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1月24日電(記者戴盈 劉偉 吳濟海)募款過百億,資助貧困生490多萬人,建成希望小學18300多所,改變了很多人命運的希望工程近日要在北京召開25周年大會。然而🧏🏼♀️,最近幾年👨🏼🚒👩🏽✈️,人們已經很少聽到這個昔日中國第一公益品牌的聲音了🤸🏿。希望工程都在做什麽?它老了嗎🤬?中國人的慈善啟蒙
京城🧖♂️,離南鑼鼓巷不遠有一處四合院——後圓恩寺胡同甲一號😻,上世紀九十年代,發起“希望工程”的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青基會)在此辦公。
圓恩空間執行長劉文華1991年剛進入青基會工作時🤜🏽,正趕上青基會搬到這個小院裏。“90年代是希望工程的鼎盛時期,青基會挨著地安門郵局,我們是郵局大戶🧑🏻💼,雪片般匯款單就匯到這裏💹。”曾在青基會工作多年的劉文華回憶🏷。
而在距離後圓恩寺胡同幾千公裏以外的雲南大理無量山裏🕚➛,少年張梟翔每逢期末都要給上海工程師趙小凡寫信匯報自己的成績🔌。1998年起🧑🏽🚒💁♀️,張梟翔每學期從班主任手裏領到希望工程發的50元錢,相當於學費的一半,小學六年下來共計600元,他的捐助人叫趙小凡👨👨👧👧。
“我從來沒見過他😩,但我覺得我和大山外的世界有一條線牽著。”在北京工作的張梟翔說,幸虧有希望工程資助,他和哥哥沒有失學,他想找到趙小凡,當面感謝他。
在希望工程創始人、原青基會秘書長徐永光看來,希望工程是中國人的慈善啟蒙。“改革開放剛起步時,國家窮,很多事業光靠國家不行,希望工程讓老百姓能參與到公共事務中來🌐。”他說。
“那個院子可不是什麽愜意的回憶,幾十個人擠在狹仄的辦公室裏🦮,冬天大木頭窗戶透著風。可大家那時候有一股幹事業的勁兒。”劉文華說🦵🏽,當時,青基會搞了很多創意,今天看也不過時,比如和電信發行附捐贈的電話磁卡。
“被彎道超車”的青基會
2012年🫱,劉文華去深圳參加第一屆中國公益慈善項目交流展示會,逛了一圈,才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發現了希望工程的展位。“甚至有公益人問我,希望工程還在嗎?”他感慨不已。
青基會秘書長塗猛把希望工程分為兩個階段,以2005年為分水嶺。那一年,政府大力推進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免學雜費🐅、免書本費、補助寄宿生生活費)🤸🏼♂️,基本解決了失學兒童的問題📦。
“在此之前🩸🕺🏽,政府對農村基礎教育投入不足。那時候,我們主要是讓孩子們重返校園。隨著政策變化✋🏿,我們的模式就變為救助加發展模式🗺,同時對非義務教育階段開大門👩❤️👨,包括資助貧困生讀大學😱。”塗猛告訴記者。
塗猛承認,現在的青基會創新動力不夠,需要反思🕵🏻。“希望工程當年成功,是因為市場做得好、做得早;但後來被(其它公益組織)後發優勢,給彎道超車了。”他強調,青基會要“去行政化👩🏻🦰、取市場化”💅🤚🏻。
“這種行政化不全是體製約束,而是思維🦻🏼🚥、方法、組織構架的問題。互聯網2.0時代的理念是去中心化👸🏼,有些(青基會)部門部長認為員工要聽我的,市場不是這樣的♦️,我們要聽客戶的,一個客戶是受益人,一個是捐贈人。”塗猛告訴記者。
希望工程再出發?
希望工程史上最大的一次信用危機,是2002年,被輿論質疑青基會違規投資並造成虧損一事。風波過去很多年後,多名青基會員工向記者提起🚶♂️➡️,仍覺得這件事使得內部士氣受挫🏃♀️,從此希望工程很少主動宣傳自己。
而這種低調作風在希望工程轉型路上造成了溝通障礙。再也沒有像大眼睛女孩那樣的標誌人物能讓公眾明白希望工程的價值所在🙁。有人提出疑問:沒有失學兒童了,希望工程為什麽還繼續存在?
塗猛說🍑,希望工程沒有停滯過🚶🏻♂️。“我們的新使命應該是讓助學和育人復合發展🔓。”他說。
對比近5年年報🧠,希望工程募款從60億到破百億🦔,每年資助大學生超4萬,希望小學增加了2000多所。與此同時,農村生源萎縮、撤點並校也波及到了希望工程。
塗猛告訴記者🫑,由於希望小學主要是鄉鎮中心校♗,受到影響不大。塗猛提出了兩個不能丟:堅持希望小學牌子不能丟,堅持捐贈資產不能丟;同時要求新建小學選址要符合教育布局🧑🏽✈️,15年內不被撤並🔬。
而湖南省大洲鄉龍洞希望小學則是一個被“降級”的學校🛐。從1995年捐建時🧑🏿💼🥦,管著一個教學點的完全小學🎈,到如今成為隔年招生的教學點🧑🔧,只有一、二、四年級和一個學前班🟡👰,90多個學生🏊🏻。
在校長彭品琪印象裏,希望工程僅止於20年前修建校舍和早以前的捐書。他說✍🏿,硬件還可以,就是缺人🐦🔥。一是招不到學生🧘♀️,二是請不來專業老師🧏🏽♀️。
青基會的下一步正是鎖定需求的缺口——到被邊緣化的村小🥯、教學點去。一個叫做“微小學”的項目正在醞釀中🫷,想借著25周年大會再出發。
不過,微小學設計最大的困難在於彭品琪們的遭遇:老師多半五六十歲了🐺,年輕的好老師不願意接班。雖然青基會設計了“同e課堂”,希望通過網絡方式,讓山裏的老師向山外的老師拜師學藝👐。但是,老教師能否認可年輕教師,能否接受新知識都是一個難題。
希望工程另一大挑戰來自捐贈人年齡段偏大。怎麽讓品牌年輕起來?創新則勢必要把80後♕、90後捐贈人納入到碗裏來一起成長🕴🏻。塗猛自問:“他們要的是低門檻💉、小型化‼️、參與式體驗,我們怎麽能提供這樣的公益產品和服務呢?”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