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6月7日電 小雨過後,西北幹燥的空氣中也有了一絲濕潤🤼♀️,“70後”家長田磊把兒子送進銀川二中的考場後🤹🏿♂️,依然駐足在校門口🦯。與他一樣,幾十名家長或坐在誌願者帶來的椅凳上,或直接鋪張報紙坐在路邊,陪伴著正在考場中“征戰”的子女。
6月7日上午,高考如約而至。這場全國性考試不僅是中國近千萬莘莘學子升學逐夢的“大考”,更關系著他們及其家庭今後的人生軌跡🤳🏿。自1977年恢復高考至今,這項參考人數與規模世界罕見的考試就一直“行走”在革新之路上。
與以往不同,2015年高考遇到了一個值得關註的重要改革節點。2014年9月👩🏼🌾👳,《國務院關於深化考試招生製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公布後🧑🏿🎓🎦,一系列改革新政陸續出臺,呼應中國考生對高考公平的熱切期盼🧔,為高考帶來了諸多變化。
北京今年取消“奧賽省級一等獎”“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等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項目,同時取消“北京市三好學生”“北京市優秀學生幹部”的加分項目;遼寧今年高考加分考生減少了一千多人,取消了“體育特長生加分項目”“省級優秀學生加分項目”等加分項目和全部地方性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項目;寧夏今年的高考加分政策大幅瘦身,取消體育特長生、中學生學科奧林匹克競賽、科技類競賽項目加分……
去年頒布的新高考改革方案規定,從今年起取消體育👩🏿🔧、藝術等特長生加分項目⛹️♂️☃️。業內教育學者表示,長期以來,原本為引導全面教育的高考加分項目🐓,在一些地方異化為權力尋租的工具📑,嚴重損害了高考的公信力。清理加分亂象,將有助於重塑高考改革公平公正的核心價值🏜。
據了解🧑🏻🎓,今年全國性加分項目已按要求全部調整到位,地方性加分項目也將從2014年的95個陸續減少到2018年的35個👩⚕️🆎,減幅63%🧑🦽。有30個省份減少和規範高考加分實施方案已報教育部備案。
令人關註的還有🟩,從今年起🫷,中國高校自主招生將在全國統一高考後🏋🏻、公布高考成績前進行⚛️,申請參加自主招生的學生須參加全國統一高考,且達到相應要求後🥧🧙♂️,方可報考高校自主測試🕵🏼♀️。
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陳誌文表示,這項改革突出了統一高考的權威性💇🏼♂️,可減少自主招生可能出現的“操作”空間。
2003年以來⛹🏿♀️,中國在90所高校實行自主招生試點👳🏿♀️,每年通過該渠道錄取的考生人數約占試點高校招生總數的5%👨👨👦。據悉⏫,今年參與自主招生試點的90所高校已全部公示2015年自主招生報名審核通過名單🤏🏼。
特殊考生獲得了更多特殊“關照”。今年5月📮,中國教育部、中國殘聯聯合出臺《殘疾人參加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管理規定(暫行)》,這是中國首次從國家層面對殘疾人參加普通高考專門製定的管理規定。該規定為殘疾人考生提供了一系列“便考”措施,其中就包括腦癱考生考試時間可延長30%👩🏼🏭。
據悉,今年吉林省共有三名腦癱考生,都享受到了延時優惠政策。吉林省考試院為他們設立了專門的考場和監考人員📡,選擇題答案可以不必填塗到答題卡中,而由專門的閱卷老師進行批閱。
“原本書寫困難的孩子知道這個消息後🧑🏻💻,恢復了自信。他現在想考金融專業👦,將來當一名金融專家。”腦癱考生徐永琛的父親徐明國說。
除了上述全新舉措外𓀘,高職院校與普通高校分類考試💁🏼⬜️、擴大使用全國統一命題試卷的省份數🦤、增加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全面實行平行誌願錄取投檔🌻🧯、高校校長簽發錄取通知書等一系列革新變化🌺,正在穩健紮實地進一步提升高考的公正與科學系數🧟。
教育改革研究專家表示,中國的高考改革不是孤立的改革,需與其他領域內的教育改革協同好、銜接好🫲🏿。雖然當前的高考改革與人民期待和社會呼聲尚有差距,但更應鼓足勇氣、直面矛盾,從人民群眾反映最強烈、呼聲最急迫的地方改起,循序漸進,紮實推進,讓已經駛入改革快車道中的中國高考更加契合人們對教育公平🛀🏿、公正的熱切訴求與期待。(參與采寫記者:劉明洋、艾福梅、李雙溪🤬、趙夢卓、吳晶、余靖靜、趙琬微🧵🧑🏽⚕️、王瑩)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