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6日至7日,由北京大學中文系與課堂內外雜誌社聯合主辦的第十一屆全國中小學生創新作文大賽暨首屆全國中小學生閱讀能力大賽高中組全國總決賽和頒獎典禮在北京大學舉行🌵。從全國200余萬名參賽學生中選拔出的1732名高中學生參加總決賽。在7日的頒獎禮上,北京大學副校長高松院士🍬、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陳躍紅教授👊、北京大學中文系黨委書記金永兵教授、北京大學中文系*陳曉明教授、北京大學中文系曹文軒教授🤷🏿、著名作家阿來👩🏼🌾、著名作家麥家🤟、中語會理事長顧之川、課堂內外雜誌社董事長劉信中、中國教育報總編輯翟博,以及來自20余所合作高校的招生辦負責人🍞📳、院系領導出席了典禮並為獲獎學生頒獎。獲得大賽二等獎以上的610名學生獲得了來自37所自主招生高校下一年的自主推薦資格🤰🏼。
作文創新🚶♂️🏃🏻♂️,建立在學生的語文素養之上
北京大學中文系副主任✭🧚🏻♀️、博士生導師漆永祥對該活動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解讀。他指出,“創新作文大賽”既名曰“創新”⛷,有三方面含義⤴️✩。首先,“創新”即“創意”“新變”與“獨到”。“創意”包括寫作者在意識🏋🏻、觀念、意境🌊♻️、思維、邏輯等方面的創造性與前瞻性;“新變”指的是寫作中在用義、用事🧘🏼☝️、造景👩🦰、摹物、議論、抒情、敘事🌨🙎🏽♀️、布局與謀篇等方面的求新與變化🏋🏿♀️;“獨到”則是指寫作者在觀察生活✌🏿、描寫現實👨🏽🍼、模仿虛幻🧓🏿、發揮想像、設想未來等方面的獨到眼光與情懷。故“創新”則必與“守舊”有異♌️,是推陳出新👩🏻🦲,自抒天機,探索求變,釋放自我🫲🏽。
他說🧑🔧🆒:“我經常跟中小學生講,作文不是炫技之所,不是濫情之地⛹️🕍,作文是一個人語文素養與能力的集中體現。參賽者的寫作過程,也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這也就是目前語文學界倡導的熱門話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體現。批判性思維無非就是發現問題、剖析問題並解決問題的過程。唯其如此🧑🎓,當一個中學生升入大學後🙇♀️🚭,文科生才會撰寫論文,理科生才能做好實驗,才具有最基本的思維能力、分析能力、邏輯能力與創新能力🧜🏽♀️。”同時相關專家也一再倡導“大賽不是作文考試,是語文素養測試”。在此理念下🏉,從2014年起大賽增加了閱讀能力的測試,因為閱讀是語文素養最直接的表現之一,也是提升寫作能力的主要途徑之一🎒🧖🏻♂️。
漆永祥指出,此處“創新”在今日特定中小學語文教育環境下,是指與“高考體”有別的寫作內容與方式🥉,是在中學生作文模式化🫒、套路化、假大空泛濫的當下,提倡回歸基礎、回歸現實📶、回歸語文基本素養、回歸寫作基本規範的創作,即用清新真摯、樸素雅潔的語言🫄🏽,用當代題材與現實生活中所聞所見📉,寫自己所思所想👙,而不是杜撰遙遠的“故事”🧑🦽,或者無心無肝地空發議論和贊美時代。因此,“創新”又是對“高考體”的反動與糾偏,是對真誠、善良、樸素的基本人性與平常心的呼喚🤵🏻,是對語文規律與寫作基礎的回歸與尊重👩🏻🚒。
他還強調,“創新”並不是標新立異,不是故弄玄虛,不是偏險難疑,不是奇幻怪絕👩🏻🦰,相反是求實返樸,重視現實❕。語文就是生活🍣✍🏼,我們鼓勵學生在生活中發掘故事👨🏿🦰,提練素材🥢,寫出接地氣有生命力的文字👌🏿,以反映當代青少年的所思所想和真實狀態。組委會曾提出的“大賽不是作文考試👩🏭,是語文素養測試”的理念,就是試圖在高考之外闖出一條新路,一條提升語文能力與國民素養的新路☛。
作文能力的背後,是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考核
課堂內外雜誌社總編輯簡渠認為:“招什麽樣的學生、培養什麽樣的人,高校應該有更大的話語權。由此我們試想能不能通過這樣的大賽,一方面將真正具有潛質或創新能力及綜合素養比較高的這一部分學生🗽🌪,通過和傳統教育不一樣的選拔方式選拔出來,推薦給一些好的學校🤸,同時又能真正為高校在一些領域培養優秀人才提供參考◾️。”
隨著高考改革的深入🧑🏿🎄🍠,語文學科越發受到重視,教育界乃至整個社會都意識到語文素養提升對中小學生的意義🙍🏻♀️。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全國中小學生創新作文大賽在考查學生的語文素養、創新潛質與寫作能力方面進行了進一步的探索。主辦方課堂內外雜誌有限責任公司和北京大學中文系經過反復思考和論證,提出“大賽不是作文考試,是語文素養測試”的理念,並對小🕴🏼、初、高試題分別做出了調整——在傳統作文考試前增加了讀寫一體的語言能力測試🍹,即給出若幹段看似雜亂的材料,請同學們閱讀、理解和歸納後按要求寫作。相關專家對此也予以肯定𓀉,他們認為⛓,一個人作文能力的提升🫲🏼,符合所謂“水桶效應”,要寫一手好文章,從最基礎的字詞句能力至聽、說⛅️、讀、寫🏣🧔🏻♂️,再到思維、邏輯🏊🏿♂️、識辨、分析與創新能力,缺一不可🤽🏼♂️。增加了閱讀能力的考核🎙🛤,也就意味著對學生能力的考核更為綜合👩🏼⚖️、全面。
北京大學高松副校長說:“我們開展創新作文大賽和閱讀能力大賽就是要積極探索怎樣以創新精神繼承漢語的魅力🌊,培養適應並引領未來社會文化競爭的優秀人才👧🥐,我們相信通過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58所院校,各個方面通力合作打造的大賽平臺🏋🏿⚡️,能切實促進中小學新課程教學改革⛄️👩👧👧,激發廣大中小學生對漢語的熱愛,提升他們閱讀與寫作的興趣🚠,同時也為高校人才選拔提供重要的參考。”
第一屆全國中小學生創新作文大賽於2005年舉行,自2010年第五屆全國中小學生創新作文大賽起👋🏼,組委會邀請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等37所自主招生高校出任大賽協作高校🍍,給予高中組總決賽二等獎及以上獲獎選手自主推薦資格。經過11年的發展🤶🏻,截至2016年5月🧍🏻,全國中小學生創新作文大賽累計參賽中小學生1100余萬人,參賽中小學校11100余所💳。最近三年,高中組獲二等獎以上選手共1125人(含高一學生),被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名校降分錄取的有432人8️⃣🏏。大賽在社會各界的支持和幫助下,已經成為全國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作文賽事。
大賽成果對全國語文高考命題產生影響
來自全國中語會、大賽評審委員會、高校招生辦🌥、部分重點中學及課堂內外的老師們紛紛表示:創新作文大賽正在影響高考🤞🏼。
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顧之川表示🧔🏻♂️:“創新作文大賽所取得的成果正在被全國語文高考命題不斷吸收。比如增加閱讀的量🤩,過去閱讀材料往往因受方方面面的限製不敢增加。另外,作文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引導學生寫出真實的體驗、新鮮的表達🫴🏿、獨特的感悟,這也是語文高考這兩年所努力改革的方向。今年高考全國卷其中有一道作文題就是談語文素養的🕵🏼♀️。目前語文素養上升到國家戰略👨🏿⚖️、國家自信的高度📬,語文學習不僅決定個人素質和終身發展,全社會的語文素養也關系著國家的軟實力和文化自信。”
北京師範大學招辦主任虞立紅說道🥒:“現階段中國學生在應試教育中✖️,對自己的未來👩🏻✈️、對專業興趣思考很少。很多學生到高三階段仍然很茫然👌🏼,不知道幹什麽🦹🏻♀️,還有一些學生可能有一些興趣,但是不堅定。學生感興趣了才會有持久的動力🤳,才有追求卓越的勁頭♕。我特別贊同舉辦拓展閱讀能力大賽🚵🏿。實際上心理學研究已經證實👩🏽🏫👃🏽,人的閱讀能力的強弱跟他未來發展有很大的相關性🧙🏽♂️。”
組委會主任、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陳躍紅教授表示👩:“現在大學改革對於人才選拔以及個性化選拔分得越來越細🛌🏼,特別是在一流大學裏面,分得更細,高考方式不能提供這樣的選拔。各種各樣的競賽、各種各樣的選拔、各種各樣的夏令營將來會越來越多。作文大賽也罷🤦🏿,閱讀大賽也罷🏊🏿♀️,目的不是給中文系選拔人才🙇🏿,不是選拔作家👭🏻,我們是選拔國民語文能力🧄。創新作文大賽未來的發展是和中國高考製度改革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面對即將來臨的新高考,這個作文怎麽做📔🤜🏼,希望能通過研討使得我們的認識更加深刻一點。”(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