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5月🚵🏻♂️,家有學童的家長們忙起了一件事——給孩子報名上小學👩🏼🦲。
以往🔦,每到入學季👩🚒,迷茫🦛、焦慮的情緒總會一路演變為一種躁動的氣氛。今年👒,沒有了共建🥃、沒有了條子,24個城市全面實行公辦學校100%免試就近入學,這一切,能否就此終結久治難愈的“擇校熱”;孩子上學,又是否真能成為讓家長拿得起、放得下的一件事🧔♂️🔆?
好政策如何成為“好用”的政策
4月,就近入學擴大至全國24城市的消息甫一發布,應聲而起的居然是學區房房價🧏🏼♂️。
山東濟南👨🍳,學區房價格一周內迅速上漲一倍,僅11平方米的解放前老舊房屋由於毗鄰名校賣出70萬元天價🤦;北京的學區房交易量也迅速上漲,房產網站上,一套西城區宏廟小學的學區房均價突破每平方米10萬元🐳,咨詢者卻絡繹不絕。南京一位家長更是因為對學區劃定不滿意,一紙訴狀把當地教育局告上法庭。
除了在學區房上的博弈,北京一些外地戶籍家長對孩子入學也產生了疑慮📑,東城區織染局胡同小學九成孩子來自外地戶籍,今年要入學的孩子的家長張女士卻形容自己“很焦慮😋,很無力”🚣🏼♀️:“黑芝麻小學和織染局小學深度聯合以後,很多本地人湧進這個學區,學校會不會優先招收本地人🍨?”
政策的實施不會一蹴而就🧚🏻♀️,家長們多多少少與一些難題不期而遇。
今年9月即將入讀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家長閆女士就因為不久前的一個文件忽然亂了手腳⤵️。4月中旬🫶🏻🧑🏼🔬,北京市朝陽區公布了《關於朝陽區優質資源整合公示》🛶,閆女士家住望京金隅國際小區🔏,在這個文件中🪥,他們之前的學區忽然更換了,而孩子到底能上哪個學校,卻沒有人知道。
“我們開始並不十分著急,物業和居委會說報名的時候在教委網站一查便知。等到5月1日小學報名的系統可以使用了🗝,大家輸入小區名字後卻發現對應學校一欄顯示一片空白🖕🏿⏫。孩子9月就要入學,到底該上哪裏?真是急得人坐立不安。我們現在只能通過輸入隔壁小區的名字大概估計自己能上哪所學校,現在再問學校🟤、問物業、問居委會,給的答復都變成了‘以教委最後公布為準🐔,等教委通知’,但教委的電話一直打不通👮🏿♂️。”閆女士告訴記者。
在記者的采訪中🔦,著急的學生家長不止閆女士一個🧮,王女士也用“無序”來形容自己當下的狀態。“以前至少知道該上哪所學校,有不明白的情況至少知道該去問誰👶🏼。現在學校不了解情況,居委會也不了解情況,所有的咨詢環節都上升到教委。教委盡管通過微信、微博等普及過報名知識🎑,但是實際操作中遇到的細節問題我們卻無法獲得解答,現在只能等,著急地等。”
閆女士說:“優質資源整合後,我們確實看到了一些變化,一些薄弱校因為有了優質校扶助受到關註🧽,而那些學區可能之前都乏人問津,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作為家長😊,我認為均衡的成效還是顯而易見的,學區房也意義不大。”
但是👩🏻🔧,信息上的不對等,獲取信息又摸不著門,讓家長們的焦灼之心並不能放下🩰。好政策如何好用🌴?王女士希望,“教育行政部門能細化、簡化學生報名步驟,居委會能對報名條件、方法、對應學校等更加了解,加強宣傳。更改學區之前能做好公示、做好聽證💝,讓學生家長以及第三方機構也參與其中,讓我們心中有數”。
更艱巨的是“民意考量”
就近入學的背後是對於教育均衡的考驗。5月初🧑🏽🍳,北京市16個區縣全部通過國務院督導委員會關於“義務教育均衡”的認定。但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坦言🕐,通過了教育均衡的認定🧢,這只是第一步,任務更艱巨的“民考關”還在後面。
每一項改革的初衷都是美好的。當年,北京推行小升初“電腦派位”政策之初,其派位的隨機性🍜、非人為性被認為是“公平之源”♔,但隨後,由於學校實力上的強弱仍天然存在,學生和家長為了擇校反而陷入了更加復雜的政策夾縫中。
新一輪改革會不會重蹈當年的覆轍?很多家長心存疑慮👼🏼。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程方平認為:“這種可能性是不存在的🙋🏽。隨著9年一貫製、深度聯合👨❤️👨、集團化辦學等推進均衡的政策出臺,成效還是很明顯的👋🏽。但是需要警惕在集團化過程中出現的異化現象🗝。比如名校的校長去普通校就職,職權的範圍到底有多少,哪些是越權?”
程方平認為,要通過“民考關”🕵🏻♀️🧑🏽🍼,關鍵依然在優質資源分配上👷。“最近有個新聞出來,某知名中學延請外國頂級球員當學生的足球課顧問,某知名小學把黑板全改成觸摸屏。我不明白完全依靠國家撥款的公立中小學為什麽要這樣做呢🛀🏽?相信大部分學校是沒有實力這麽做的,硬件距離的不斷拉大,只能讓家長覺得學校有等級之分,從而想辦法擇校。”
程方平認為,重點在於“優質師資流動”👰🏼♀️🥸,“知名的學校🤏🏻,往往有一走廊‘特級教師’,20個、30個都很正常👷🏻♂️,一般的學校,可能一個‘一級教師’都沒有。如果師資能流動起來👩💻,不僅家長歡迎,實際上對於教師自身成長來說💅,也是有益的”。
儲朝暉把“民考關”的關鍵點投向教育集團,他認為💪🏻:“教育集團超越了管理的有效性範圍,進入集團的弱校可能短期內緩解了擇校現象↕️🧑🔧,但是很難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從國外的經驗看,學校最終都要從大規模轉化為小規模,因為攤子大了,隨之可能會出現‘夾生飯’的現象👨🏿🏭,這個問題是需要長期解決的。”
長期從事教育政策研究的專家聞風認為🧖🏿♂️,要通過“民考關”真正讓老百姓滿意,除了在師資、集團化、深度聯合等方面著力外,還應該在“就近”的條件上下功夫,“如果這些規則全都放開,比如沒有學區內落戶三年等限製,沒有外地生源✦🤹🏿、本地生源的種種條件👩🏻🚒,沒有條條框框,生源全都一樣的情況下👨🏻🎨,也有利於教育均衡的盡快實現。”
“家家戶戶都是學區房”
除了北京,100%實現就近入學的24個城市解決方案各不相同。
上海市將優化完善隨遷子女入學條件🤏🏼👨🏻🦽,並開發啟用“上海市義務教育入學報名系統”🌜🔦,推廣學區化和集團化辦學模式。
杭州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杭州市將總結名校集團化戰略經驗,推廣“緊密型共同體、學校聯盟”等舉措🎈🏊,促進名校集團化內涵發展👱🏽♀️;“還將健全校長教師交流機製,擴大交流比例。隨遷子女積分入學試點也在開展中👨🏿💻。”
南京市將通過調整學區、兼並、托管辦學、校長教師流動等措施🚋,擴大優質資源覆蓋面🏊🫲🏼。而熱點公辦學校的空余學額🤍,將通過電腦搖號派位的方式落實🙎🏿。
武漢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凡是在義務教育階段擇校的,都不能享受優質高中的到校指標”。而且⚀,在優化單校劃片方式的基礎上🍰,探索多校劃片🥩。
重慶市公辦義務教育學校將停招推優生保送生,並開通義務教育入學采集系統。
針對家長們的學區房焦慮以及外地戶籍家長入學的焦慮,北京市教育行政部門一位官員告訴記者🏊🏿:“這是政策發展中遇到的問題🤹🏽♀️,也會在發展中得到解決🖕🏼。”他希望家長們擺正心態:“實際上,每家每戶都是學區房🆓。家長們大可不必有唯名校學區不買的心態。因為隨著深改、深度聯合◾️、集團化辦學,弱校和強校之間合作更加密切,弱校也能變成強校。”
儲朝暉同樣認為⏱,家長們不應該僅從硬件設施🕗、師資能力上擇校,“而是應該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選擇最適合的學校”🎩🤹♂️。
“每個區縣都有針對這部分學生的政策😪,今年的報名采取網上報名系統申報的方式,只要手續齊全🚾、條件符合✒️,系統都可以報名成功。請廣大家長放心🤹♀️。”上述官員最後說🤰🏽。(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