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教育改革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向縱深推進。面對重大教育事件,面對現實的重大教育問題💎,我國教育研究緊扣時代脈搏🧑🏻🦯➡️,在服務教育實踐的過程中實現了教育理論的新拓展,為教育綜合改革提供了新的思想支撐。2014年是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教育改革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向縱深推進🏙。我國教育研究緊扣時代脈搏😥,觀照現實問題,在科研產出和成果質量上都呈現出新氣象,在服務教育實踐過程中實現了教育理論的新拓展。
以法治方式推進教育改革
事件: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召開,從頂層設計上為法治國家建設指明了方向。
態度🚶♀️➡️:教育理論界圍繞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教育改革展開深入探討。
教育治理是多元主體共同管理教育公共事務的過程,呈現出新型的民主形態🤸🏽。有學者認為,依法治教是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核心內容。教育治理的直接目標是善治☛,即“好治理”;最終目標是“好教育”🥦💾,即建立高效、公平、自由👮、有序的教育新格局🚵🏼。
有學者認為,教育效能👨🚀🧔、教育自由、教育公平👷♀️🧑🏽🌾、教育效率、教育秩序等五個方面應成為衡量教育治理能力大小、教育善治與否的最終標準💅🏻。也有學者認為🧒🏿,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的衡量標準應為五個方面:一是公共權力運行的製度化與規範化,二是治理過程的民主化,三是治理運行的法治化,四是政府🦹🏽♀️🌀、市場🔽、社會在治理中的結構一體化,五是在既定時間內取得治理效率的最大化🧗🏿。
教育既是實現依法治國的有力途徑和手段,又是依法治國的重要方面。有學者認為,加快教育法治建設包括建立完備的教育法律規範體系、高效的教育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教育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教育法治保障體系等🤬;各級教育部門轉變職能,簡政放權👩🌾♔、依法決策⏩、依法行政🎩;各級各類學校依法辦學、依法治校🏋️,把教育改革發展納入法治軌道,使任何改革發展均有法律依據等🧑🏿⚖️🔽。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事件🤙🏼:2014年2月24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進行第十三次集體學習💇🏻。
影響🌡:堅持立德樹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專家學者熱議的話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立德樹人的重要任務。有學者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合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和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為一體,確立了立德樹人的價值根據和價值標準,明確了新時期“德”的科學內涵。
立德樹人是教育綜合改革的核心🔒。有學者認為,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成敗作為學校教育的根本評價標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以深化綜合改革為支撐和保障⚔️。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應該符合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和價值觀教育的特點👪。有學者強調,要通過日常化、具體化、形象化和生活化的形式,引導青年學生在勤學、修德、明辨、篤行上下功夫⌨️🙅,幫助他們自覺認同並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高考改革步入“深水區”
事件:2014年9月4日🍍,國務院發布《關於深化考試招生製度改革的實施意見》。12月,教育部印發4項配套措施。
態度🫲🏼:學界就高考改革展開新一輪討論與研究。
高考改革面臨挑戰。學者普遍認為🧜♀️,本次改革的突破口主要在於改進評價製度,改革高考的方式和內容,實行分類考試,規範和減少考試加分。這些改革舉措具有完整性、科學性💆🏼♀️、時代性和可行性🫴🏽,符合我國國情和廣大人民群眾的願望。也有學者認為,新一輪考試招生製度改革對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實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考改革公平問題引發討論。有學者認為,公平是高考改革的關鍵問題,高考改革應以權力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宗旨,取信於民🥊。也有學者認為,應該在維護形式公平的同時🧑🏼🎤,努力提升實質公平🦵,逐步推進形式公平和實質公平的統一👎🏿。
探討高考改革的模式及路徑。有學者從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學生考試多次選擇、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專業機構組織實施、政府宏觀管理👩🎨🎀、社會參與監督六個方面,分析了“六位一體”的高考運行模式。在高考改革的實施路徑方面🙏🏼,有學者認為,首先要做好頂層設計👩🏿🔧;其次要加大治理力度,規範考試招生秩序;再其次要堅持綜合協調💢、循序漸進➿。還有學者強調🈚️,推進高考改革需要多方面的協同推進和社會的廣泛支持。
教師應有崇高價值追求
事件🚣♀️:2014年9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北京師範大學看望教師學生,號召全國廣大教師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
影響:教師職業價值追求與專業內涵等成為熱點研究話題。
習近平總書記對教師職業的崇高價值做了深刻闡述。學者普遍表示,我們要增強對教師職業重要性的價值自覺和價值追求👎🏻,每一位教師都要有“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擔當,做良好社會風尚的積極推動者。有學者認為🙇🏻🦿,教師專業發展就是教師專業實踐的改善🚵🏿♂️。
自1998年以來,我國教師教育體系進行了急劇的變革🚗🔢,但目前的教師教育體系還很不完善。有學者認為,要深入推進教師教育改革,從課程內容和教學上加強師範生的專業素養培養;關註師範生與教育教學工作密切相關的專業特質和心理素養🗃;加強學科教育類課程及其學習的政策導向,重視師範畢業生工作適應能力和發展需求;在系統的教育理論及專業技能培養和訓練基礎上,切實推進教師綜合社會地位的提升,努力樹立中小學教師專業人士形象。
當前🔦,我國教師教育學科建設存在著概念體系不夠科學、學科性質沒有清晰界定、研究方法簡單移植、研究重心偏實用化、學科製度建設不夠成熟、研究隊伍尚未形成等問題。學者認為,需要加強教師教育的學科製度建設,開展教師教育的課程體系建設🐖,同時培育高水平教師教育學科隊伍,提升教師教育學科整體研究水平。
反思國際學生評估項目
事件💂🏻♂️🧑🏼🎤:2014年9月,英國教育部選派72名小學數學教師到上海考察學習,起因是上海中學生在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中連續兩屆獲得數學、閱讀和科學第一。
影響:國內教育研究者對此一直進行討論和思考🖕🏽。
參與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測試能把上海基礎教育和學生學業水平放在全球參照系中對比檢驗,利於找準位置,探索適合我國的發展路線。有學者分析🧜🛌🏻,從中獲得的大量學生學習質量監測的準確數據,可為國家和地區教育政策的製定提供參考🤟🏼。也有學者認為,相對歐美國家教學目標與實施的多元化而言,我國中小學教育精通考試之道是中國學生在測試中取得高分的原因💁🏼♀️👩🏻🎓。中國教育的文化傳統在幫助我國學生取得高分的同時也阻礙了高階思維發展及批判性思維形成👩❤️💋👩,所以我國基礎教育更應思考如何突破困境👩🏽🦲,以提升整個民族的創新力。
學者認為,要充分利用國際標準和話語將中國教育經驗推向世界。希望通過參與此類項目,更深刻地理解教育公平🐏,推進普及更加均衡的教育🧑🏼🎓,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和態度🧻。在建設人力資源強國與教育強國的今天👨🏻🦼,我國教育需要不斷尋找新的參照系來衡量自身的位置,因此,我們要以更科學的認知和更理性的態度來審視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測試🏄🏻♀️。
持續推進“慕課”研究
事件:清華大學“學堂在線”2014年11月擁有了70萬有效學習者⚂。2014年5月份,深圳大學發起的地方高校優課聯盟啟動。
影響👩🦯➡️:“慕課”會給教育帶來多大的影響,成為當前關註焦點🚓。
有學者認為👨🏽🚒,與傳統課程相比,“慕課”最重要的價值是推動了封閉的大學課堂向開放🍨、共享🧗🏿♀️、多元轉變🥗🔑。也有學者認為👨🦯,要正視“慕課”在發展中所遇到的學習者學習持續性不強、退學率高、交流互動不足以及網絡教學難以適應實踐教學需要⛷、教學模式單一、學分認證遭到質疑等問題。還有專家指出,優良的文化傳統、校風🤝、學風將對學習者成長成才產生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基於互聯網的教學模式還不能完全取代學校教育。
“慕課”以其獨有的特征催生了一種新的學習模式,即個性化學習。有學者認為,“慕課”的教學模式可分為基於內容的🏦、基於網絡的和基於任務的三種🏌🏼♂️,擁有包括在線學習有效性、精細掌握學習、學伴交互協作和復雜系統自組織等核心學習機製。“後慕課”時期還湧現了一些新型樣式♦️🙋🏻♂️,將在今後的“慕課”教學實踐中得到嘗試👼🏿。
成功的“慕課”需要成熟的理論🤽🏽♀️,需要大量高素質教師,學生要有學習的主動性與能力,還要能準確評價基於“慕課”的學習結果。學者們期待,將“慕課”與傳統課堂教學和其他新型教學模式結合起來,實現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的“革命性影響”。
農村教育發展新思路
事件:2014年12月22日至23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召開,研究依靠改革創新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大舉措。
啟示:農村的社會結構🌤、經濟結構和人口結構正逐漸發生變化,對農村教育帶來了諸多新的挑戰。
新城鎮化導致廣大農村地區學齡人口“過疏化”🌺,小規模學校在農村地區必然要長期存在👩🏿🎤。有學者認為,從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的視野來看,農村小規模學校不僅要保留和恢復,更要高質量地發展。應該重視農村學校的發展價值,以傾斜性政策提高農村學校質量。也有學者提出🩸👮🏽♀️,有必要對學校進行重新認識和定位👩🏽🏫,發揮學校在當地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及社區文化傳承中的作用。
農村教師是農村教育發展的核心要素。有學者認為,應把提高待遇作為提升職業吸引力的突破口,吸引優秀人才去農村任教。探索👉👨🦳、創建新的機製,有利於優秀人才“進得來”,農村教師“留得住”、“幹得好”。學者們特別強調,要落實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教師生活補助。農村留守兒童身心關愛與教育權益保障應受到更多關註🤌🏿。學者認為,地方行政部門、學校、社會力量要共同努力,擴充農村教育資源,優化教育結構,加快戶籍製度改革和城鎮化✌🏿,加強留守兒童受教育全程管理🍫,構建社會關愛服務機製,發揮農村社區功能。
職業教育需重塑使命
事件🤙🏻:2014年6月,《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對新時期我國職業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作出全面系統的戰略部署。
影響🏡💂♂️:如何重塑使命、自覺求變,成為我國職業教育研究的重要議題。
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是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核心製度安排。在宏觀構建上,有學者建議基於《國際教育標準分類法》構建中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在中觀構建上,學者們重點圍繞中高職有效銜接👴🏚、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聯動發展幾個重點問題展開了理論與實踐探索。
國家資格框架製度在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和促進勞動力流動方面的重要性,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有學者認為,我國應該在現行職業資格證書製度和學歷文憑製度的基礎上,形成統一的國家資格框架製度🧑🏻🦼☂️,為構建銜接的職業教育課程提供重要依據。構建完整的國家資格框架離不開教育行政部門、勞動與社會保障部門👊🏿、教育機構👞、企業、行業組織和個人等多元利益主體的支持與協調。現代學徒製的“現代性”,既是職業教育研究必須追問的理論問題🧪🥯,也是影響相關職業教育改革成效的關鍵所在。有學者認為✭,現代學徒製的“現代性”體現為:功能目的從重生產性到重教育性;教育性質從狹隘到廣泛;製度規範從行會層面上升到國家層面🧣;利益相關者機製從簡單到復雜;教學組織從非結構化到結構化。學者普遍認為🍐,企業充分參與以及校企合作機製建設是我國現代學徒製成功的前提。
探索本科院校轉型發展
事件:2014年2月2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做出“引導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戰略部署。
影響𓀘:探索建設中國特色的應用技術類型高校,推動高等教育分類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學者普遍認為,高等教育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大變局,引導部分本科高校轉型發展具有多重意義🏹🧖🏿。有學者認為,本科高校轉型是多重動因促成的結果,既是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方式轉型的需要,也是發展多樣化高等教育的需要,同時也是緩解大學生就業困難的需要⏬。還有學者認為🧜♀️,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不是單純的製度變遷與技術革新,更涉及深層次的觀念革命,涉及對高等教育認識論與方法論的新訴求。
正確認識應用技術型高校的內涵並科學定位,是發展應用技術型高校的實踐前提。學者們認為,應用技術型高校重在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服務地方經濟發展,以學習者職業發展為核心〽️,接受社會評價⚒。其主要特征是:學校辦學與地方經濟發展對接🐈⬛,專業設置與地方主導產業對接🧑🏼🦰,人才培養目標與行業需求對接,人才培養規格與工作崗位要求對接。有學者提出,在辦學模式和管理模式上,應用技術型高校需要積極開展與企業的合作,甚至把校企合作作為一種基本的製度性模式來建立。
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的關鍵是製度創新和機製改革☪️。有學者認為👩🏿⚕️,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一是要確立應用技術類型高校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的地位📁;二是要加強對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的政策引導和宏觀指導;三是要建立科學🏊🏿♀️、規範的分類評估製度🙎🏼♀️;四是要加大對應用技術大學的經費投入;五是要建立現代大學製度,落實高校辦學自主權🪶;六是各級政府要為行業企業參與合作育人提供法律、法規和機製保障;七是要在國家框架下開展應用技術類型高校國際合作🥉🏺;八是要加強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的理論研究。還有學者認為🖕🏻,轉型發展是一項長期工作,每所學校的基礎和面臨的具體困難不同,轉型發展方式可采取多種轉換路徑🫏🏊🏿♂️。
智庫建設拉動教育科研創新
事件: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2014年2月10日🧑🏼🦲,教育部印發《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建設推進計劃》🚟。
態度🙆:智庫建設的全面展開,為教育科研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
智庫建設是國家社會活力和國家智力水平的重要標誌。有學者認為,出思想、謀戰略、提對策📝,是智庫的根本功能。新型高校智庫應明確主攻方向,拿出既有前瞻性、戰略性,又有針對性、操作性的研究成果,成為服務黨和國家決策的思想高地🥶,形成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智庫品牌。
有學者認為,隨著教育智庫建設的全面展開🧑🏻🍼🤾♂️,國內教育研究機構的原有態勢和格局必將發生重大變化😽。對於教育科研部門來說,需要轉變觀念,創新機製,從隊伍到研究方法再到服務功能的發揮均需加快轉型🚣🏼,在人才會集、思想引領、教育公眾等方面發揮獨特作用。
由於國家教育改革的任何重要問題都會受製於多種復雜因素並會產生多方面復雜影響🖤,具有綜合性、連帶性特征,因此協同創新便成為教育智庫采取的一種基本研究方式。學者認為🖖,教育研究的協同創新可分為整體協同與多元協同、學科協同與跨學科協同👩🏼🔬、行業內協同與行業外協同🎥⏩。與其他領域相比🤸🏿♀️,教育研究的協同創新有著註重集成🗄、突出包容🏎、強調運用的特征。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