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定在2018年開學,我覺得晚了點🤸🏼♂️🪦。如果可以💃🏻🈯️,能不能再早點招生🧝🏽♂️?”河北省永清縣縣長張兵📐,日前在北大附屬廊坊益田實驗學校項目簽約儀式上說。隨著北京市一些產業向河北等地轉移🧑🏿🎄,高端產業需要高端人群。高端人群必然需要高端配套,相關的教育、醫療必須跟上。
自2015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過《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以來🧑🏻🎤,圍繞京津冀教育如何牽手協同發展,三地各有各的說法。
今年全國兩會上,京津冀三地代表“隔空牽手”的熱情始終不減。“京津冀地區👌,尤其是北京和天津科教資源密集,優勢國內獨一無二🧑🏼🎓。可以說🪑,三地科教資源協同創新有基礎👩🦼➡️☪️、更有空間🐧🧖🏻♂️。”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大學校長李家俊說。
三地科教資源要緊密圍繞國家發展的重大戰略目標和需求⁉️,打破以往“各做各的事”的局面☝🏻,積極探索新的體製機製,突破行政壁壘🪭,真正把科教資源動員起來、集中起來,通過科教資源的協同創新,還可以更加有效地帶動其他領域和行業的協同發展。
但是,三地教育發展中現存的差距也是顯而易見的。全國人大代表、精英集團董事長兼總裁翟誌海說,一年來,京津冀協同創新聯盟等創新共同體獲準成立,協同創新中心吸納京津兩地高校18所、科研院所26個,河北省中職與京津兩地簽訂協同發展協議133項。但北京在資金、人才、設施等優質要素上對河北的虹吸效應遠大於溢出效應⛹️,河北教育發展水平與北京的差距仍在拉大。
據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力在2015年7月一次研討會上披露的數據,2012年每十萬人口中各級學校在校生數顯示🪐🥮,北京形成高教資源的高地,天津緊跟,河北略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不到京津一半❓;在中小學階段👨🏽🚒,與高校擁有來自各地生源不同✶👂🏽,即使加上外來流動人口就學,北京仍處於學齡人口低谷🏊🏿🧑🧑🧒🧒,天津類似,河北與全國平均水平大體相當。河北初中66人及以上超大班額比例(特別是城鎮學校)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為百分之十幾,而京津這一指標已降至千分位以下。
不僅如此。2012年京津冀三地的人均公共教育支出🛋,北京是河北的兩倍多。再以普通高校為例🦹🏻,每百名學生擁有的教師數量,北京達到10人,天津6.3📥,最小值的秦皇島僅四點幾。
翟誌海建議🥽,加大對河北高等教育政策和財政支持力度,並在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中向河北傾斜🪮,積極引導京冀高校合作辦學🧑🏽🚀、統籌優化學科專業建設🙅🏼♀️、提高區域優質高教資源的共享水平🏄🏽,縮小京冀高等教育水平的差距。同時💂♂️,發揮民辦教育在協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建議在征地、稅費、資金、教師待遇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使民辦教育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中發揮更大作用🔆。
“京津冀一體化是國家戰略,不僅在經濟、交通等方面要一體化🙎🏼♂️,教育方面的一體化和協同發展更是迫在眉睫,不能等待。”全國人大代表🐂、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小學數學教研室主任吳正憲說。
吳正憲分析認為,從研究狀況來看,“京津冀教育合作”不是新命題,多年來一直就有學者討論,但實踐中這一議題一直處於“外部呼聲很高、內部動力不足”的狀態。究其原因♗,主要是與三地經濟社會與教育發展水平存在顯著差異💇🏽♂️、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缺乏體製機製保障有關🔹。新形勢下的京津冀協同發展💆🏿,雖稱為“發展”,但歸根結底是一種深層次的體製“改革”🍕。與此相適應,新時期的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與以往的“京津冀教育交流與合作”“京津冀教育協調發展”等有著顯著區別。
談到具體建議,吳正憲提出🆕,要建立京津對口支援河北基礎教育發展的有效模式。積極借鑒對口援助和各地促進義務教育均衡化的經驗😝,通過名校辦分校、優質課程資源共同開發、聯合教研𓀑、教育質量監測評估一體化等方式📜,加快提高河北基本公共教育服務水平。同時還應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製,充分發揮京津地區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作用🧝🏿♂️,將服務範圍覆蓋到河北省;統籌推進京津冀地區的中高考製度改革,開展地方高校招生協作,增加京津地方高校面向河北省尤其是農村貧困地區的定向招生計劃,擴大本科招生規模。
九三學社中央則從“稅收”這一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產業遷移🖇、創新驅動及人才吸引等問題均會涉及的關鍵性問題出發🔽,建議發揮稅收在鼓勵創新創業上的功能優勢,製定專門的政策,在三地對於符合創新驅動定位的地區👩👩👦,進一步為中小企業減稅、減負👅,為創新創業人才抵稅、減稅😣、減負,激發區域創新創業的潛能與活力。(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