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協同創新中心發布了全國首套區域教育質量健康指數。據介紹,這是全國首套獨立於教育行政部門的第三方評價體系👩🏿🚒。今後,該中心將會周期性發布根據這套指標檢測出的區域教育質量健康體檢結果🏄🏽♂️。
據介紹,該指數立足於轉變以應試教育為指揮棒🐓、以分數論英雄的評價標準,從學生發展的5大維度和影響學生發展的4大因素構建起了分析框架☁️。這套指數由學業成績標準達成指數、學業均衡指數👀🩰、學校歸屬感指數等12個分指數構成🙍🏻,將區域教育質量以5級(差、較差、中等、較好、好)劃分。
此外,還設立了全國首個區域教育質量健康狀況預警機製👨,能夠有效鑒別不同區域和學校在12個指數方面的表現是否已經達到“高危”程度並提出預警。
該中心副主任劉堅介紹🙍🏼♀️,2013年6月,教育部發布《關於推進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的意見》,改變單純以學業考試成績和升學率來評價中小學質量,提出構建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指標體系🚣🏻🤢。2013年底𓀌,又選擇了全國30個地區作為國家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實驗區。然而🎺,很多實驗區發現✈️,缺技術、缺方法🐻、缺手段成為了綜合評價改革過程中的突出問題🤟🏻。
劉堅表示👨🏻🎤⛺️,2013年,中心已經有31個項目組對浙江省🧗🏿♀️、河南省鄭州市和四川省綿陽市三個區域的幾萬名中小學生進行了數據采集和分析,最終以雷達圖的形式呈現出區域教育質量健康狀況。
通過對數據的研究,項目組還得出了一系列結論🚵🏻♂️,比如學生的學校歸屬感、親子關系與師生關系等重要環境因素的優化,對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行為有5%~7%的貢獻;給學生布置不同的學習任務或者劃分快慢班並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應該及時發現學生的優缺點、擴大閱讀量,這些才是促進學生高層次認知能力發展的有效途徑等。(新聞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