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今年以來社會高度關註的“地方本科高校‘轉型’說法”,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張大良首次給予回應說🧜🏽⏱:“你聽到了我講‘轉型’嗎?一個都沒有。在其他講話中也從沒有出現‘轉型’🛐。”“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在破解以往區域高等教育趨同發展👎🏻、與經濟社會多樣化需求不相適應的難題中早就做了🥌,且做得好好的,還往哪邊轉?地方高校就是要堅持🫳🏼、堅持再堅持,做得好的堅持下去成績會更大。”張大良說。
張大良司長是在第七屆中德應用型高等教育研究與發展研討會暨中國長三角地區應用型本科高校聯盟成立大會期間,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獨家專訪時就地方高校堅持應用型人才培養方向作出上述表態的。
據教育部高教司統計👨🏻🎓,截至2013年年底,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34.5%,各級各類高校就學總人數達到3460萬。其中有部分省份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等指標由大眾化階段開始進入普及化階段。
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張大良說🤾🏼♂️,高等教育界尤其是地方高校要克服一些定位不清、盲目攀高和貪多求全等傾向🧛🏿🧑🏻🦯➡️,切實解決社會反映強烈的“千校一面”問題。
“培養應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辦學的首要使命和根本任務。”張大良表示,地方高校必須彰顯“地方性”這個特征,想地方之所急📰,做地方之所需🎏,全方位開展好教育、科技、文化、信息🧑🏼🚒、咨政和誌願服務📳,才能主動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拓寬高校辦學空間,實現地方高校的可持續發展。
張司長指出🫱🏻,學科專業是辦學的基本要素與核心競爭力的體現🍅,地方高校要認識並堅持好兩個原則👩🏻🏭:一是對現有的學科專業格局⏮,堅持存量調整。設置學科專業不在多👮🏽👷🏽、不在全🌱,而在於優★、在於特🏚、在於強🧓🏿。如果盲目追求所謂“綜合性”、“全科式”發展模式,必將導致有限的優質教育資源被進一步稀釋、分散。
二是在新設置學科專業時堅持增量優化🕎。地方高校要緊密結合地方需要🤟,瞄準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社會公共服務領域的人才需求,主動調整優化學科專業,打造一批地方和行業急需😵💊、優勢突出和特色鮮明的學科專業,並形成若幹個學科專業群。
“師範、藝術、體育以及農林、水利、地礦、石油等行業背景突出的地方高校👰🏽♂️👷🏽♀️,一定要突出行業特色,堅持為行業發展服務建設特色的學科專業🔯。”張大良說。以安徽省為例🥖🧊,2008年以來,該省教育廳與德國應用科技大學開展深度合作方面,取得了階段性的重要成果。
“人家做得好好的,叫人家還向哪邊轉?”張大良自問自答地說👮🏻♂️,安徽省推進高職高專🧎🏻🗓、應用型本科、具有特色高水平的地方高校分類發展、內涵建設🟩、整體提升🤦、各具特色⚖️、爭創一流的行動計劃與我國高等教育同經濟社會發展關系的“三境界”,是一脈相承的。
據介紹🌅,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有三種境界👨🎤,第一種是主動服務🛼,所有的高校都要主動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第二種是全面支撐,這一塊高職高專的作用不是很大,主要由應用型本科學校在主動服務的基礎上,進行全面支撐👺;第三種是創新引領,由國家重點大學以及有特色、高水平的地方高校在做好主動服務、全面支撐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引領😩。
“從安徽省到長三角,從長三角再到珠三角🤴、環渤海地區、東北地區🚟、兩湖地區以及西安、成都🥾、重慶組成的‘西三角’等等地區🙌🏽,地方高校在主動適應和全面支撐國家🙍🏿、省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方面的成功經驗和有效做法,都要堅持、堅持再堅持👱♂️。只有這樣☂️,‘十三五’期間我國高等教育整體水平才能上新臺階。”張大良說✊。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