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您的位置:  首頁  文教新聞
  

保研“問出身”合理嗎?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在湖北某非“211”大學讀大四的魯某,一直夢想進入一所名校讀研。然而,一個電話終結了她的夢想和為實現夢想所作的努力——“抱歉,我們學校不招收非‘211’大學的推免生”。事實上🕓,魯某遇到的情況並非個案。那麽,該怎樣看待一些高校保研招生重視“211”、“985”高校出身的現象👯‍♂️?

  “唯出身論”不可取

  高校招收優秀生源自然無可厚非🧔🏼‍♂️,但以是不是來自“985”或“211”高校來判定學生的學術潛質🧑🏿‍🎨,未免有些草率🐃。

  許多非常優秀的大學生,只因就讀高校不是“985”或“211”☯️,在保研招生過程中👩🏻‍🔬,被某些知名高校無情拒之門外💨。筆者以為,保研招生“唯出身論”的做法,顯然不可取。

  某些知名高校之所以排斥非“985”和“211”高校的推免生🧍🏻,無非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學校決策層否定這部分學生🤵🏼,認為普通院校大學生即便獲得了推免資格,但學術基礎和潛質仍然較差,很難達到知名高校的學術標準。這樣一種判斷在有些高校的招生計劃上有明確體現。比如🌏,必須是“‘985’或‘211’高校的學生”👩‍⚖️。有些高校雖然沒有明確規定👩‍🦯,卻也是約定俗成。一般來說,這種決定經過了學校學術委員會的集體決策😀。二是出於個人原因,研招工作人員放棄了這部分學生🚽。由於保研名額屬於稀缺資源,一些知名高校並不缺少生源🏑。為了工作便利🐌,工作人員人為把“985”和“211”作為推免招生的基本門檻,初次篩選時就把普通高校的學生過濾掉了。

  很顯然🍙,以上的觀點和做法都是不可取的🧚🏽‍♀️⌛️。高校招收優秀生源自然無可厚非🏸,但以是不是來自“985”或“211”高校來判定學生的學術潛質,未免草率。事實上,據有關統計,由於名額極少,從普通高校獲得推免保研資格的學生一般只有2%。相形之下,“985”高校的保研率一般為15%。在一定程度上🐬,普通高校競爭更大,只有非常優秀的學生才能脫穎而出🦵🏽,他們的綜合能力和素養是有保證的。另一方面,倘若研招人員只為工作方便,人為地放棄了這部分學生👋🏽,那麽🚵‍♂️,這些工作人員的行為是極其不負責任的。

  從國家層面來看,出臺保研製度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創新人才招生模式⚃,激勵在校學生勤奮學習、全面發展🤾🏿‍♂️,提高研究生選拔質量🤕。從教育部關於推免生招生的規定來看,只要是品學兼優、具有創新精神和學術潛質的大學生🦓,都應有獲得推免的資格。不管是來自重點高校❌,還是普通院校,招生時都應該一視同仁。

  從高校角度來看👩🏼‍🦳👰🏼‍♀️,公然以非“985”或“211”高校為由,將普通高校的推免生拒之門外🫰🏼,既違背了公正公平的招生倫理☛,更是背離了兼容並包的大學精神⛄️。大學是社會的風向標,尤其在我國社會轉型期,知名高校更應在推動社會階層流動👆🏼、改變貧困孩子命運、推進教育公平方面做好表率。

  從學生發展來看,如果在與重點高校學生的同場競技中敗下陣來🫔,可能並無怨言🔩。但是,如果連參與面試的機會都沒有,的確讓人難以接受🧚‍♀️。也許,一部分自強自立的學生通過直接考試的途徑🕓,最終也獲得了名校就讀的資格,但相當部分的推免生或許就因為非“985”或“211”的身份🤽‍♀️,與心儀的高校失之交臂🤖,這的確是不該發生的🦸🏼‍♀️。

     推薦免試生要優中選優

  一方面💆🏿,重點高校要給予少數非“211”出身的優秀學生更多機會🏊🏻;另一方面🌝,公眾要尊重高校的辦學自主權🧑🏽‍🌾🧖🏼‍♀️。只有雙方形成良性的互動格局,研究生人才培養質量才會得到顯著提高🍔。

  在眼球效應時代,“非211出身保研失敗”迅速吸引了公眾的註意力。蜻蜓點水的“淺閱讀”很容易給高校這樣的做法戴上“出身論”、“血統論”的帽子📈,從而揮舞著“道德大棒”予以鞭笞⏬。在信息不充分的格局下,急於對“非211出身保研失敗”定性和貼標簽🍝,難免有失偏頗👋🏿。

  近年來,研究生人才培養質量下滑,已引起許多高校的反思🥖。在此背景下👨🏿‍🎤🧑🏼‍🏭,提高推薦免試生的比例🚘,已經成為高校提高研究生生源的通行做法。能取得“985”、“211”高校推免資格的優秀本科畢業生,往往更能得到研究生招生部門的青睞。

  重點高校招收推免研究生的初衷🚵🏼‍♀️,在於選拔一批基礎知識紮實、具有較強的學術研究潛力和科研創新能力的“好苗子”👧🏿。和地方高校相比⛺️,“985”➿、“211”大多是綜合性👰🏽‍♀️、研究型大學,其培養的學生更加契合重點高校招收推免研究生的目標定位和價值追求🏬。

  針對“非211出身保研失敗”這一話題,筆者專門和幾位碩士生導師做過交流⚔️。在他們看來📮,在利益主體多樣化、價值觀念多元化的當下🎭,本科生的出路也應該多元化,無論是到企業發展📓,還是從事行政工作👐🏽,抑或從事教學和科研,既需要學生聽從內心的聲音,也需要老師們尊重和回應學生的利益訴求♎️。只不過✌🏻,名校免試讀研的機會,應該“好鋼用在刀刃上”5️⃣,切實用到那些具有學術興趣和創新能力的學生身上🫷🏼。

  說到底👯‍♀️,是否接收推免生✏️,接收怎樣的推免生,屬於高校辦學自主權的範疇。更何況,考研和保研是獲取名校讀研資格的兩條截然不同的路徑🛄🧧,有著不同的評價標準🌂。“非211出身保研失敗”與其說是招生歧視🤹,不如說是高校的一種次優選擇。“985”🦹🏻‍♀️、“211”高校畢業的推免生🧝🏼,更加契合學術型、研究型人才的培養目標✨👱‍♂️,這也是一些高校更青睞“出身好”的學生的一個客觀原因。

  人們要把握一個基本方向,即公共政策很多時候只能保障絕大多數情況下的正義,那些小概率的🏋🏻‍♀️、極端情形下的不近人情,也許正是人們為了享受公平必須付出的代價🧖🏽。在優質生源紮堆的背景下,推薦免試生不可避免要優中選優👨‍🌾;非“211”出身者的落榜結局並非學歷歧視那麽簡單,或許是這名學生核心競爭力和綜合素質稍遜一籌,導致最終落選。

  撥亮教育這盞希望之燈🧔🏽‍♂️🥨,既需要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完善學校內部的治理結構🏌🏿‍♀️,也需要求學者轉變觀念。在一個改革和創新的時代裏,我們並不缺乏擅長考試的優秀學生,卻缺乏具備創新能力的“好苗子”。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離不開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一方面,重點高校要避免“一刀切”,給予少數非“211”出身的優秀學生更多機會;另一方面,公眾要對優秀學生被拒給予更多的寬容和理解,尊重高校的辦學自主權🧑🏿。只有雙方形成良性的互動格局📅🤘🏿,研究生人才培養質量才會得到顯著提高。(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

發布者: 陶桃  發布日期: 2015-12-23     返回
三牛娱乐研究中心
三牛娱乐专业提供:三牛娱乐三牛🔃、三牛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三牛娱乐欢迎您。 三牛娱乐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