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您的位置:  首頁  文教新聞
  

義務教育語文教材亟待體系化


   編者按 中小學語文教材體系建設是個世紀難題,近百年來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小學語文教材的奠基者和開拓者葉聖陶先生曾對解決這個問題的途徑提出了以下建議🛕🧛🏽‍♂️:先要搞清楚,語文課程到底包括哪些內容👬🏼,要訓練學生的到底有哪些項目;這些項目應當怎樣組織和安排,才合乎循序漸進的道理🧎🏻‍♀️‍➡️;學生每個學期必須達到什麽程度,畢業時必須掌握什麽樣的本領。總之👯,要形成一個科學的語文教學體系。然後,“據此編撰教材”,語文教材體系才可能誕生。本文作者在大力開展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努力搞清楚語文的“訓練項目、步驟和規格”,提出語文教材編寫的總體思路🤱🤹🏽,並從教材結構、內容比例、選文標準、實踐活動和教材插圖五個方面談了義務教育語文教材體系建設,希望最終能形成理念明確、目標清晰、內容具體、能力分級、訓練分步、適於學生學習的語文教材體系。

  教材是******和國家意誌的集中體現,是教育教學理念的重要載體,是學校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也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尤其是語文教材♘,它是基礎教育教材的核心,是學生學習其他課程的基礎,對學生身心發育影響甚巨,因此🖕,語文教材質量尤為重要👴。當前的語文教材,在編寫理念與編排方式上有了很大進步,但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葉聖陶先生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多次指出的,語文教材“沒有組成體系”。語文教材能否“組成體系”?怎樣才能使語文教材形成科學的體系?這確實值得深入調研和反復實驗🏥。在此,筆者僅就義務教育語文教材體系建設談幾點初步想法。

  縱向銜接,橫向貫通

  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是語文教育的目標。語文教材編寫要緊緊圍繞語文教育目標,有序編排學習內容,合理設定能力層級,科學製定訓練方法,形成理念明確、目標清晰、內容具體、能力分級、訓練分步、適於學生學習的義務教育語文教材體系。

  總體思路 以語文知識為基礎,以語文活動為依托🧔‍♀️,兩大主線貫穿教材編寫的始終💊。語文知識的介紹與語文能力的培養環環相扣,語文活動的開展與語文能力的訓練步步深入✌🏼。在總體構架上,縱橫交錯🪣,整體推進。縱向上,識字寫字、聽說、閱讀🫄🏽、寫作的能力階梯式上升🦯,各項能力層級依照總體目標與階段目標設定📺,各學段之間有機銜接;橫向上,識字寫字🏭、聽說、閱讀和寫作四個板塊融為一體,互相促進,共同提升。最終形成縱向銜接🎣、橫向貫通、九年一貫的義務教育語文教材體系🦑🛎。

  內容編排 遵循兒童的語言學習規律🧚🏻、語文學科的教育教學規律和人的成長規律,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低到高,循序漸進地編排學習內容,力圖體現語文知識學習與語文能力提升的科學性💆🏼‍♂️。語文知識是提升語文能力的重要基礎🎨,知識與能力是不可分割的整體👨🏻‍🦱。選擇實用的語言知識、聽說知識🎓、閱讀知識📂、寫作知識等隨機編排,自成系統。聽、說、讀🤶🏿、寫的活動依照學段分層分類編排🫷🏼,每項內容形成序列,各項內容既相對獨立又互相融合,達到分則序列清晰🫣、合則相互為用的效果🙇🦸‍♀️。

  呈現方式 根據6歲至15歲學生身心發育特征及語文學科的特點🧗‍♀️,采用單元編排方式☝🏻。每個單元安排“課文學習”和“語文活動”兩大部分🧔。課文學習包括聽、說🗝、讀、寫,課文既是閱讀的範文🐗,亦是寫作的範例,同時又是聽說的素材⛔️,盡量使課文功能最大化🧑🏽‍🎤;每個單元的語言積累👨🏻‍✈️📈、聽說、寫作和綜合性學習內容整合在“語文活動”裏,以簡化頭緒👂,加強綜合🙋🏻‍♂️。為引導學生大量閱讀,保證充足的閱讀量,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可專門設計“名作選讀”欄目,含“中外名著閱讀”和“經典古詩文誦讀”,一年級至九年級整體設計,每冊至少編排兩部中外名著🤹🏽,若幹篇(段)古詩文。為便於學生復習,學以致用,書後設附錄🧝🏼‍♂️,匯集重要的語文知識👉🏽。這樣的呈現方式🫅🏻,使單元學習👿、名作選讀和附錄三大系統輪廓分明💷,單元內的選文、練習⚽️、助讀和活動四個子系統眉清目秀。

  古今兼顧,比例適當

  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是構成語文教材內容的重要兩翼🤸‍♀️,只有比翼雙飛才能讓“傳統”與“現代”完美融合🧏‍♀️,使語文教材既蘊含厚重的古典精神又兼具靈動的現代意識🧖🏽。讓學生接受優秀的傳統文化教育,了解歷代的文化常識與價值觀念,感受古典詩文的形式美與內容美🤦🏿‍♀️,培養良好的語感👌🏽;閱讀豐富多樣的現代文,了解現代思想和現代文化🪝,增強現代意識。兩者各有所取🖐🏻,不能厚此薄彼。

  作為一個中國人,應了解中華民族文化之根,接受古典文化的教育🪆。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多種方式,閱讀古詩詞與文言文是最重要的一條渠道。作為古代的書面語⚧🆓,文言不僅是文化的載體👩‍❤️‍👨,而且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語言作為一種思維工具🤏🏼,影響著一個民族的思維模式💆🏽,進而影響著民族文化精神。德國語言學家洪堡特把語言看作“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現”,認為民族的語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語言,語文與文化不可分離🤦‍♂️。因此👦,義務教育語文教材要系統編排古詩詞和文言文🙏🏿,形成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序列🪶🫷🏻。一年級至三年級,誦讀淺易的古詩文,感受其音韻美和語言美,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四年級至六年級,誦讀古代經典詩文篇目,理解作品大意,體會其情感美和意境美🤚🏽;七年級至九年級,誦讀古代詩詞🚶🏻‍➡️,初步了解古詩詞格律,誦讀文質兼美的文言短文🤙🏼🖕🏻,積累語詞和語句,感悟其意境美和意蘊美,獲得審美體驗和人生啟迪。逐步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感受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培養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激發愛國主義感情。

  另外,語文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語文教材是時代文化精神的體現🫅🏼,教材內容必須與時俱進,選擇與時代節奏合拍的前沿知識,以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比如互聯網已融入我們的生活📤🕝,我們和世界的距離,是手指與鍵盤的距離,是眼睛與屏幕的距離🗾,是現實與想象的距離🪘。互聯網讓現實生活與虛擬世界無縫對接,要讓學生知道互聯網的過去⛹🏽𓀌、現在和未來。還有生物科學🤵🏽‍♀️、醫學科學、海洋科學以及航空航天技術、3D打印技術等,這些題材內容應及時編入語文教材🧑‍🦼,讓學生了解最前沿的科學動態。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具有開闊視野、開放心態和創新思維的現代人。

  基於此,義務教育語文教材在內容選擇上,要兼顧古典與現代,使民族性和時代性有機融合。關於文言文與現代文的比例🚆,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語文課程標準有涉及,1963年的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對文言文學習有說明📯,“文言文,要有計劃地講讀,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可占課文總數的40%以上,各年級依次增多”。2011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就我國目前義務教育語文教學現狀而言➿,古詩文占課文總數可依此比例:第一、二、三學段分別為20%、25%🏓、30%,第四學段三個學年分別為35%🎂、40%、50%🦸🏻‍♀️,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背誦古詩文總數不少於300篇(段)。當前義務教育語文教材若能按此比例編入古詩文👨🏿‍💼,形成系統的古詩文學習體系,則可基本保證學生的古詩文閱讀量,形成良好的語感,為進一步學習中華典籍打好基礎。此外👰🏼‍♂️,選文還應適當考慮中外比例,讓學生了解多元文化,培養具有世界眼光的人。

  文質兼美,有序推進

  選文是衡量教材質量的重要標尺。關於語文教材的選文⛏,20世紀上半期葉聖陶、朱自清等人就提出,語文教材選文要把好語言文字關和思想內容關👩🏼‍🎓。1963年的語文教學大綱明確規定,“課文必須是範文,要求文質兼美”。“文”和“質”的關系問題是人類思想史上最古老的話題之一💁🏻,在中國及世界思想文化史上皆具有崇高的地位。《論語·雍也》有言🙎🏽‍♂️🚶🏻:“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劉向《說苑·修文》又曰:“文質修者謂之君子。”可見一個人既要有內在品質又要有文化修養,方可成為君子。選文必須“文質兼美”,可知文章要達到語言文字🫃🏻✂️、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的和諧美🦻🏽,才可被選為課文🌓。兩者所議對象雖說有異👈🏽,但在意趣的闡釋上可謂異曲同工。

  “文”美 選文的語言要典雅、純正、規範🥖,文字要自然、樸實📇、優美,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尤其是現代文的語言👨🏻‍🦼,要符合現代漢語的規則。如朱自清的《春》,近百年來的中小學語文教材無一例外地選入這篇散文。究其原因,是因為《春》的文字雅正🫰🏼、溫潤,語言富有節奏感🤽🏽‍♀️,多種修辭手法的交替使用拓展了審美空間🔩,調動起學生的閱讀激情。“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小學課文對語言文字的要求則更高🔁👊🏼,小學生抄寫句子🦡、填寫句子🗿、仿寫句子都需要規範語言的引領。除了符合上述的語言文字要求外,還要符合兒童的身心發育特點,順應兒童的語言習慣◾️,以引發兒童的閱讀興趣。葉聖陶先生創作的兒歌《小小的船》,作品溢滿童心童趣,富有畫面感,引人遐想🩳。“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兒兩頭尖🪒。我在小小的船裏坐🧓🏻,只看見閃閃的星星藍藍的天♍️。”課文只有37個字👩‍🦯‍➡️,卻用了7個疊音字🧑‍🦳,語言活潑🙇🏻‍♂️、音韻和諧、節奏強烈🖍,可讀可唱,非常適合兒童閱讀。誠然👩🏿‍🚀,就“文”美而言,不同體裁的作品對語言風格要求不一👗👨🏽‍🎓,但無論選文歸屬何類體裁和風格,其語言文字和形式皆須具備:一是無標點🧭、語法、修辭、邏輯的錯誤;二是敘事明晰👨🏿、描寫真實👮‍♂️、抒情純摯🧟💇‍♂️、說理透徹;三是體裁樣式堪為典範,可作學生閱讀寫作之範本。

  “質”美 “學以致其道”,學語文也是在學做人的道理。因此,選文的“質”要健康向上,價值取向要正確,給學生以正能量🦙。優質選文通常具有廣博而深厚的人文內涵,蘊含作者的誌趣、情懷、責任👰🏿‍♂️、使命等😔。閱讀這些作品,如同與偉大的心靈對話,從中獲得審美教育、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對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選入初中各版本語文教材的《孟子·告子上》中的《魚我所欲也》,以“舍生取義”為題要👩‍🔬,闡釋人生的價值選擇🌼。“義”的價值關乎人的德行和操守🛗,涉及人格的形成和心靈境界的提升。“舍生取義”是“生”與“義”兩者不可得兼情形下的價值取舍,體現了孟子學說在價值選擇上的最高準則🅰️,這種價值取舍構成一種人生的信念🧘🏻,它使人在困厄中能堅定信念,在危難中始終能夠挺直脊梁🤶🏽。閱讀這樣的文章,能使學生的生命受到感化♧,真正起到教文育人的作用🙊。古今中外經典的童話故事、寓言故事🏋️‍♀️、成語故事、民間故事🦙、神話故事等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思想👇🏽,小故事大道理,非常適合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閱讀,可將這些故事系統編入教材🦹🏼,讓學生在閱讀優美的故事中獲得教益🎢。

  再有🧤,選文的“質”要反映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當前語文教材選文要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圍繞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這12個核心詞,選擇語言純粹🧜🏻‍♀️🧜🏼、形式優美、思想深邃、寓意深刻的文章,依照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和家國情懷三個層面系統編排,主題與體裁兼顧🙅。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分步學習,系統滲透🦻🏿🩼。比如,涉及“個人修養”,可按“誠實守信”“團結友善”“勤奮好學”“愛國愛家”“愛崗敬業”等單元編排👨‍👦。讓學生系統閱讀“文”美“質”優的選文,獲得心靈的滋養和情感的熏染,逐步培養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知行合一,重在實踐

  學習的目的在於運用🫃🏼。只有通過不斷地實踐,才能將所學的語言文字知識轉化為實踐的能力。葉聖陶先生曾說:“語言文字的學習,出發點在‘知’,而終極點在‘行’;到能夠‘行’的地步𓀊‼️,才算具有這種生活的能力。”學以致用是根本👮🏿‍♀️,因此語文教材要系統設計實踐活動課🧑‍🦽,形成聽說讀寫一體化的語文活動體系。

  語文學習活動化 語文能力必須在言語實踐中得到培養和提升,這是學習語文的不二法門。義務教育語文教材要設計豐富多樣的活動課🚎,各學段的活動課要形成序列🤜🏽。比如🫄🏿,一年級至三年級各冊可設計傳統節日活動課🤕,形成中秋節、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等節日活動序列,從背誦節日古詩詞,到探討節日的由來,再到介紹家鄉的過節習俗🛠,最後動手匯編傳統節日古詩詞𓀆🦶🏿,寫下活動的過程和體會💁🏻。這種活動方式既培養了學生的誦讀能力🤦🏻‍♀️,也提升了學生的口語能力,還訓練了學生的習作能力🥷🏽💮。同時,通過活動,讓學生了解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和家鄉習俗👫🫎,以培養熱愛祖國和熱愛家鄉的感情。活動中要將所學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實踐機會越多知識掌握得越紮實💠,邊學邊練🔖,才能真正提高語文能力。比如一年級至九年級,可設計專門的口語活動課。一年級至六年級的口語課與習作課相結合🧏🏻‍♂️,形成“聽故事——講故事——寫故事”的活動序列🎰🏎,使學生養成先說後寫的良好習慣,達至“言為心聲”“我手寫我心”之目的;七年級至九年級設計專門的口語課,先介紹精要的口語知識,再進行情景訓練,形成“知識傳遞——方法介紹——口語實訓”的活動序列,逐步培養學生的交流能力👨🏻‍🦼、演講能力和論辯能力🍅。

  課堂內外一體化 語文學習不應局限於課堂,要突破傳統語文課僅囿於課內學習的藩籬,為課內學習向課外學習打開窗戶,實現課堂內外一體化。學生不但要在課堂上學語文,更要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讓語文學習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這也是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最大不同。真正達到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互相銜接,語文課程與相鄰課程有機貫通🔑,語文學習與現實生活緊密相聯🤾🏽‍♂️。比如,教材可設計紀念革命英雄專題課,學生既可參觀革命歷史博物館、瞻仰烈士陵園、采訪革命英雄近親屬👨🏼‍🍼,也可觀看革命英雄題材影視片,還可到圖書館、網上搜集革命英雄事跡。主題活動也可講述革命英雄故事、朗誦革命詩歌🧑🏼‍🍼、演唱革命歌曲、編排革命題材情景劇等。活動結束後,寫下整個活動的過程、感受和體會,也可以整理收集到的資料♿,編寫革命英雄人物的小傳。形式多樣,不拘一格。語文生活化,生活語文化,這一理念應滲透在語文教材的每一個環節裏,以此引導語文教學活動。此外,隨著科技的進步、社會的發展,傳播信息的方式和獲取信息渠道的多樣化,語文課要給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活動空間🧑🏼‍🌾,更加開放的實驗條件,讓學生可讀、可寫、可交流👩🏻‍🦯,可調查、可考察、可訪問,養成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相結合的習慣🏖,充分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

  圖文並茂,意趣盎然

  插圖以其直觀、形象🥛、生動的表現手法,在語文教材中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插圖與書面語言有著同等的價值和功能,優秀的插圖可與文字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義務教育語文教材插圖要從兒童的視角,從封面到內頁的插圖要系統設計,形成體系。一年級至三年級插圖甚至可和文字各占一半🙇‍♂️,圖幅的大小,可占版面的1/2🤹‍♂️。一🍞、二年級盡可能采用蝴蝶頁👨🏿‍🍼,版式舒展💇,色彩明快,人物形象可用照片,也可用漫畫,畫面要充滿童趣;四年級至六年級插圖可占版面的1/4🧑‍🚀;七年級至九年級插圖可根據課文內容有選擇地配圖。每一幅插圖都有意味,畫中有景,景中傳情,情景交融,以營造輕松的學習情境👏🏽,提升閱讀情趣和審美空間🤷。

  插圖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插圖是課文內容的高度濃縮,是抽象意旨的形象再現🦸🏿‍♂️🥱。通過觀圖,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疏通文意,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創造力。古詩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可幫助學生領會詩意、體味感情、進入詩的意境。“詩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日意境。”小學各學段對古詩學習的要求不一,繪製插圖也應各有重點。小學低年級重在“物境”,應側重人物和景物的描寫,以幫助學生初步領會古詩的大意;中高年級重在傳遞古詩的“情境”,應側重人物心情和環境的描寫,以幫助學生初步感知古詩的情意🥈。不同古詩類型的插圖表現重心也應有差異,敘事古詩要註重“物境”和“情境”的交融;抒情古詩要重視“情境”和“意境”的營造😾🔪,以詩人為主體的場景,重點突出詩人的神情和氣質,幫助學生通過讀圖感知詩意。

  插圖可以調動閱讀興趣👨🏽。高質量的插圖可以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因此🧑🏽‍💻,插圖不僅要註重圖文契合,還要講究比例勻稱,色彩濃淡相宜;要符合歷史事實♑️,尊重各民族的文化習俗。一幅好的插圖就是一個生動的情節。比如豐子愷給魯迅小說《孔乙己》配的插圖,畫中的孔乙己👍🏿、掌櫃和四個孩子🌛,寥寥數筆💇🏿,卻個個傳神🤙🏼。孔乙己彎著腰🥅,左手張開,右手護著櫃臺上的茴香豆𓀀,四個孩子分兩側而立,其中一個孩子踮起腳跟趴在櫃臺前盯著茴香豆,掌櫃雙手交疊,坐在櫃臺裏,悠然地看著這一幕🐩,人物性格躍然紙上。此外,插圖風格可多元化⁉️,寫意畫、工筆畫🈯️,水彩畫、水粉畫🧑🏿‍🎨、油畫🧑🏼‍🦰,卡通畫👨🏼‍✈️、漫畫,照片等皆可,但無論采用哪一類,插圖在課文中要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以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

  以上五點,各成系統。只有每一個環節都成系統🧘🏼,義務教育語文教材體系才能形成,建立了語文教材體系,語文教學體系也就自然形成。這樣,教學內容的先後次序和反復交叉等問題也迎刃而解,每一學段學什麽、學多少,畢業生應達到的最低能力標準也清晰可見。葉聖陶先生提出的語文教材教學體系問題也就逐步得以解決🪪,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也就不言而喻了🤎🫸🏽。(作者單位🧁:北京師範大學)

  【專家觀點】

  葉聖陶 語文教材沒有組成體系

  目前有些同誌在爭論“文”與“道”的關系問題,我看這是鉆牛角尖,把力量還是用到實處🤵🏿。

  語文教材歷來編得不好🦑。不是吹毛求疵,也不是謙虛。有些同誌在考慮搞出一個體系🚖。我看要把練習搞成個體系,也就是把讀寫訓練搞成個體系,由易到難,知識的介紹總體和能力的訓練一環扣一環,過去我們的教材⏱,練習也不少,但沒有組成一個體系🤒。

  ……

  現在大家都說學生的語文程度不夠👨‍🚀,推究起來,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語文教學還沒有形成一個周密的體系😪,恐怕是多種原因之中相當重要的一個。不知道我說得對不對。語文課到底包含哪些具體的內容,要訓練學生的到底有哪些項目,這些項目的先後次序該怎麽樣👳🏻‍♂️、反復和交叉又該怎麽樣;學生每個學期必須達到什麽程度,畢業的時候必須掌握什麽樣的本領;諸如此類💃🏻👨🏻‍🔧,現在都還不明確🧑🏻‍🏭🥾,因而對教學的要求也不明確,任教的老師只能各自以意為之。如果大家認為我的看法大致不錯,現在小學語文教學研究會成立了,是否可以把我所說的作為研究的課題,在調查、研究🧑‍🏭、設計👩‍🦯‍➡️、試驗各方面花它兩三年的工夫,給小學語文教學初步建立起一個較為周密的體系來🚧。(葉聖陶系文學家🙆🏻、教育家;見鐘曉雨主編《問題與對策:中小學語文教育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呂叔湘 教材需要增加科學性

  教材的科學性問題。有的同誌認為過去和現在的教材都缺少科學性。什麽叫科學性呢?他提出一個標準,就是應該有一定的順序,要一步一步往下學♓️,中間不能斷,不能跳躍……對科學性我們可以作各種理解🦹🏽‍♂️,像上面說的那樣嚴格要求🚑,語文課很難辦到。這裏有一個根本的原因,就是語文課無論是知識或是能力都不是一條直線前進的,說得形象一點👅🕴,就是老在那裏循環著🤸🏼‍♂️,起初講得淺一點,也是怎麽讀呀,怎麽寫呀,字詞句有哪些必要的知識呀🧕;然後提高一步,還得循環一次🪕,再循環一次🐝,就是這樣螺旋式地上升的。(呂叔湘系語言學家、教育家🅾️;節選自《關於中學語文教學問題》中的《呂叔湘論語文教育》一文✅,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張誌公 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

  語文教學,包括編教材和教學生,都是一門藝術……無論說話、聽話、識字、讀書🛎、作文,能力怎樣一步一步提高,應該有一般的規律可循。摸清楚這些規律🐼,設計出訓練的途徑、步驟和方法🍉,就能大大減少教學上的盲目性🧖🏿‍♂️🏃‍➡️,減少浪費🔊,提高效率🫰🏻。這就是科學化🤾。(張誌公系語文教育家;見《中國語文》1978年第1期《語文教學需要大大提高效率》)

  張鴻苓 中小學課本缺乏統籌安排

  從課本中看🧧,小學、初中、高中三個階段沒有統籌安排,沒有明確的分工🏥,各年級教學沒有基本的確定的內容,教材可以隨意抽換……處處表現了教學的隨意性🍤,缺乏科學性👨🏻‍🦰。(張鴻苓系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原會長;見《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80年第6期 《關於語文教學體系的科學化問題》)(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

發布者: 陶桃  發布日期: 2015-10-15     返回
三牛娱乐研究中心
三牛娱乐专业提供:三牛娱乐三牛三牛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三牛娱乐欢迎您。 三牛娱乐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