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提升教育質量,師資問題是重中之重。想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摸清家底。作為中國教育的最短板,農村教育的師資到底是怎樣的🦶🏻?東北師範大學農村教育研究所所長鄔誌輝帶領團隊,對全國9個省19個區縣的174所學校共7482名教師進行了調查,從結構、父輩和教育特征三個角度描繪了一幅當今農村教師群體的全景圖🦔。我們特地約請鄔誌輝教授寫了一組文章,希望通過對這個群體的特征分析,對改進師範院校的招生🥮🚕、培養與就業製度有一定的政策啟示🧎♂️,同時🦵🏽,也給政府如何破解城鄉教師配置的二元化困局提供一些借鑒。
三個維度描繪中國鄉村教師全景圖之一
今天,誰還在農村當孩子王
□年輕教師“女性化”與老齡教師“男性化”並存,村屯教師“男性統治”特征明顯
□隨著城鄉限製流動的解禁和教師工資待遇的低下⛑,年輕男性“知識人”寧可進城打工也不願意當教師了
□所謂的教師流動基本都是在縣鎮以上學校內部進行的7️⃣,村屯學校再一次被拋棄
“家有三鬥糧🌂,不當孩子王”的古諺傳承至今,說明了教師社會地位的尷尬處境。然而,教師的職業也是有分層的,“城裏的教師”和“鄉下的教師”常常在工資待遇、進修機會、工作環境等方面存在著差距。“即使當教師也不去農村當教師”成了有選擇能力畢業生的共識,農村教師是能人不願做、庸人又做不來的職業🥏。近年來許多研究結果表明🤶🏿,城鄉教師資源配置的結構性矛盾和二元化特征依然明顯。
但是🐤,現實中畢竟有人在農村當老師。2011年全國有義務教育階段專任教師868.84萬人,其中74.57%分布在鎮區和鄉村🙋♂️,近四分之一工作在艱苦地區。在城鄉教育結構二元化的背景下,今天,是什麽人還在農村學校堅守𓀆?
中部小學出現“男性教師凹陷”現象
有研究發現,中小學教師的性別比例失衡🏊🏿♂️,“陰盛陽衰”現象越來越嚴重。但是🕵🏻♂️,我們的調查發現🍼,城鎮化水平越高的地區,教師職業對男性教師的吸引力越弱。在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只有三成是男性教師;在縣城,男性教師數量要比城市學校多10.1個百分點;在農村,男性教師數量又比縣城學校多出11.06個百分點,占據半壁以上江山,超出女性教師3.52個百分點。
但是我們卻發現,隨著教師層級的提高🏮,教師職業對男性的吸引力顯著地增強了。從總體上看,初中男性教師占一半以上📭,而小學男性教師只占31.52%🆕。在小學階段🧑🏼💼,城市學校八成以上都是女教師🚶🏻♀️➡️,但在初中階段,女教師只占到四成👩🏽🦳;即使在縣城學校👩🦼,小學女性教師也占到了75.69%,而初中則比小學少了近30個百分點。
在城市學校👨🏽🦱,盡管初中要比小學對男性更有吸引力👰🏽♂️,但是在初中層級內部🤾🏼,從東部🎈、中部到西部,教師職業對男性的吸引力逐漸增強🏋🏻♀️,而在小學層級內部,則是東部和西部的教師職業對男性教師有一定的吸引力,而中部則出現“男性教師凹陷”現象,且還相當明顯。
在縣城學校🪪⛹🏿,無論小學還是初中👗🫛,教師職業對男性教師的吸引力明顯地增強了,尤其是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的地區,譬如在東部🤜,初中吸引了近60%的男性教師,小學也吸引近40%的男性教師。即使在中部👱🏿,初中男性教師占到一半以上𓀋,而在西部,小學男性教師也超過了四分之一😪。
在鄉鎮學校,無論初中還是小學🕵🏼♀️,對男性教師的吸引力又進一步加強,在村屯學校中,除了東部外,男性教師均在50%左右🧒🏽。從中心校Ⓜ️、村小到教學點,越是艱苦邊遠的農村地區♎️,從數據上看對男性教師的吸引力越強🫷🏻。
農村教師“中年塌陷”
農村教師“年輕化”與“老齡化”並存。完美的教師年齡結構應該大致呈“倒U型”的分布形態,即30~50歲的居多,30歲以下和50歲以上教師略少。城市教師群體的年齡結構基本呈“倒U型”分布,縣城教師雖然在41~45歲段比城市略少,但分布形態在總體上是較好的。
而農村教師則出現了“雙波峰”現象。以村屯教師為例,30歲以下教師超過了三分之一🧘🏿♂️,呈現明顯的“年輕化”現象📵😜,這說明農村教師在近年來得到了非常有力的補充,國家的“特崗計劃”、民間的支教行動等收到非常好的效果;50歲以上教師也達到了五分之一強,“老齡化”問題更加突出🧑🏼🔧。
比較來看,農村處在31~50歲的中年教師僅占42.97%,與城市、縣城和鄉鎮的72.67%、73.45%、68.84%相比💁,落差很大🍹,處於十分嚴重的“中年塌陷”狀態。
年輕教師“女性化”與老齡教師“男性化”並存⚗️,村屯教師“男性統治”特征明顯。
如果分城鄉看,雖然無論初中還是小學男性教師占所在年齡組的比例都基本隨著年齡的增大而增多🎃,但是農村學校男性教師除了鄉鎮初中在30歲以下和鄉鎮小學35歲以下年齡組中女性教師略多一點外,其余年齡段男性教師占有絕對的統治地位📒,特別是村屯小學男性教師在各年齡段平均占比82.39%👩🏿🍳,即使鄉鎮初中男性教師占比平均也達到了59.61%👨👨👧👦。
教師年輕化:西部快,中部慢
教師年輕化進程“西部快”與“中部慢”並存,中部教師“老齡化問題”比較突出。從35歲以下教師所占比例的分布情況看❌,西部初中占到46.15%♛,中部初中僅占30.33%🧑🍼,東部初中處在中間狀態✉️📔,占到39.02%🎹;西部小學達51.14%,比東部小學僅少1.21個百分點🥒,但卻比中部小學高出6.5個百分點。
可以看出,在教師年輕化進程中,西部走在了前列,說明國家的農村教師補充政策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相反中部地區則進展緩慢,這可能與中部地區外出務工人員比例大,隨遷兒童數量多有關。學生跨地域流動大🎫,導致流出地教師變相超編🌂👩🏿⚕️,因而難以在短期內引進新教師🙎🏼♀️。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似乎可以部分地回答“為什麽在農村學校的男性教師要高於城市和縣域”和“在農村學校任教的男性教師都是些什麽樣的人”的問題。普遍的解釋是,在經濟落後地區📁,女童升學率偏低,能完成義務教育甚至能走出去讀書的多是男性🐳。農村男性的受教育程度要普遍高於女性,因此可供選擇當教師的群體自然也是男性居多🕵️。
雖然這一解釋是符合實際的⛽️,但卻不能解釋為什麽村屯裏的男性教師一直很多和為什麽近年來鄉鎮初中和小學女性教師逐漸增多的問題。
我認為,除了以上解釋外,還要考慮兩大因素👨🏿🔧。首先是特定時代背景。長期以來📀,我國屬於城鄉二元製社會,一方面城鄉間的知識分子較難實現自由流動;另一方面“鄉村知識分子”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因而能吸引具有較高教育程度的男性進入教師隊伍🚥。
隨著城鄉限製流動的解禁和教師工資待遇的低下🍯,年輕男性“知識人”寧可進城打工也不願意當教師了。不過,教師職業相對穩定且有助於教育自己下一代的特點,對於女性來說還是有一定吸引力的💁🏿♂️🔨。
那為什麽村屯裏的男性教師始終很多呢?一方面是因為外來的女性教師在村屯工作不方便,因此地方主管部門會更願意派男性教師進村屯任教👨🏻🦽;另一方面是因為本村的女性知識分子較容易通過婚姻關系逃離鄉村,即使不離開本縣也會更多選擇縣城或鄉鎮👼🏻。
農村教師普遍“大器晚成”
農村教師不僅在高級職稱所占比例上處於劣勢地位,而且在晉升時間上也存在一定差別。
一般來說🤲🏿,學歷水平越高者,初次任職時的年齡也越大。如果城市學校教師的初始學歷要高於農村的話,那麽就意味著城市學校教師的初次任職年齡平均要高於農村🏃♀️。這樣👨🍼,在評上同樣職稱的情況下,如果城市教師平均年齡較小,則意味著農村教師晉升職稱所用的時間更長。那麽城鄉教師晉升某一職稱時年齡的大小實際上就等於他們晉升職稱所用時間的長短,晉升某一職稱時的平均年齡越大,則意味著所用的時間越長🕎。
從初中看,城市教師晉升“中教高級”的平均年齡為38.97歲🏇🏻,縣城教師為39.02歲🩱,鄉鎮教師則需要40.86歲。晉升“中教一級”也是如此🅿️。
如果分別以城市💆♀️👱🏻、縣城、鄉鎮和村屯教師現在任小教一級的平均年齡為起始年齡🙋🎈,那麽他們晉升到小教高級所用的時間分別為8.88👩🏼🌾、7.21、11.19和10.56年🥁。總體來看,在高級職稱晉升問題上🍰,農村教師普遍“大器晚成”👱。
中心校統籌成了對村小和教學點的變相剝奪
目前🫰🏼,在學校中任教的教師存在著多種不同的身份,除了正式在編教師外,還有代課教師(合同教師)、特崗教師、輪崗教師、支教教師🧓🏻,等等。
無論城市、縣城還是鄉鎮,“本校在編教師”均在93%~96%之間,占據絕對的主導地位👯,然而相比之下,村屯學校的“本校在編教師”比例最小,只有81.48%。
村屯學校在編教師不足可能說明兩方面的問題👇:首先村屯學校艱苦邊遠,即使給編製也難以吸引人才來此任教👩🦽➡️。在村屯學校,代課教師所占比例達10.54%🩷𓀎,比城市和縣域高出2.5倍以上,比鄉鎮學校更是高出5.5倍以上🤏🏽。城市和縣城裏的代課教師多是因為近年來農村家長把孩子送往城鎮讀書,城鎮學校生源增加和教師數量不足所致🧏♀️。
為什麽鄉鎮學校的代課教師遠遠少於村屯呢?盡管其中存在鄉鎮學校既包括初中又包括小學的復雜原因,但是最為主要的還是中心校體製所致🍟🦙。特別是在實施了鄉鎮學區製管理的地區,“中心校統籌”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了對村小和教學點的變相剝奪🥗。在沒有人願意去村小任教的情況,聘用代課教師不僅最經濟,而且也最容易堅守。
其次,國家積極的支教政策和民間團體的支教熱情也起到了豐富農村教育身份的作用。譬如特崗教師占3.70%、支教教師占3.99%🏄🏽♂️,都遠遠高出其他層級的學校。值得註意的是,區域內的教師輪崗政策,很少能把教師派到村屯學校,相反所謂的教師流動基本都是在縣鎮以上學校內部進行的⇢,村屯學校再一次被拋棄。(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