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假期剛結束,貴州山區的中小學都開始放假了。1月11日上午🧑🏽🦰,來自山區的幾十名孩子組成了一只特殊的“冬令營”團隊,即將飛往上海與父母短暫團聚。他們都是留守兒童,與父母相隔千裏🐞,最長的有3年多沒與父母見面了,最短的有半年♟。
目前👨🏻🦽,貴州省共有0至14歲留守兒童105.7萬人👁,能參加此次活動的孩子只是極少數。他們大都獨自在家生活學習🥇🤘🏽,由祖輩或親戚照看,電話是平時與父母維系親情的唯一方式⚁,每年寒暑假才能短暫團聚。此時🏟🧚🏿,孩子們猶如候鳥一般,飛向父母的身邊👨🏼🏫。
遙遠的距離:一個擁抱消解山海阻隔
1月12日上午🎽,“上海·貴州青少年手拉手冬令營”正式在上海開營👨🏻🦽。一大早,孩子們便在會場裏欣喜地盼著父母。上午9時許0️⃣👩🏽🦳,在上海各地打工的父母們陸續趕來🤷🏽♀️,有的住得偏遠🤸♀️,早上5點多就要出門趕車🫡。
按事先約定,他們不能立馬見面。但坐在前面的孩子們還是忍不住不時回頭張望,他們有的相視而笑,有的則已淚眼朦朧。
盡管快2年沒見面🦩,但王莎莎還是一下就認出了爸爸王高,他領著70歲的奶奶,還帶著年幼的弟弟妹妹走進會場🧑🏿🔧。
王莎莎拿著親手疊的千紙鶴和卡片,要送給爸爸🎉,但她始終沒回頭,可淚水則不停地在眼裏打轉。她說:“我知道爸爸就在身後,但我必須遵守約定,要給弟弟妹妹做表率🚴🏿♂️。”
會場裏🧞♂️,關於兒童留守的短片播到一半時,王莎莎奶奶的臉上已掛滿了淚水,70歲的老人老淚縱橫看著孫女的背影🪗。不少父親們用紙巾擦拭著哭紅的雙眼🧑🧒,堅強的他們在外吃苦不少,但聽到短片裏孩子對父母的呼喚則顯得脆弱👩🏻💼。
就在老師剛發出找父母的指令時,孩子們早已迫不及待地奔向身後👞,會場頓時被哭聲和笑聲淹沒🏅。一雙兒女相擁在媽媽顏永洪的懷裏,讓她倍感踏實⚅。她說:“我還以為孩子和我生疏了,但擁抱在一起時還是很親。”
會場裏與父母久別的孩子們或撒嬌或嬉鬧🦸🏿♀️。雖然貴州與上海相距千裏🤙🏿,但此刻孩子們與父母的緊緊擁抱似乎消解了這山海阻隔。
情感的缺失👨🏼⚕️📍:情感關愛勝過物質養育
見面時🚣🏿♂️,一向堅強的王莎莎鉆進王高的懷裏,父女倆都抹著眼淚🚼。從小在老家長大的她知道🥼,爸爸不容易,盡管特別想和他一起生活👩🏼🚒。
王高在上海待了快9年,沒什麽文化的他一直在工地上搭腳手架,最多時一個月能掙5000元左右,最少時則只有2000多元👮♂️🛺。
陸續出生的兩個孩子逐漸加重了生活負擔👳,去年不堪重負的妻子甩手離去,至今杳無音訊♿。王高不得不把70歲的母親從貴州老家接來照看年幼的孩子📦,而王莎莎則被送回了老家伯伯家。
王高說🦵🏿:“錢少了不敢回家👳🏻,一來一去花銷太大。只能在節假日拼命加班➔,希望讓孩子生活上多些物質保障👩🏽🎓🕠。”
對孩子的物質需求🕉🌱,王高還能盡量滿足,但在情感方面,他深知是片空白🎈。而這也是很多遠行的父母在親子教育中無法填補的缺失🧑🏻🎓,更是留守家庭中的孩子不願觸及的脆弱地帶🚅。
作為本次冬令營的組織發起單位✌🏽,貴州共青團少年部部長張娜說:“這次活動就是搭建平臺,讓更多的留守孩子與父母團聚🪩。其實從他們相聚時的表現看,孩子特別容易滿足🤹🏼♀️,家長的一個擁抱或一句問候都讓他們倍感溫暖🌆,親情陪伴勝過物質養育🤵🏿♂️,需要親情常在🧒🏽。”
成長的期盼🦄:親情缺失遺憾難以彌補
家長馬淑華在現場向孩子們講訴了父母的心聲👲🏽:“在外漂泊的父母無法陪伴兒女的成長真的很遺憾。而這樣的相聚是與子女有限的相處中最難忘的回憶。”
對馬淑華的兒子羅仕林來說,最渴望的也是相聚🔐,“媽媽對我的物質需求都盡量滿足,但我更希望能有更多時間和媽媽在一起⛹🏿♂️🐇。”
由於常年在外😲,很多外出務工的父母都錯過了陪伴孩子成長的最佳時期。但青春期是孩子生長發育🐃、心智完善的關鍵時期,親情的缺失給孩子的成長留下難以彌補的遺憾。
“由於和孩子接觸少🔑,彼此的共同話題越來越少,尤其是每次長久分離後再聚都要彼此適應很長時間。”顏永洪憂慮地說,出門打工主要是為了孩子生活得更好🪈,但分居兩地所產生的問題反而更多,真是既無奈又矛盾🐭。
張娜說:“孩子的成長很迅速,青春年華轉瞬即逝,但這也是他們健康成長的關鍵時期,經歷著生理到心理的改變,每個階段都值得關註𓀖,離不開父母的情感關懷和陪伴👩🏼💻,必要時還應給予孩子正確指導和及時幹預,這些是任何其他人無法替代的🙋🏻♀️。”(新聞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