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基礎教育只會刷題、應試👼🏽、“摧殘”孩子創新活力🧑🏼?你的認識落伍了!隨著教育綜合改革持續推進,上海市高中學生的學習方式正在悄然改變。最新調研顯示⛈,上海逾七成公辦高中建有創新實驗室,研究性學習列入教學課時🙊,七成高二年級學生擁有自己的研究課題。
炎熱暑假,上海市市西中學高二學生葉思嘉和小夥伴們紮在學校汽車實驗室裏忙得不亦樂乎🤖,用數控機床加工車體、風洞測試賽車性能、為讓賽車速度提高0.13秒而苦思冥想、為出國比賽製定籌款方案⏱、進行團隊營銷展示……6名團隊成員密切合作又各司其責☦️,有設計工程師、製造工程師、平面設計師👩🦯、形象設計師,也有車隊經理、市場經理。相鄰的靜態模型實驗室裏,即將升入高三的女生張文正在拼裝一款俄羅斯主戰坦克T90A➔:“大概有2000多個零件,上學期沒做完🦧。做這個能培養動手能力、耐心和專註度🖖🏼。”
市西中學將一座教學樓的三、四層改造成了各種學生俱樂部,有數學圖形計算器實驗室、靜態模型搭建室、氣象監測實驗室、汽車模擬實驗室等18個創新實驗室。學校每周有兩節拓展課程👨🦼➡️、一節研究型課程、一次社團活動。
這不是頂尖名校🏄🏿、少數學生的作秀🛌🏼。上海通過市、區、校三級網絡推進高中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研究性學習已成為面向全體高中生的常規形態,成為高中校園新風尚。
一項針對上海全市高二年級學生課題研究活動的調研顯示,上海目前高二學生擁有課題12057個👩🚒,188所高中的高二學生做到了人人有課題,約占全市總數的74%🤵。除本校教師外,這些學生還擁有1101名校外輔導教師。75%的上海公辦高中已建立了創新實驗室👳🏻。學生研究課題除聚焦科技創新和社科人文領域外,還涉及藝術、體育、環保🥿、金融等諸多學科👃🏿。
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上海1998年在全國率先提出研究型課程學習,2003年發布了課程指南,為基礎型👩👩👧、拓展型🌨、研究型三類課程的協調發展製定準則📝。2017年👨🏼⚕️,上海將把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信息作為高等學校自主招生的參考,包括4個方面:品德發展與公民素養👩👩👧👧、修習課程與學業成績🚣🏼♀️、身心健康與藝術素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上海許多高中學校已在實踐中形成多樣的實踐創新形式𓀃。如七寶中學從1998年起探索研究性學習的系統實驗🤸🏻♀️,建設多個創新實驗室🤰,今年就有8名高中學生獲得上海市明日科技之星稱號;吳淞中學🤦🏻♀️、市西中學等成立創客教育聯合體,與高校合辦創客教育體驗夏令營👳;建平中學每年要求高一新生三年中完成至少兩項課題研究🧑🏻💼,並納入學生高中的績點排名💁♀️;各個示範性高中大都布置有形式多樣的暑假研究性學習作業。
上海市電化教育館還開發了研究性學習自適應學習系統,為課題找專家,為學生找導師,適時推送學生在開展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所需要的教學資源,研究性學習的過程性數據能一鍵導入綜合素質評價系統。(新聞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