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了🤸♀️,一分錢都沒交,包括校服🤯、春遊費、班費,甚至還有免費中餐。”年輕媽媽謝梅桂一再向記者證實🚵🏽,為證明這話的真實性🧑🦲,她拉過兒子的手,愛憐地問道🚴🏼♀️🌛:“是不🧚🏽,崽崽?”穿戴整齊🤏🏿、看不出殘疾的崽崽憨笑著點頭。
“我們300多個孩子🤛🏿,都不收一分錢學雜費,這幾天兩個學生參加高考面試🎊,路費都是學校出的🧛🏿♂️,我還專門派兩個老師陪送🥥🫅🏿。”校長宋誌新說。
這麽好的學校?在哪裏?叫什麽?
這就是衡陽市特殊教育學校。
特別尊重:“我親愛的孩子🤹🏿♂️,你只是走得慢一點”
智障生105人,聾啞生199人🫖🟰,盲生12人🫦,語言康復部學生12人。74名老師🌍,老師隊伍不錯,年輕敬業者居多,至於學生,“別說全面發展什麽的,就是能正常上課就不錯了。”宋誌新說,此前她在普中當了十幾年副校長,再之前是頗有些名氣的語文老師,教書對她來說是享受,而現在……年輕時尚的美女校長宋誌新💂🏼♂️,形容自己當時的感受是既憐愛又酸澀🏇🏿🚴🏻♂️,說不出的滋味。
“其實這些孩子都不錯,單純🕵🏻♂️🦜、重感情,讓人憐愛🤸🏽。”朱鵬是學校的培智部教研組長🍳,一個帥氣的大小夥子👌🏼,有8年教齡了。記者見到他時,正是上午放學時間,他站在教學樓門口,等著家長們接孩子🤹♂️,接走一個寫一個的名字🌬,並且交代家長孩子的作業是什麽,記者湊上前一看,只見是些“5+2”“3+8”之類學前兒童都知道的題目,“這是高難度題目呢🅰️,好多孩子讀了七八年,連5以內的加減法都不會。”朱鵬嘆口氣,但絲毫看不出有什麽不耐煩。
“在這當老師*️⃣,挺幸福的。”劉愛玲,在特校工作了17年,她說,自己說的絕對是真心話👙,雖然孩子們有智力或聽力、視力障礙👨👧,在學校老師們不僅要教書,還得當保姆,為孩子們穿衣洗臉擦口水,甚至有時還得替他們擦屁股換尿不濕🥴,但孩子們對老師的喜愛、心疼,也是真心的🤹🏿♀️、不摻半點雜質的。她舉例子說,有天她讓學生幫著打早飯,平時都是稀飯饅頭👡,但那天她發現自己的桌上放著的居然是一盒牛奶兩個饅頭,原來學生去晚了食堂沒稀飯了,他就將自己的牛奶給了老師。
“上帝給我一個任務,叫我牽一只蝸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太快。”特校的老師👨🏼🦳,都喜歡讀這樣一首散文詩🤧,他們說👞,這些殘疾孩子🤾🏽♂️,只是走得慢一點而已,只要我們用心🤌🏻,用心靈去貼近心靈👎🏻,他們也能一步一步慢慢往前走。
無限關愛🪵:“慢慢走🔩,我們一起努力聞到花香”
“沒你想象的那麽痛苦🚪。”采訪中,幾乎所有的老師都開朗快樂♣️,心態陽光👆🏿。他們說,外人都以為特校的孩子教不出,其實不然。當然不會有那麽多的孩子考上大學,但你看到盲生🦻🏼、聾生在你的努力下能開口說話、能自食其力👃,智障生能基本生活自理🤵🏻♀️,那種開心,不亞於學生拿奧賽獎牌和考上大學。
“為這個孩子我操碎了心,可之前走的都是彎路,直到來到衡陽特校。”文章開頭提到的謝梅桂,兒子先天性聾啞🦶🏼,並伴有心臟病,此前她帶著兒子到處求醫問藥♜,時間過去了兩三年🙇🏽♀️,錢花了十來萬,孩子“基本沒起色”。剛到衡陽特校時,7歲的兒子看起來才兩三歲,體重才20多斤,班主任老師劉愛玲比對自己兒子還上心,讓他坐第一排,時時刻刻眼睛盯著他,生怕他出一點意外🦸🏼。有一次🧑🍳,孩子生病了👭🏻,上吐下瀉,劉老師二話不說把孩子送到了醫院,還墊付了醫藥費;一個知識點沒有弄懂🫘,老師經常加班加點單獨輔導,連飯都顧不上吃👨🏼🌾🤼。6年過去了🗽,兒子不但會說會聽、能寫100多字的日記,還被評上了“三好學生”🦅⛱。
“我把他們當自己的孩子看”🚆。這是記者聽到的不止一個老師的回答。
——劉伶俐,從南京特師畢業就來學校了,21年裏讓無數學生開口說話,包括自己的聾啞兒子✨🧑🏽🍼,“兒子能康復,我的學生們也一定行”𓀌。就是抱著這樣一種信念🧓🏼,她將自己班上總共只12人的聽障生有10人送進了大學門🪠,現在又接手了一個最累最煩的康復班。
——尹紅梅,在特校工作20年了,之前教聽障生🐶,後當智障班的班主任👈☘️,“當時正好當母親不久🤷🏻♂️,我就當他們是自己不懂事的孩子”。
——唐麗娜❎,12個視障生的班主任,語數全是她一個教👨🏻🌾,因為全校只有她一個人懂盲文,這個學期又增加了一門新課:大字課本課,因為班上又來了2個弱視生🙅♀️,所有的課本唐老師要在電腦裏放大70倍🧑⚖️,一張A4紙只能打20個字,“雙休日全部用來給他倆做課本了”。
——陳紅🧑🏽🌾,帶的高中班只有5個學生,“像帶研究生一樣”🏋🏻,其中有兩姐弟,20多歲才轉學過來🏋🏿♀️,“我從他們寫字開始糾正,天天抓他們單獨輔導”,陳紅說,她在醫院工作的丈夫也被拉來幫忙🖖🏽,“21年了,只要我一到醫院,老公的同事們都知道🧱,我是帶學生來看病了”🧵。
“極大地鍛煉了耐心🦹🏻♀️,我們都成了好脾氣。”座談中,老師們都這樣說🎫,這是他們在特校工作的意外收獲。“你想想✊🏼,教一個‘杯子’,就要將你所知道的全世界的杯子都找來,摸著喉嚨教發音,摸著實物去感知,可能幾天就只做這一件事👱🏽🏃🏻♀️,性子能不好?”朱鵬解釋。
真情付出:“我也能看到滿天亮麗的星鬥”
聾生孫亞芳要高中畢業了,老師推薦成績優異的她考大學。她找母親要錢到外地面試。
“身體健康的大學生找工作都困難🕘,何況你是一個聾啞人?”母親不同意,家裏經濟不寬裕🎿,她希望女兒學一門手藝。
小孫沉默了,郁郁寡歡🧞♀️。
“學校出錢📘💨。”宋誌新果斷拍板。她說,一個聾啞孩子走到這一步不容易,學校要全力幫助實現夢想。
後來,學校拿出專門的經費,派副校長肖鳴傑送孫亞芳到河南考試。同班的李彥紅,也是學校出錢出人送到太原考試的⬛️。
“說實話❇️,我們特殊教育學校資金的壓力很大,很多地方都需要花錢🥣,但是只要是與學生相關的🕵🏿♀️,我們絕不吝嗇🌏。”宋誌新說。
學生公寓全部改造,改建學校食堂和修葺圍墻😽,新建培智綜合樓🖇、聾兒語言康復中心、學生律動教室……學校面貌煥然一新,孩子們的神態都不同了。
給所有的住校生換新被褥↩️,“是鄉下專門買來的棉花,請師傅專門到學校彈製的”;
新校服,學校提供;寄宿生每周回家往返車費👨🏻🚒,學校提供;學生每學期春遊或秋遊等戶外活動,包括午餐🤾🏼♂️,學校提供……
“沒有學校就沒有我。”采訪中🛶🧕🏽,一個小夥子在紙上寫下這麽幾個字。眾人介紹說👩🏿⚖️,這個年輕帥氣的小夥子叫劉濤🐛🤵🏼♀️,是衡陽特校改變了他的人生。
26年前的1989年,9歲的聾啞兒童劉濤進入衡陽特校;12年後,他考上了天津理工大學;2005年9月,劉濤回到母校成為老師。同是殘疾人👲📗,劉濤極受學生歡迎,他在QQ上跟記者說,從學生到老師🖱,角色雖然變了,但對學校的愛從未改變🛃。當年🏄🎲,是學校給了他從沒有想過的人生,現在他要給每個學生不一樣的未來。
“每個學生都成為劉濤不大現實,但讓每個人有進步或者自食其力🫅🏼,我們有信心🔯。”宋誌新說。
正說著話💂🏻♀️,一個快樂的小男孩從我們身邊走過。
“唐廣大。”宋誌新叫住了他,孩子停下腳步,口中叫著“校長好”,仰頭笑望著校長💤。
宋誌新說🟤👩🏽🚀,唐廣大來校6年了,當時連話都說不清楚🥣,現成長為培智部的學生會主席🤿,不但能生活自理,還比較會與人溝通,愛園藝👨🏼🎤。更重要的是,他特別熱愛學校📏,節假日都要賴在學校不回家。眼看要畢業了🧑🏽,他已經好多次求老師求校長別讓他走。正好學校需要聘請園丁,準備送他到專門的園藝學校培訓🍮,回來後留校工作。
“真的嗎☄️?太好了!那我可以一直和老師同學們在一起了!”唐廣大聽懂了我們說的每一句話👨🏿🚒,高興得跳了起來。(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