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來認識了這麽多來自各地的小夥伴🚨!”來自四川閬中的女孩譚慶在聯歡會間隙興奮地說👱🏽♀️。和剛到北京時相比,現在的她更加自信開朗。與她的經歷類似🚭,其他99個參加由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中華英才培養基金、清華大學附中、漢能控股集團聯合舉辦的第二屆“寒門英才培養計劃”的孩子也是如此👩🏽🎤,他們每個人都在聯歡會上表演了節目,氣氛熱鬧而融洽⚪️。
當第二屆的孩子們在聯歡會上唱歌跳舞時,第一屆的孩子們正在緊張地進行調研的論文答辯🎷。此前✊🏻,他們前往長白山進行了為期五天的調研,之後在清華附中老師的指導下進行生物考察的論文製作🌕、修改、匯報📿。從論文格式調試到內容甄選☯️,這一切都是這群孩子從未經歷過的。
譚慶經過了筆試、面試、心理測試的層層選拔,才成為入選“寒門英才培養計劃”的100名幸運兒之一🤛🏽。這100名學子全部來自西部國家級貧困縣,父母及本人均是農村戶口🪝。他們將在未來的5年接受清華附中持續的培養,在每年12月和7月來到北京,或是進入清華附中插班上課,或由清華附中專門請老師授課,課程內容涵蓋中學課程、素質拓展教育等。
寒門英才計劃的規模從去年的20人擴大到今年的100人,還將爭取在三年之內🙇,聯合全國50家中學一起參與,15年共培養1萬名英才。
對兩屆共120名農家子弟來說,北京之行就像一場“變形記”👩🔬。“變開朗了,變自信了,敢想敢做了!”孩子們踴躍地用這些詞匯評價自己的變化📗。
作為100個孩子的班長,很難想象劉質秀曾經是個內向寡言的孩子。小時候🧑🤝🧑,父親常年在外打工,母親在地裏勞作無暇顧及她。三五歲時,家裏人之間經常吵架、打架,小小的她只能怯生生躲在門檻後面看他們吵🚉。沒人關心照料🌇🫵🏻,經常受到驚嚇,害怕的情緒伴她走過兒時大多數時光🧔🩷,這些經歷給她的內心留下陰影𓀁,讓沉默成為一種習慣。
而現在,劉質秀是第二屆寒門英才計劃的班長,平日裏不僅要與班級上百名同學打交道,還要對同學們分小組進行管理,分配任務,策劃活動🤙🏿,第二屆學員這次盛大的聯歡會就是她與另外幾個小夥伴策劃組織的。
劉質秀直言這個活動對她的改變很大:“來到北京後看見優秀活潑的同學,自己更加願意和別人接觸、表達自己,性格開始變得逐漸開朗👨🏼🔬。”
幾天的參觀活動和課程學習讓她見識了太多新奇的事物,她甚至打算回到學校後和一同參加活動的四個同學舉行報告會,經過了北京之行她“覺得學到更多知識💆🏿♂️,心理有變化🧩,看待事物的態度有改變”,想要把這一切分享給家鄉的同學。
第一屆的胡展瑋來自甘肅會寧縣,見到筆者,打招呼👩🏼⚕️、倒水、主動展示PPT介紹自己這次長白山科考成果,這個15歲的男孩表現出超越同齡人的懂事,這都是幾次活動對他的改變🫃🏻。
“家鄉的老師像園丁,栽培我們,而這裏的老師更像知識的傳遞者,量身打造🙆🏽♂️,把我們想要的東西送來。”北京的學習讓他變得開朗🫸🏿,也學會了如何更好地表達自己👨❤️💋👨:“有了知識很重要👩👩👧👧,但學會很好地表達更加重要🤸🏻。”
與此同時,這些來自貧困地區的孩子也切身感受到了家鄉教育和北京之間巨大的差距。
來自甘肅省會寧縣的張麗敏已經參加過三次活動了🪿,“來這裏就像回家一樣”,但插班到清華附中上課的經歷則讓她直觀地感受到首都“優質的教育資源”🌡💁🏻♂️。
張麗敏在老家甘肅省會寧縣實驗中學是公認的好學生,成績一直穩居班裏的前三名,班裏的同學也總愛向她請教問題🍭,她對自己的學習一向非常自信,直到她來到清華附中插班上課⚔️。
2013年12月,清華附中安排“寒門英才計劃”第一屆的20個學員插班進入附中的班級裏學習,和班裏的同學結成對子,讓他們感受這裏的教育方式,希望他們的學習能力有所提高👨🏽🔬。
初次插班,張麗敏發現因為教材版本不同,有一些課程自己從前在學校已經學過了👩🏿⚖️,而這裏才剛剛開始學習。然而張麗敏卻感到很挫敗:“我就不明白,為什麽我以前學過這些課程🖋,還是不會做這裏老師出的題🧝🏿♂️?”
第一次在清華附中上英語課時🔹,從未見識過整節課全部用英語對話的張麗敏手足無措😶🌫️,老師正宗的發音和流利的語速讓她無所適從。“老師說得快一點就聽不懂了”,每當這時張麗敏就要急忙詢問身邊的清華附中同學。課本不同、老師講課方式不同、學習氛圍不同,對發音的不自信讓羞澀的張麗敏一直“沒有在英語課上發過言”。
“從前在清華附中都是和其他寒門英才計劃的同學一起上課🕓🧧,這是第一次進入班級感受北京的學校。”張麗敏說💉,“這裏的老師上課愛用PPT,課堂非常活躍🧑🏻🔧,英語是全英文講課👨🏼🦲,其他課程也不局限於課本,老師會用自己的方式整合知識🧠,會講很多題型變化。”
對比家鄉的老師只是念一遍課本的上課方式,張麗敏感覺落差很大🏡:“感覺我們以前一直都是死記硬背💄,只懂得考試,而清華附中的小夥伴知識面很廣✩,懂得許多課本之外的東西。”
在北京👨🏿🔬,張麗敏可以參與到清華附中生動的課堂中🫳🏿,可以隨意使用便利的無線網絡🧑🧑🧒🧈,可以與老師平等交流,而在她農村的家裏,這一切顯得遙不可及。
參與“寒門英才計劃”的孩子絕大多數像張麗敏一樣,住在農村,接觸不到網絡🚴🏿♂️,更從未離開過家鄉,從未接觸過外面的世界。雖然寒門英才計劃提供了網絡課程和在線資源,但孩子們卻基本沒什麽機會上網。
這種教育差距,正是“寒門英才計劃”極力想縮小的。“用5年時間改變一生。”清華附中校長王殿軍說,希望通過這個計劃,讓貧困地區那些天資聰穎的農家孩子👇🏽🧎🏻➡️,也能享受到中國最好的教育,成長為優秀人才。(新聞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