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進入11月👨🏽🌾,甘肅省宣布👩👧👧,將實施一項為期5年的鄉村教師支持計劃💼,通過拓展鄉村教師補充渠道和提高鄉村教師待遇等措施🎨,培育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鄉村教師隊伍💂🏽♂️💙,讓每一個鄉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質量的教育🌽。
教師流失👩🏽🔬,長期是困擾甘肅農村教育發展的一大因素。“目前的現狀是村裏老師想去鎮上,鎮上老師希望去縣城,縣城老師努力往市裏奔👳🏽♂️,剩下的老師大多在50歲以上🧜🏼♂️,年輕老師又很難招進來,工作越來越難做。”著名的高考“狀元縣”會寧縣一所學校的校長告訴記者。正因為此💆🏽♂️,“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成為甘肅實施此項鄉村教師支持計劃的一個重點。
事實上,不僅在甘肅🏕,在全國很多地區,都面臨著教師由農村向城市單向流動的難題。有專家認為,教師合理流動🪥,本是激發教育活力的一個方面,但當前的流動主要是鄉村向城市的單向流動🤹🏻♀️,是一種割麥子式的掠奪式流動。如何促使城市教師向鄉村流動🦄,構建合理的雙向流動機製,才是鄉村教師隊伍保持穩定、素質不斷提升的關鍵🦝。
農村教師的流動意願強烈
東北師範大學農村教育研究所近日完成的一項調查顯示,參與調查的教師中👃🏽🦶🏼,有3433名教師有過職業內流動的經歷,占總樣本的58.19%🧝🏼♂️。其中,有87.27%的農村教師有職業內流動的經歷🧚🏻,流動到比原來學校教學質量好的學校或者從經濟欠發達地區流入到經濟相對發達地區的教師占參與過流動的農村教師總數的80.36%。
“這說明,目前我國教師由農村向城市流動的規模較大🧹。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種整體的單向流動,無疑是農村學校師資的一種流失。”本次調查的負責人、東北師範大學農村教育研究所研究員於海波說。
本報記者曾收到一封來自湖南省武岡縣的讀者來信。來信說🙎🏼♀️👱,一所只有30多名教師的農村初中,一次被城裏中學通過考試選拔了9名年輕的優秀教師🧔,12名班主任一下子少了5名🧎🏻♀️➡️,其中初三語文👩🏿🔬、數學、英語、物理等科目的教師全部被選拔走了📍。因為新教師一時難以到位🤹🏼♂️,整個學校的教學陷入癱瘓。
師資的短缺,給農村學校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帶來了極大的困難。據河南省濟源市教育部門統計,山區小學新入崗的數學教師專業對口率不到60%,報考語文、計算機、音樂👩🏽🔧🐛、體育、美術而改教小學數學的教師達45%。山東省某縣教體局的調研報告顯示,全縣現有教職工5128人,51至60周歲的教師共計1063人,占教職工總數的21%。這部分教師的知識結構、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大多不適應現代教育教學的要求🐦🔥。此外,“進少退多”導致教師短缺的問題日益突出🩶。2014年,全縣招考58人🧑🔬,減員135人🥣💅🏿;2015年,新招考66人,預計減員120人。
不僅已經成為既定事實的流動率讓人觸目驚心,東北師範大學農村教育研究所完成的調查還顯示💁🏿,目前還在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任教的教師,其流動意願同樣強烈♟。
調查表明🤏🏿,65.7%的農村義務教育教師希望流動到城市地區任教🕋。在有流動意願的農村教師中,68.6%的教師想到教育質量更好的學校任教😡,90.33%的鄉鎮教師希望到縣及以上級別的城市地區任教🫶🏽,93.35%的村屯教師希望到鄉鎮級及以上級別的地區任教🧗🏿♀️。
“在各種教育資源中,教師無疑是最為核心和最為重要的。教師是教育發展的核心力量,也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保證。要想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與教育公平🚒,構建合理的城鄉教師流動製度是戰略重點😱🤵🏿♀️。”面對農村教師流失的現狀,於海波憂心忡忡。
多種因素影響農村教師流動
在調查中🏄🏻,於海波等人發現,當前🧑🏻🦽📈,因為家庭因素而產生流動行為的農村義務教育教師比例最大;教育政策、物質待遇都可以影響農村義務教育教師流動的方向;對社會地位🛫、職業發展空間的不滿意容易引發農村教師的流動行為。
河南省商丘市睢縣的一名農村教師向記者表示,盡管睢縣並非山區,交通便利💄,但她依然在準備調入市裏的學校,因為她自己的孩子面臨升學,而市裏學校的教學質量更高☆🧑🦲。
“有87.41%的農村義務教育教師是因為家庭而發生了流動行為✨。”於海波說🤦🏼♂️。調查組成員門武昭說🚵🏻♂️🧝🏽♀️,隨著農村教師子女年齡的不斷增長,生活所在地沒有相應級別的學校,子女將面臨升學難🌑、無法就近入學等問題。農村教師作為家長,為了滿足孩子升學需要也會產生流動想法和行為,選擇流動到教學質量相對較好、教育發展水平相對較高地區的學校任教。
此外,物質待遇也是影響農村義務教育教師流動的重要因素。在有流動意願的教師中🧣,45.2%的老師表示如果能得到金錢或物質的補償,他們願意放棄流動的想法🪷。
“為了補貼家用,農村教師幹第二職業的很多🤤。”河南省濮陽市範縣的一名農村教師楊波(化名)說👼🏽。
楊波每月收入在2000元左右,妻子的收入也不高,對於一家三口來說🧖🏽,這點錢遠遠不夠。平時一有時間💉,楊波就要去開出租車補貼家用🧚🏼♂️。“大家各有各的辦法吧。”楊波說,他認識的一些農村教師,有開小店的📖,有去打零工的,還有的會趁著暑假去工地幹活。楊波也去過工地⛩,“在工地收入比教師多多了,一個月可以掙到6000多元”。楊波說,這讓他心裏很失落,一些工友還會調侃他“教書先生也來和我們一起搬磚?”
門武昭分析,當前🥎,勞動力市場工作崗位日益豐富,其中不乏一些具有很強吸引力的行業,這改變著人們對教師這個傳統行業的認識💔。同時,隨著信息技術日益普及,農村教師往日作為知識分子的榮譽和地位受到威脅♣︎,使其社會認同度降低🛢。在這樣的情況下🧖🏽♀️,農村教師被尊重、被認可的需求在當地得不到滿足,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很容易引發農村教師離開教師崗位的意願和行為。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高達96.15%的有流動意願的農村教師認為其在當地的社會地位處於中等及以下水平🚵🏻♂️,這間接地說明🤦🏽♀️,目前在農村地區,教師的社會地位整體偏低🚯,絕大多數農村義務教育教師不滿足於現狀。”門武昭說🩰。
各地亟需建立成套政策體系
於海波註意到🦄,政策導向的傾斜🧪,是影響農村教師流動的不可忽視的宏觀背景。
“農村教師在職稱評定、培訓🧘🏽♀️、住房、醫療等方面享受到的待遇與城市教師間存在明顯差距。政策上的不平等往往會加劇待遇的不公,引發農村教師產生向上流動的意願和行為。”於海波說🏄🏻🔇。有鑒於此,於海波認為,城鄉教育巨大差距的存在,是農村教師流動諸多問題的根源🧹,教育投入是影響教育事業發展的基礎性因素。因此🏹,建立城鄉一體的教育投入機製已經迫在眉睫。
在城鄉差異的大背景下,一些地方出臺的促使城市教師往農村流動的政策👩🏿🌾👈🏼,也有落入“治標不治本”的陷阱之虞😹。比如🎲🥦,很多地方都在實行“要評職稱先去農村學校教幾年書”的政策💇🏼♂️,但由於教師根本就沒想過要久留,於是去農村就是為了評職稱🍼,等資格一拿到就離開的大有人在。參與製定《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的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袁桂林認為,現在的做法還是多年前的對口交流,是單向的,讓城市老師到農村“鍍金”,回來再評資晉級,這樣就無法做到城鄉的雙向流動。
門武昭認為,農村教師流動問題的改善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既要統籌城鄉教育投入,從根本上逐漸縮小城鄉教育差距;也要完善相關教師管理政策📋🤦🏽♀️,從製度層面保障農村教師流動👳🏿♂️。當前背景下,農村教師合理流動的實現要采取“剛柔相濟”模式🎸,強製性流動和自願性流動相結合。一方面🦻🏼,通過建立健全城鄉教師流動製度,來促進城鄉師資力量的雙向交流和互動🦹🏻♀️⏳;另一方面,要通過各種辦法提高農村教師崗位的吸引力。
在農村教師的工資待遇上,專家認為,要逐步建立以省級統籌為主的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績效工資保障機製,將地方基層政府負擔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績效工資的責任👨🏻✈️,逐步上移至省級人民政府🐙🪱,可以盡可能保證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績效工資的穩定來源。
袁桂林表示:“待遇要增加到使農村教師崗位有足夠吸引力,這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辦法。”
本次發布的《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還提出,要全面推進義務教育教師隊伍“縣管校聘”管理體製改革,為組織城市教師到鄉村學校任教提供製度保障。各地要采取定期交流、跨校競聘、學區一體化管理👦🏿、學校聯盟、對口支援👩🏼✈️、鄉鎮中心學校教師走教等多種途徑和方式,重點引導優秀校長和骨幹教師向鄉村學校流動。
“教育政策既可以成為引發教師不合理流動的誘因,又可以成為推動教師流動走向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之路的動力。”於海波說,“各地應該積極探索,打造符合實際情況的政策體系👨🏿💻。”
專家觀點
加強頂層設計完善政策配套
為了促進我國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中央和地方都有促進城鄉教師交流的重要舉措🦹🏿♀️🙍♂️,全國很多地方也有城鄉教師流動實踐。從實際情況來看,雖然各地都取得了一些重要成績和寶貴經驗,但是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和有待完善之處。為了實現合理優效的城鄉教師流動,真正促進城鄉教育的持續發展,東北師範大學農村教育研究所研究員於海波✮、於冰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改進空間🦸🏿♀️:
首先應該明確,城鄉教師流動是為了通過城鄉教師資源的重新配置來改善城鄉學校教師隊伍的整體狀況,從而達到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之目的⛳️。另外,教師流動也可以幫助教師個體獲得學習成長的機會🤽🏼🧝,有助於消減教師的職業倦怠和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也就是說⛲️,城鄉教師交流可以實現也應該實現區域🎅🏼、學校與教師之間的共贏🧒🏼💦。在城鄉教師流動的過程中♻🐎,不僅要考慮“需要誰流動”的問題💁🏿,也需要考慮“誰需要流動”的問題🔗。在城鄉教師流動的過程中,最需要教師的支持和配合,也最需要保障教師的權益☕️。判斷一項城鄉教師流動製度效果的好壞,關鍵看它是否促進了城鄉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是否促進了城鄉教師的可持續發展🏂。
切實加強城鄉教師流動政策的頂層設計。要想達到合理優效的城鄉教師流動樣態🧑🏽🦲,必須要加強城鄉教師流動政策的頂層設計。首先要保證教師流動政策的連續性。教師流動不是一兩次行動或事件,而是一項長期持續的過程👨🏼💻🛍。保證教師流動政策的連續性👩🏻⚕️,廣大教師才會增加對政策的認同和信任🏊♀️🏊🏿♂️,才能積極參與到教師流動中來。如果朝令夕改,很多教師就會持觀望態度,傷害教師參與流動的熱情和信心。其次要保證相關政策的一致性。教師流動不是一項孤立的政策🧔,教師流動製度的設計應該與教師人事管理😥、教師職稱評聘等製度有機統一起來🧚。教師流動製度設計不能與其它製度政策相沖突,必須有相關法律製度等方面的依據和保障🙋🏿✍🏿,這樣才會給教師參與流動提供可靠可信的製度承諾⛹🏿♀️。
進一步完善城鄉教師流動相關政策製度。首先要建立雙向互動的城鄉教師流動製度🖋。合理的教師流動應該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既有城鎮教師流向鄉村,也有鄉村教師流向城鎮,這樣城鄉學校的辦學水平才能得到持續提升🍄🟫。其次流動教師的選擇要分層次🪃、分類型。不能搞強製全員式的教師流動♧。全員式的教師流動既不利於教育事業的發展,也不利於教師個體的發展。無論是什麽樣的教師流動,都不能以降低教師職業吸引力、傷害教育系統運行效果為代價。並不是所有的教師都需要流動🤏🏼。我們要考慮教師的性別🎅、年齡😄、學科、教學水平、入職時間等多方面的因素🏇🏻,有針對性地引導部分教師參與流動,確保流動教師與流入學校的需求一致🧕。我們還要充分考慮教師的流動意願🦅,尊重教師的自主選擇權💼,這樣才能最大程度發揮交流教師的工作效能。流動時間的設置不宜過短也不宜過長🚪。如果流動時間過短🤦🏿♂️,就不會達到預期的流動效果;如果流動時間過長,可能會給流動教師的生活帶來很多不便,影響教師參與流動的積極性。
一項政策的順利實施除了需要政策本身具有合理性👳,還需要創造良好的配套支持環境。首先要完善教師流動管理評價體系。城鄉教師流動應該由區域教育部門統一規劃和管理,教師流動的評價標準要有一致性,避免來自相同學校的教師流動到不同學校◽️,卻因采取不同的標準而得到不同的評價。其次要完善教師流動工作生活服務體系👩👦👦。在工資待遇方面,要向積極流動到偏遠艱苦地區的教師傾斜。要根據各地方特點,在住宿和交通等方面提供更多的便捷服務。有條件的地區可以為流動教師提供周轉房等條件,滿足教師的基本生活需要👩🏽🏫;沒有條件的地區可以為流動教師配備班車或者給予一定的交通補助😝。最後要完善流動教師的職業發展支持體系🙇。應該合理安排流動教師的工作任務,使這些教師既能夠適應勝任也能獲得必要發展🕳。在教師參與流動前和流動後🧖🏼♂️,可以設置培訓學習環節。也就是說🎏🐃,建立起“流出學校—流入學校—培訓提升”三點式流動路線,走出城鄉兩點式流動困局。這樣的城鄉教師流動就不再是簡單的工作地點變化😱、交流,更是伴隨著拓展專業視野和提升教學水平的一種方式📓🤦。這有利於吸引更多的教師參與城鄉流動🚧,有利於通過流動來提高城鄉教師隊伍的整體質量⌚️。 (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