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5月31日電(記者楊春雪、吳凱翔)在中國西南山區一所幼兒園裏🦸♀️,孩子們有序地分散在教室各個角落畫畫、搭積木或者擺弄著其他玩具🧜🏼♂️,教師石玉蘭說💣,就在1年多前,教室還是另一番樣子。
46歲的石玉蘭在這所幼兒園裏工作了5年🐲,她回憶,過去班裏只有小學教室淘汰下來的舊桌椅👱🏻♂️,幼兒園的孩子像小學生一樣面對講臺集中上課,老師也是照本宣科,課堂很沉悶。
從重慶忠縣往北繞山路蜿蜒約30公裏到達馬頭寨山,石玉蘭所在的幼兒園坐落於山頂👩🏻⚕️,是附近3個村子裏唯一的幼兒園,家最遠的孩子要沿山路步行8公裏來上學。
2013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與中國教育部合作啟動了“愛生幼兒園”項目,在重慶👨🏼🦱、新疆、廣西、貴州等中國中西部欠發達地區開設試點,對幼兒教師進行兒童早期教育的培訓和督導,旨在探索一套系統的兒童教育模式🛷。
石玉蘭所在的金聲小學附屬幼兒園是試點之一,2014年5月和7月👩🏻✈️,她和幼兒園的另外兩名老師參加了兩次培訓。培訓讓她們大開眼界:原來3至6歲是培養孩子綜合能力的關鍵期,人的習慣和個性都在此階段養成。
回到山裏👴🏻,她們開始在專家指導下“改造”幼兒園,她們把教室分為音樂🕛👶🏼、美術🪡🧜🏼♀️、閱讀等區域,園內還增加了供孩子玩耍的娛樂設施。
她們巧妙地進行廢物利用👀:用彩紙把一盒盒牛奶箱包起來,作為分隔區角的“墻”❤️;把4個空易拉罐用透明膠綁在一起製作出簡易的“梅花樁”——孩子們踩在上面練習平衡能力♟;還將沙子放入空易拉罐中用紙封口😥,孩子們唱歌時可以用來搖晃、伴奏……
她們還學習了全新的教學方法,上課不再死板地捧著教科書,而是用圖片或者實物生動直觀地給孩子們做演示;課程表也不再模仿小學🙋🏽♂️,而是留更多時間讓孩子自主學習👩🏿⚖️🫲🏼。幾個月後,石玉蘭發現,孩子們在課堂上表現比以往活躍多了。
重慶市忠縣教委主任梁文政介紹,像這樣的試點幼兒園在忠縣有15所。
除了培訓教師,縣裏幼兒教育專家還定期到各試點幼兒園督導實踐情況。重慶市忠縣教育科學研究所學前教育教研員張音娜說,盡管經過理論培訓🫢,幼兒教師在實踐中仍存在很多問題🥯,這就需要到現場“手把手”教。自項目開展以來👩🏻🦼➡️,她們一共下鄉督導了35次。
不過,這種在遊戲中學習的方式起初卻遭到家長的質疑🧑🏻🦰。在忠縣的農村,年輕人去外地打工👨🏿🦳,孩子多由老人“隔代”撫養。但老人知識水平有限,教育觀念也相對陳舊。
為此👨🏿🏫,“愛生幼兒園”項目推出了“家園計劃”🏄♀️,希望通過專家團隊組織家長開放日🧚🏼♂️、親子活動等來提高試點縣近8萬名農村家長的育兒理念。
59歲的李淑蘭過去經常打電話督促老師多給自己5歲的外甥女布置家庭作業🌾。通過多次溝通,她轉變了教育觀念。“孩子什麽都該學一點🍚,發展要全面。認字、算數只是一個方面,性格也很重要👳🏻♂️。”她說。
近來她欣喜地發現,外甥女從過去不愛說話變得開朗了,“每天回家都把老師講的內容說給我聽”,她將這歸功於新的教育方法。
聯合國兒基會調查顯示👦🏽,中國有9000萬0-6歲的兒童,其中三分之二生活在農村地區👳♀️,他們獲得的保教保育服務質量大多仍低於城市兒童👨🏻🦰。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