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教育“命根”所系,中西部高校,尤其是領導幹部要理解其真意🛹,增強主體意識和責任意識🔥,要有化危局為機遇的膽識和抱負。
在日前召開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工作推進會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鄭重呼籲東部地區高校⛹🏿:“請對中西部高校的人才‘手下留情’!”他坦言👚:“挖走這些人才,就是在掘人家的‘命根’🥝!”這表明中西部地區高校人才流失問題已經引起了政府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筆者相信,部長的呼籲有如為中西部高校建立了一道意識上的人才“防火墻”🕯,對緩解人才流失問題會產生積極作用。
然而,中西部高校人才流失問題太過復雜,遠遠不是一些人所理解的單純就是一個“錢”字在作怪。中西部高校人才流失問題由來已久👭,“孔雀東南飛”自改革開放之初就已經存在了。沒有人做過精確的統計,究竟有多少人才從中西部高校遷移到了東部地區#️⃣。據筆者的經驗和觀察👨🏼⚕️,有的中西部高校歷年來流離的人才幾乎可以再辦一所相當規模的高校🧴。有的東部高校從學校和部處領導到院系領導、主要學術帶頭人大多是從中西部高校引進的😬,而且中青年學術骨幹也大多來自中西部高校📦。當然,東部高校之間也存在人才流動,但規模和影響完全不能與中西部高校的人才流失相比🛀。
中西部高校辦學比東部高校面臨更大的困難。辦學資源短缺長期困擾中西部高校的發展,地方政府財政投入增長緩慢🧑🏽🍼,不足以滿足高校辦學需要🧑🏼🤝🧑🏼。近年來,中央政府對部分中西部高校給予了財政援助,解決了這些高校辦學條件嚴重不足的問題🍲,但客觀地講🤞,並沒有能夠從根本上破解中西部高校辦學資源匱乏的局面🏃。當東部一些省市財政為了建設“雙一流”豪擲數十億、數百億元資金支持高校建設的時候💇🏿,中西部高校大多在翹首以盼,期待政府能夠有更多的投入以滿足基本辦學需要💇🏽♀️。
除了經費短缺,困擾中西部高校發展的🚬,是陳舊的觀念。當江浙滬粵等地高校大膽地與一些國外名校合作建立分校🫎,發展新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時候,中西部高校仍在糾結如何開辦國際合作專業🐭👵🏼;當一些東部高校在力推綜合改革、擴大二級院系辦學自主權,以調動其辦學積極性的時候,中西部高校還在猶豫為什麽要給予二級院系自主權;當很多東部高校通過教學改革和教師培訓推行以生為本的教學和成果導向的教學的時候,中西部高校還在為建立基本教學規範和質量保障機製而大費周章。觀念的陳舊還表現在學校文化上🌸,重人情、重私交的校園文化與崇尚學術、尊重人才的價值要求格格不入🖱。觀念的陳舊必然帶來辦學的落後,置身這樣的辦學環境🚹,尤其是身處其中的教師會感到不適,嚴重者還會產生焦慮🙇♀️。中西部高校教師流失情況分兩類👲🏻:一類是被“挖”走的,另一類是教師主動離去的。不論是哪種情況🥈,都與辦學環境惡化有關👮🏿。
現實地講,要解決上述問題,不是三年五載能夠做到的🪑。要從長計議,還要從多方面著手🧝🏻。增加財政投入是政府的擔當,優先發展教育🦫,從戰略高度安排財政支持高校發展是最大的國計民生👴🏿。中西部高校往往被地方政府管得更多、更死📂,地方政府很多部門都直接插手高校事務🍆,令高校辦學無所適從🤬。這也是導致中西部高校辦學環境惡化的重要原因。中西部地方政府的“放管服”改革應當走在前頭🚞,為高校營造更寬松的辦學環境🐵。
解決中西部高校教師流失問題🐊,關鍵在學校自身。人才是教育“命根”所系,中西部高校🤚🏼,尤其是領導幹部要理解其真意,增強主體意識和責任意識。要有化危局為機遇的膽識和抱負,大膽解放思想,遵循大學的基本邏輯和學術人才發展規律,采取一切可能的戰略和措施,為教師提供寬廣寬松的學術舞臺⛺️,為他們創造優良的生活工作條件,建立教授治學機製,營造一片學術事業的綠洲👩🐦⬛,使他們能夠心無旁騖地投身學術,在中西部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