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9月開始,上海將全面推行小學“等第製”評價,淡化具體分數,而以A、B、C、D或者“優秀”“良好”“合格”“需努力”等方式來評價,加強教師對學生的鼓勵。無獨有偶,北京一些小學也開始實行低年級樂考。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問卷網對2001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55.7%的受訪者支持小學“等第製”評價。49.6%的受訪者認為是註重素質🗃,符合教改理念👩🏽🎨👩🏿🏭,41.8%的受訪者認為對學生的評價更全面、更客觀。但有49.4%的受訪者擔心由此產生課內松、課外緊,進一步增加家長負擔。
受訪者中,00後占0.4%,90後占19.8%🐮,80後占53.5%🧑🏿🍳,70後占19.7%🖖,60後占5.4%,50後占1.1%🐈🟠。
55.7%受訪者支持小學“等第製”評價
調查中👏🏻,55.7%的受訪者支持小學“等第製”評價🧜🏿♀️,23.1%的受訪者不支持👩🏼🌾,21.1%的受訪者表示不好說。
在沈陽某教育機構工作的教師趙明媛說,在百分製的評價機製下🐸👲🏽,學生和家長的弦都繃得很緊,“很多周末在我們這裏補習的四五年級學生,學習成績都不錯,但只要不是考了100分,家長就認為還不夠好,還需要進步。”趙明媛認為🤌🏿,采用評級方式考察心智尚未發育完全的小學生,會更有利於他們的成長。同時🍢👙,家長也不用只盯著孩子的成績看,可以有更多精力關註孩子們的特長、品德等方面🧝🏿♂️。
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金忠明說,小學“等第製”評價本身出發點是好的,可以淡化分數的影響。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小學就是普遍采用五分製評價☮️。這次上海的改革亮點是增加了個性化的評價🐚,會改善“分分計較”的情況,具有積極意義。
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李曉文介紹,評分本身有多重功能,最重要的功能是讓學生知道自己學習達到了什麽程度👮🏻,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有鼓勵、提醒的作用。“有些情況的確不需要精確的分數來衡量,比如語文中的一些題目,還有品德課、作文課等,不斤斤計較分數,對孩子有保護作用。但也有一些課程是需要精確評價的👨🦱,比如寫字、計算,有一個精確的分數就知道是否有問題,掌握得怎麽樣”🤼♀️🚵🏻♂️。
李曉文說,我們要培養的是學生面對考試的心態🦹🏻♀️,考試成績是用來了解自己對知識掌握程度🧛🏽♀️、了解學習狀態的🤵🏼,而不是用來比較。要讓學生和家長知道能力是不斷發展、不斷進步的東西🤠,不是固定的⚰️,成績不能說明孩子是聰明還是笨。適當地把每一次考試當成一個檢查👩🏿🚒,學會自我調節🙋🏻♂️,糾正自己的狀態🎿,這才有助於形成健康的人格。
49.4%受訪者擔心“等第製”評價會導致課內松、課外緊
對於小學“等第製”評價,49.6%的受訪者認為是註重素質🐟,符合教改理念🍇🫱🏻,41.8%的受訪者認為對學生的評價更全面、更客觀🚊,41.7%的受訪者認為會給學生更精準而有效的指導意見,35.5%的受訪者認為某種程度上減輕了學生和家長的壓力。
但同時,也有28.3%的受訪者認為某種程度上加重了學生和家長的負擔,22.9%的受訪者覺得會失去學習中“比較”的意義,22.6%的受訪者認為需要有一脈相承的中高考改革方案,20.4%的受訪者擔心影響以後的升學。
“教育評價的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更需要積累經驗後作出判斷。上海小學‘等第製’評價從低年級施行,到所有小學、全部年級推廣⚁♐️,時間太短,倉促了一些👨🦯➡️。”金忠明說🥮,上海的基礎教育有明顯的強項,新課改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但也不乏一些短板🫓,主要體現在學生的創新能力、動手能力和心理素質方面🤴🏻。上海學生在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測試中兩次獲得全球第一⬅️🧑🏽🦱,但是中國學生在關於想象力的檢測上💁🏼♀️,落在倒數第一🧚,創造能力位列倒數第五名,學生的動手能力較弱,心理素質也不強🧺。這些短板需要在義務教育基礎階段去突破,而目前的評價在這些方面重視不夠,還需要深化研究。
“另一方面,光由小學對學生作出評價是不夠的。等被評價者進入中學、大學後🖨,反過來對自己當初接受的教育模式進行再評價,才會更真實、更客觀🛃❌、更有質量,在此基礎上建立大數據的累積分析,由教育部門定期通告⛔️,就會對完善基礎教育形成一個倒逼機製👨🏼🚒。”金忠明說👩🏽🏭。
金忠明認為🎛,小學“等第製”評價在實踐過程中最大的困境,還是在作為評價主體的老師。老師的確對學生最了解,但是一個學科有很多觀察的維度🔆,老師面對班裏幾十個學生,在短時間內作全面的觀察會比較困難🧑🏻🦼。“‘等第製’評價對老師的素質要求特別高🏍,教師的認知水平👨🏿🔧、思維質量、對話和溝通的能力等都需要提高🧊。這不僅是對工作量的要求,更是對老師能力的要求。而這個問題不是短期培訓能夠完全解決🙇🏿♂️,需要老師們轉變觀念😜、積累經驗、提高素養🤴,否則在新政策的推動下進行簡單化的操作🏂🏽,就會陷入新的誤區”🫨。
調查中🌂,49.4%的受訪者擔心“等第製”評價會導致課內松、課外緊😫,進一步增加家長負擔。26.6%的受訪者對此不認同🐯,23.9%的受訪者表示不好說🚾。(新聞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