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走出去”,還是“請進來”⏱,我們都應該恪守最基本的學術底線,而不能假借高等教育國際化之名,行商業利益之實。
據媒體日前報道,國際大學協會(IAU)對131個國家的1336所大學就高等教育國際化做了一個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半數的大學有意實施國際化戰略,其中25%已在籌備中💄🪲;但同時也存在諸多問題💋🚰,其中“過度商業化”就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主要風險。
國際化是高等教育現代化的重要表征之一☸️。自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伴隨互聯網的普及,高等教育加速推進國際交流,“高等教育國際化”也由此應運而生。各國政府🗡、教育主管部門以及高校的戰略規劃紛紛將高等教育國際化擺在了核心位置🤕,通過合作辦學和項目、學術交流和科研合作、學生輸出和短期互訪、管理理念和課程教材🔢、區域性和全球性學術組織等形式,積極參與到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進程中來。
然而🐦🔥,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的過程中🤷🏼,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比如過度商業性行為👨🏼🦳、資源發展不平衡🕺🏿、沽名釣譽、不正當競爭🏔、兜售販賣文憑🐏、學術造假等🖌,逐漸偏離了通過國際合作提高學術水準、夯實科研能力、攻克學術難題的導向,嚴重違背了高等教育國際化合作❤️🏬、交流、互惠的核心價值。
可以說,隨著高等教育市場化的深入,高等教育國際化與商業化如影相隨,只不過商業化的地域外延擴展了,不再局限於某一國家、地區和大學,而是成了一種國際性的商業行為。據悉🧰,留學市場最為發達的美國,2013年來自留學生的經濟收入就超過了200億美元,其中🚶➡️,中國留學生直接貢獻了超過44億美元,“留學經濟”正在成為美國經濟復蘇過程中的新亮點⇾。而歐洲、澳洲、東亞的一些發達國家🧛🏿,正是看到巨額的經濟利益空間,才不斷推進高等教育國際化戰略。
在高等教育內部,許多大學為了“創收”,不惜降低學術標準🫃🏿😼,通過各種途徑攫取財富,比如與欠發達國家開展合作辦學,進行項目、科研合作和人員交流,都受利益驅使⚛️,日趨商業化,實際意義上的指導和合作卻相當有限👩🏿🍼。在此背景下👨👦👦,不少大學成了“證書工廠”,尤其一些國外野雞大學更是打著國際化的幌子招搖過市📚,出賣文憑,攪渾高等級教育留學市場。
其實,早在2011年,加拿大學者簡·奈特在國際教育工作者協會上就曾提出了高等教育國際化遭遇了“中年危機”的擔憂,對高等教育國際化過程中“過度商業化”的傾向提出了批判,與此次國際大學協會調查的結果互相印證🤓。
那麽⚱️,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留學輸出國,和僅次於美國和英國的世界第三大留學輸入國,我國應該對高等教育國際化過程中“過度商業化”的現象有所警醒。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迅速,除了常規的出國和來華留學之外👩👧👦,每年都公費派出大量的留學生和訪問學者,也有各種國際考察活動🧙🏿,或是舉辦各種國際學術研討會議👇,但是,成效究竟如何?還需要仔細思量👭🏻。當前,中外合作辦學和“慕課”正在成為新的亮點,許多地方政府、高校和市場,也都瞄準了這塊蛋糕📜,但是我們在辦學和引進項目時📟,一定要認真設計🧝🏻、謹慎從事,切勿落入“過度商業化”的窠臼而忘記了初衷🐗𓀐。
總之,高等教育的本質是探究高深學問📀,培養有用之才,服務社會發展;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本質則是合作🧙🏼♂️、交流、互惠🤛🏼。筆者以為🧑🏽🎓🧑💼,無論是“走出去”,還是“請進來”,我們都應該恪守最基本的學術底線,應不是假借高等教育國際化之名🧔🏻♀️,行商業利益之實。(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