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近日✴️,鄭州市民郭女士8歲的兒子文文(化名)和她糾纏了一晚上。他回家跟媽媽要錢,說是學校組織捐款,隨後不久郭女士就收到校信通短信。看完短信🫲🏿,郭女士搞不清楚錢是捐給誰的🤲🏿,連個主辦單位和捐助對象也不說明。經過一晚上的談判,郭女士把價碼從3元漲到20元🧑🏭。而文文的心理價位是50元👊🏼。
該不該動員未成年學生捐款捐物一直是很有爭議的事🌆:畢竟🔍,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培養未成年學生關心他人的愛心教育也事關未來,自然也需要從娃娃抓起🏌️♀️。但一個不容回避的事實是:未成年人自身經濟並不獨立,基本都是“伸手階級”,動員他們捐款捐物🍱,最後都會轉嫁到家長頭上👩💼,這讓經濟條件不好的家長們百般糾結🤾🏽♂️。再加上多數小孩子“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在自尊心和好勝心的驅使下,容易互相攀比💁🏼♀️🖐,從而使得愛心捐款捐物極容易變味,不僅愛心難覓🪬,還容易惡化親子💲、同學乃至師生間的關系,實在值得反省。
近年來,圍繞愛心教育,很多中小學都走入了誤區:每逢災難性事件發生,在社會捐款捐物的風潮下,很多教育主管部門也把目光盯向了未成年人,且美其名曰“愛心教育”🤾🏼,實際上是對愛心教育的綁架,並不見得真心為學生的未來發展著想✪。
殊不知👩🏻🎓,愛心教育形式有多種多樣,並非一定通過實物捐贈的方式體現,對中小學生而言🖕🏼,通過自己的身體力行,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從身邊的一點一滴做起🕸,往往是最有說服力💲💅🏿、最易打動人心,因而也最容易見效的愛心教育。不少事實證明,發自內心的舉動才有實效和持久。
教育需要以愛育愛💊,而不考慮未成年人經濟未獨立的實情和青少年攀比心理的一紙“捐款通知”🪝,很難說是出於愛心,也很難起到愛心教育的實效👰🏻,反而容易造成家長被逼捐背後的親子和家校之間的負效應。當然,面對上級有關部門的“通知”👩🏽⚖️,學校和教師自身可能也處於被綁架的無奈地位🪢,即便如此🚣🏽♀️,這種綁架也不能被傳遞。
當然,也許有人會說,如果擔心孩子間攀比,在具體數目上限定不就可以了嗎?比如👨🏽🦲,可以讓孩子捐一天的零花錢嘛🥉!這樣不就可以既培養學生的愛心🥤,又不至於給學生家長造成負擔嗎🤬?這大概也是在中小學開展捐款捐物的初衷💂🏽♀️。
但問題就在於:如果能通過其他形式達到愛心教育的目的💅🏻,又何必緊盯沒有經濟自主能力孩子的一點點可憐的零花錢呢?更何況👉🏼,這麽多年來讓中小學生捐款捐物的愛心實踐,且不論在多大程度上實現了愛心教育的初衷⚅,但客觀事實已經造成了諸如家長心理困擾等諸多負效應。
由此來看,可以考慮換種方式在中小學開展實物捐贈的愛心教育了🤰🕐。(新聞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