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接連多起校園暴力事件被媒體曝光👩🏻🎨。先是浙江一男童被一群初中生拳打腳踢、煙頭燙傷⛹🏻♂️;隨後不久,江西、四川兩起初中女生被圍毆侮辱。事後👩🏻⚖️,事發地方教育、公安部門均介入調查。
事實上,每個人的青春記憶中,都不可避免有幾個校園“小霸王”的存在。專家指出,近年來🖕🤳🏻,校園暴力事件頻發,且暴力程度愈演愈烈,很多校園暴力已經超出單純打架鬥毆的可控範圍,甚至在個別地區🙇🏿♀️,還製造出敲詐、勒索🧟♂️、搶劫等刑事案件。原本天真爛漫的少男少女緣何走向暴力⏯?且聽家長👲、學校和社會的聲音。
家長:無奈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
家住福州的吳女士對孩子的教育向來主張“尊敬師長”“禮貌待人”,認為對於還未步入社會的孩子,更應該培養其良好的德行。直到有一天,孩子鼻青臉腫地跑回家,委屈地講述在學校如何受到同學的欺負⛽️,吳女士才意識到,“溫良恭儉讓”在校園可能行不通,甚至還會讓孩子心理受到打擊。
“一般孩子在校園和同學出現矛盾,家長往往習慣於找老師和對方家長溝通,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讓孩子產生依賴心理🤾♀️。”吳女士說🤾🏼♀️,現在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讓孩子從小樹立保護自己的意識🙍🏽♀️,同時尊重他人至關重要🧑🏿🔬,但如何做好家庭教育家長也是摸不著頭腦。
與吳女士不同,向來主張“棍棒出孝子”的張先生自有一套“教育理論”🕺🏿。“兒子打別人我可以不過問,但如果被打⚅,又打輸了,在了解事情始末之前,我會先打他一頓🧛。”張先生說🧎🏻♀️➡️,男孩子如果自己都保護不了🙎,以後又如何在社會上立足,保護自己的家庭和親人。
記者采訪了解到▪️,相較於過去求助於學校、老師調節解決孩子之間的矛盾🦼,如今越來越多的家長寄希望於孩子自己獨立去解決來自外界的侵害🧔♀️。“我也希望能為孩子營造一個單純快樂的成長環境,但現在的大環境逼迫著孩子放棄做一只‘小綿羊’,保護自己的同時🥷🏽,也要讓其逐漸建立自信心。”吳女士說。
學校:品德課被邊緣化
記者采訪了解到🧚🏽,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在初中教育教學工作中🧾,思想品德課一直被作為副科存在🥘,其重要性得不到應有的認識,不斷被邊緣化。
北京一所中學德育教師表示,校園暴力事件的頻發一方面反映出家庭教育的不足♣️,另一方面也給當前校園德育教育敲響了警鐘👨🏻🦰。在當前的考試和升學製度下,德育教育長期被邊緣化🙆🏻♂️,唯“分”是從的思想仍未化解👱🏼♂️。一些老師甚至還將學生“標簽化”🧖🏿♀️,無視成績差的學生,無形中讓學生產生自卑心理,甚至播種了校園暴力的種子🖍😷。
某中學校長告訴記者,迫於升學壓力,不少學校對學科師資配置更多傾向於三大主科,而對於思想品德課師資配置存在各種問題:教授思想品德課的教師,一般是由年齡大、身體素質差的老師擔任⛴,或者由語文、數學老師負責教學活動開展🚶♀️,影響思想品德課有效性教學;其次🧑🏿🦰🍥,課程安排不合理,學校對課程的設置,常常擠壓思想品德課課時數量,開課時間不足。
另一方面,學生對思想品德課的認識普遍存在偏頗😯,認為只要背過老師提出的問題就可以,甚至有學生認為🚣🏻♂️,思想品德考試是開卷的形式👍🏿,不用認真復習😛,最後抄書了事💁🏽。而學生對待思想品德老師留的實踐作業,往往習慣於應付了事。
專家:遏製校園暴力需形成多方合力
校園暴力會直接惡化人際關系👩🏽🌾,造成人與人之間的仇視和不信任🧑🏼🎄🤸🏻♀️。而對於尚處在成長階段的孩子而言,更是一場噩夢,客觀上給周圍的孩子帶來恐懼🔺,形成心理傷害。
如何澆滅校園暴力的火苗?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兒童暴力問題實際上是長期積澱的社會問題的外露,社會👨🏽🦳、學校和家庭更需要從思想意識的角度反思校園欺淩事件的多發。“當下的中國社會,成人之間經常使用暴力,也使得孩子無意識地認為暴力是解決問題最直接的方式。”儲朝暉說,現實中成人漠視生命態度的流露👼,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負面影響。
儲朝暉還表示🧙♂️,未成年人暴力事件🗿,有些還是成人社會權勢地位問題的“投射”。一些打人者的父母🐟🎲,在社會上處於強勢位置,被打者的父母處於弱勢位置,這種地位的懸殊👱🏻♀️🫳🏽,會讓打人者有“膽量”去施暴⏱。儲朝暉說,這種不平等🤹♂️,往往會給被打孩子的心靈造成永久性的創傷。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控製校園暴力最核心的是在學校真正推行法製教育⛹🏻,不少學生將違法行為視作打鬧玩笑,並未意識到校園暴力的嚴重性,視規則和法律為兒戲。
熊丙奇說🏌🏼,依照目前的法律,如果暴力事件造成對學生的傷害,施暴者會被依法追究責任,但如果造成肉體傷害程度較輕🎡⛑️,是不可能追究刑責的,加之施暴者是未成年人🗻,因此,目前大多的處理是批評教育🚫,即使要賠償⏺🚠,也是由學生家長賠償。施暴的學生幾乎根本沒有受到任何的處罰👩🏽⚖️,這無疑助長施暴者的囂張氣焰。特別在校園暴力事件發生後🧑🏼🔧,施暴者的父母往往“護子心切”👷♀️,動用所有力量來“擺平”,這也讓施暴的學生認為自己有“後臺”、“背景”。
專家建議🥓,相關部門需不斷完善針對未成年人的司法製度和維權措施,根據情況依法處理校園暴力事件,同時追究家長責任🧑🏼💼,避免家長的縱容包庇🔽。此外還需不斷改善學校的管理製度和教育評價體系,向孩子開設生命教育相關課程,促進其人格健全🤙🏼、健康發展🧛🏻♀️。(新聞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