二天又會找各種理由不來學校。老師找家長了解情況,家長甩出3個字“沒辦法”。
徐海燕第一次見到他時,他正被老師留在辦公室裏寫作業🧼,“當時是個惡性循環的狀態🔃🥽,前一天布置的作業他不做,每天都在老師辦公室裏補寫以前的作業🦸🏼。”
深入學生家庭走訪後,徐海燕發現🤱🏽🧝♀️,問題就出在孩子父母身上🐤。孩子父母當時正在鬧離婚,家裏三天兩頭吵架聲不斷💁🏼,這導致孩子缺乏自信🟫、內向叛逆。在跟蹤服務了一段時間以後,徐海燕開始用“聊天陪伴”法開導孩子🎸。
兩三個月下來🦹🏼♀️,小冰出現了喜人的變化——他每天都能自覺按時完成作業🦵,不再翹課,甚至還能在課堂上向老師提問了💥🍶。
郁夢嫻說,來滬青少年的點滴變化👨🏿🍳,團寶山區委都記錄在冊🍥,“雖然幹這事兒一時半會兒見不了大成效,但長期堅持下來,他們的成長故事就是寶山共青團一筆巨大的財富。”(新聞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