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您的位置:  首頁  文教新聞
  

關註農村初中學生的心理成長與輟學現象


     很多的時候,成年人都認為孩子們這也不懂、那也不懂。正是成人心底的低估,孩子們選擇沉默🙅🏽‍♀️,並拒絕來自學校和家庭所給予的“野蠻的愛”👨🏼‍🎓。

  16歲的鄉村少女胡楊相信什麽呢?未來👩🏿‍🏭🐴。確切地說,是盡早離開自己所在的這所讓自己擔驚受怕的初中學校,出外打工掙錢,在霓虹燈閃爍的城市過上富足的生活。

  2013年3月的一天早上,當陜西東南部一個山區縣幾十所大大小小的學校仍和往常一樣敞開校門迎接師生返校時👦🏼,胡楊卻拎著早已準備好的行李,悄悄離開了學校🤳🏼。

  如果胡楊還留在學校,她應該正在和其他同學一起緊張備考,準備半年後的中考👩‍👩‍👦‍👦。也許🥌,半年後👩‍👩‍👧‍👦,她可以考入高中,或直接註冊就讀縣職中👩🏻‍🔧。

  作為胡楊的同齡人、同鄉,程焱明顯比胡楊要幸運。當胡楊多次只身前往省城西安打工、因屢戰屢敗而黯然神傷時,程焱如願以償地考入當地最好的高中,並鉚足了勁,向著自己的大學夢進發。

  與程焱不同的是,目前仍“賦閑”在家的胡楊,感覺自己既像一個被學校和家庭掃地出門的棄子,又像是一個被社會“紅牌”罰下的“次品”🅰️。她復雜的性格,讓人捉摸不透𓀁,有時遮遮掩掩,有時又故意顯示🧛🏻‍♂️,甚至只要提及曾經的校園生活🤼‍♂️,以及曾經果敢地跨出校門時的決絕,她就會下意識地轉移話題🏄🏿,或幹脆沉默不語。

  在初中老師的眼裏,胡楊始終是一個學習認真8️⃣、性格開朗🐐、聽話的孩子🫧。但是🙍‍♀️🏊🏿‍♀️,在老師💆🏻、同學以及父母的心頭始終有一個巨大問號🍤:胡楊究竟為何要離開校園🧳🦴?是青春在路上徘徊時的沖動,還是“蓄謀已久”?

  一直在路上徘徊的童年

  “隨著爸爸媽媽在外求學的那幾年👳🏿,幾乎沒有印象深刻的朋友🎩,老感覺學校生活就像是換電影膠片一樣,每到一個學年結束時👨🏿‍🎨,爸爸媽媽就突然帶著我去另一個城市工作。”

  和許多農村同齡人一樣✫,胡楊的童年恰好與流動的中國構成了完整的“交集”👊。“拿起電話,兩邊的人都哭。”胡楊至今還記得8歲前,在家照看她的母親每次接到父親從務工城市打回來的電話時的情景。對於這些痛苦的記憶,胡楊一直埋在心裏。

  那時候的小胡楊和母親一樣,最盼望的是,父親平時能多回幾趟家。可是👨🏼‍🏫,每到春節父親回來時,小胡楊都會躲在母親的身後探出半個小腦袋,從上到下地打量眼前這個似曾相識但又“陌生”的男人🥶。母親則在一旁不住地提醒:“別躲著🌞,快喊爸爸呀!”

  小學三年級那年,一家人聚少離多的生活暫告結束。小胡楊隨著父母來到西安🐞,並在西安城鄉接合部的一所學校繼續上小學。然而👩🏽‍🏫,這所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居多的學校與小胡楊想象中的那個高樓大廈👵🏻、明窗凈幾的學校完全不同——學校只有兩排平房教室🚲👱🏽‍♀️,教室中間的一塊空地就是孩子們活動的操場,身邊的同學這個星期還在𓀘,下個星期很可能就換成了新同學。

  “那是和農村老家學校不一樣的生活。”在小胡楊的印象裏👨🏻‍🌾,身邊的很多同學就像是一個個快速閃過的電影鏡頭🤢。彼時的小胡楊並不清楚,身邊的同學為何總在走馬燈似地“流動”🐲。只是,每次從老師那裏聽到“××同學要跟著父母離開”時📋,她懵懵懂懂地意識到每一個同學的離開,是因為其父母要從此地去往彼地🧑🏻‍🍳。至於,父母因何離開👞,小胡楊始終不太明白。但是,在送別每一個同學時🏄🏻‍♂️🫧,她總希望下一個離開的不是自己🧘🏿‍♂️。

  事實上👰🏿‍♀️👷🏿‍♀️,在流動人口規模達2.6億人的中國,像候鳥一樣遷徙是小胡楊無法選擇和回避的現實🧑🏿‍💼⬆️。

  五年級結束的那年夏天🚴🏿,父母所在的建築工地工程全部竣工🗄。此時,小胡楊一家不得不面臨“尋找下一站”的選擇。這個家庭的“下一站”是哪👨🏽‍🎓🗯,父母也不得而知💸。他們都在焦急地等待著工頭的回音。

  眼看秋季開學臨近,父親無奈之下決定將小胡楊送回老家念書🤷🏼🏈。就這樣🤛🏿,沒等跟老師和同學告別,小胡楊就悄悄離開了西安。在西安寄讀的短暫3年之於小胡楊,並沒有太深的印象,更沒有交到一個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

  對於西安寄讀的3年,小胡楊至今還能完整記得的只有一堂語文課💂🏽‍♀️。而就是這堂課讓她對常年在外奔波的父親有了新的認識。那天的語文課🟥,講的是《禮物》🧃,文章講述了一個生長在單親家庭的小女孩與父親相濡以沫的真情故事——在父親生日當天🐿,這個小女孩用平時攢下來的零花錢悄悄給父親買了雙皮鞋。看到女兒遞過來的新皮鞋👩🏻‍⚕️,父親感動得熱淚盈眶。由於家距離學校很遠,小女孩不忍心看到父親每天急急忙忙送她上學後再趕去幹活♣︎,於是她向父親提出想買一輛自行車自己上學👩🏼‍⚕️🕵🏻‍♀️。但父親告訴她👩‍🦰,如果期末考試考了班上第一名,就一定給她買一輛紅色自行車。

  然而,期末考試回家後🪦,小女孩哭著告訴父親沒能考到第一名🤜🏽。讓這個小女孩萬萬沒想到的是🏋🏿,父親安慰她說:沒關系👩🏿‍🎨,你已經很努力了!隨後🧑🏻‍🦰,父親領著她來到房子的後院,一輛嶄新的紅色自行車出現在小女孩面前❤️‍。小女孩喜出望外地說:“爸爸,我依然還是第一名🤽🏼!”父親摸著小女孩的頭說🧝‍♂️:“你永遠都是爸爸心中的第一名……”

  “之所以多少年過去了👩🏽‍🦳,我一直還記得那堂課,既是因為那對父女的生活很溫馨,也是因為那天老師讓我讀課文時🤓,我讀哭了,老師說我像是文章中的那個多愁善感的小女孩。”小胡楊對記者說,“其實𓀓🤵🏻‍♀️,當時我心裏始終在把文章中的父親和我爸爸進行比較。文章中的小女孩和父親能天天在一起相互關愛,而那時候我自己的爸爸媽媽成天在工地裏忙著幹活,我們之間很少有這樣的故事🧜🏻‍♂️。而且不論在學校,還是在家裏👩🏻,老師、爸爸媽媽主要關心的還是我的學習成績,他們始終認為我還是一個不懂事的孩子。”

  事實上➿,在眾多城市隨遷子女和留守兒童的心理成長歷程中,不只是小胡楊被成人低估。與小胡楊中途輟學不同,程焱雖然順利考入了高中,但這兩個鄉村少女童年生活的“交集”都是“隨遷”和“留守”。10歲回到家鄉小學就讀前的整個童年,程焱都是跟著父母在隨遷中度過的。

  “隨著爸爸媽媽在外求學的那幾年😕,幾乎沒有印象深刻的朋友🧑🏽‍🎨🧛🏻‍♂️,老感覺學校生活就像是換電影膠片一樣,每到一個學年結束時,爸爸媽媽就突然帶著我去另一個城市工作。”程焱說,“我印象裏⚗️,真正有比較固定的‘家’、‘學校’和‘班級’概念是小學四年級回到老家上學以後🏋🏼。但是😮,在老家念書時🧑‍🦼‍➡️,我基本是跟奶奶生活在一起🗼,只有在春節時才能見到爸爸媽媽。那時候,我的6個同班好朋友中,有3個和我一樣,都是常年見不到爸爸媽媽的,甚至還有一個同學是長期獨自一人在家生活。”

  並不美好的校園生活

  留守學生的輟學率明顯高於非留守學生🛼,學生父母不在家,學生有問題時不知道如何解決也是導致初中生輟學的一個重要原因👉。

  “當年的6個好朋友中,我是唯一堅持讀完初中、如今上高中的!”程焱對記者說🧜🚗,“她們中途輟學,並不都是學習成績不好👵🏿,有的是跟著爸媽出外打工,有的是因為跟其他同學或老師發生矛盾而選擇離開,也有的是對學習確實沒有興趣😅。”

  程焱的說法在小胡楊的身上得到了印證。在面對記者時,小胡楊始終沒有正面回答自己輟學的真正原因。離開就讀的那所初中前,小胡楊在學校究竟發生了什麽👰🏻‍♀️?根據小胡楊的回憶🤪,讀初一時🕊,學校將三個年級的所有女生都安排住在一間由大教室改成的寢室內。那時候,看到高年級女生經常在寢室裏欺負或打罵低年級同學時,每天她都提心吊膽,生怕不小心惹惱高年級女生。小胡楊甚至還親眼看到一個高年級女生沖進教室扇了班上一個男生好幾個巴掌,“那時,只要不到睡覺時間,我能不回寢室就盡量不回”🐾。

  好不容易熬到了初二下半年🥶,學校以班級為單位,安排初一年級搬到10人間的新寢室。曾經一度讓小胡楊擔驚受怕的寢室恐懼症消失了🤷‍♀️,但班上老師對學生的嚴厲處罰,讓她產生了另一種恐懼🧎🏻‍♀️。

  “當時的班主任是一個二十七八歲的年輕男老師🧑🏽‍🚒🦪,他非常負責任👶,老師中幾乎每天都是他最早到校,而且只要班上沒有其他老師,他都守在教室裏督促同學們背英語單詞。若是哪個同學背不會🤴👩🏻‍🦼,他就會用尺子打手掌🐰。他教我們的那兩年多,班上沒有一個同學沒被打過手掌。”小胡楊說。

  實際上🧑🏿‍✈️,在我國不少農村學校,像小胡楊所描述的這種場景並不鮮見。由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美國斯坦福大學和陜西師範大學教育實驗經濟研究所倡導組織的農村教育行動計劃(REAP)的一項自2009年以來針對西部2省4個縣46所學校的4627名初一學生、3175名初二學生進行的跟蹤調查顯示🫡,根據學生標準化測試的得分結果🚑,初一學生中成績較差的輟學率為8.5%🙆🏿‍♂️,成績較好的學生輟學率僅3.3%🦠。在初二學生中,成績差的和成績好的學生輟學率分別為12.4%和5.5%。貧困、中等收入和較高收入家庭的初一樣本學生的輟學率分別為6.8%、5.8%和4.3%。換句話說,貧困家庭學生的輟學率要比富裕家庭高出2.5%⚛️。到了初二年級,不同收入家庭學生的輟學率差距進一步擴大🚱,分別為12.5%、7.7%和5.0%。

  “這說明在影響初中生輟學的因素中,家庭貧困情況與學生是否輟學呈現出高度的相關性🌶。”西北社會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陜西師範大學教育實驗經濟研究所史耀疆教授說,“盡管經濟仍是造成輟學的一個因素🧑🏽‍🦳,但隨著家庭環境的變化,影響學生輟學的因素正在從原來的經濟因素轉向非經濟因素⌚️,特別是由於學校對學生日常遇到的生活和成長煩惱而衍生的心理問題缺乏相應的指導而造成的師生關系不和諧等因素,導致學生產生厭學📱⇢、輟學情緒,以及一些農村家長不重視教育和外部環境變化等問題,正在成為引發輟學的重要因素。”

  根據調查期間樣本學生的父母外出務工和居住情況,REAP的研究者們發現,初一的留守學生輟學率為7.9%🌚,而非留守學生為5.5%。初二的留守學生輟學率為13.0%,明顯高於非留守學生8.6%的輟學率。

  “這意味著留守學生的輟學率明顯高於非留守學生,學生父母不在家,學生有問題時不知道如何解決是導致初中生輟學的一個重要原因👵🏿。”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林秀研究員認為,“初中階段是學生進入青春期的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對於剛剛步入青春期的許多留守學生來說,他們中很多人在處理師生關系、同學關系、舍友關系🧖🏼‍♀️、與家長的關系時,往往會產生誤會或矛盾,但由於缺乏必要的心理指導和輔導,使他們缺乏歸屬感,進而厭學,甚至輟學🚳。”

被“野蠻的愛”低估的成長

  初中階段低年級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遠遠超出包括父母♻️👈🏽、老師在內許多成人的預期,每個輟學學生都有自己“合理”的輟學理由🤛🏽。

  在陜南♚🕵️、陜北等地采訪時記者發現,在眾多農村父母眼裏♊️,孩子永遠都是孩子,不論他在小學階段,還是在中學階段,都不會像大人一樣了解社會、了解生活的諸多不易,也不會像成人一樣去獨立思考。但事實上🥪🤷‍♀️,對於父母長年累月在外所遭受的流動之苦,孩子們都能敏感地感知到✌🏻。在他們的內心深處其實都有一本賬👴🏽🤒。

  在眾多曾經隨父母四處流動而今留守在家的鄉村少年中,程焱對於父母“流動”的理解頗具代表性🏔。2013年國慶節💧🗝,程焱的母親返回老家生養妹妹正值一年。母親對程焱說2️⃣🪂,過完春節後🌒,她將隨父親返回河南伐木場繼續打工⚫️,讓奶奶照顧程焱及妹妹🙆🏻‍♂️。

  對於母親的決定🧑🏼‍🦱,程焱並沒有馬上回應👲,而是沉默了好一陣後,以試探性的口吻輕聲地對母親說🧑🏽‍⚕️:“媽媽🐉🧗‍♀️,等妹妹稍微大點,你再出去打工好不好🦻?”

  其實,在試探母親前,程焱在腦海裏不斷將時間和地點頻繁地做著前後位移👨🏻‍🌾,回想著與父母在一起生活的許多短暫瞬間。程焱的內心有一種強烈的感覺——在自己回老家上學的這些年,父母沒有好好地照顧過她。

  然而,懂事的程焱知道,母親回家生養妹妹的這一年裏😢,在林區伐木的父親由於手機常常沒有信號𓀍,很少與母親之間有電話往來。“其實,對於媽媽當時的決定,我心裏非常矛盾。爸爸媽媽都不在家的話✋🏿,60多歲的奶奶還得忙家務和農活🦶,我和妹妹都會有種無依無靠的感覺🕸。但是,媽媽做出這個決定的時候,心裏一定也感到很無奈👨🏽‍💼:在家陪著我們的話,就長年累月見不到父親,而且父親一個人的收入又不足以滿足一家人的開支,僅僅靠父母親打工的錢更不可能把我們都帶在身邊;隨父親外出打工的話💆🏽‍♂️,就照顧不了奶奶,更照顧不了我和妹妹。”程焱說🧚🏼‍♀️,“現在⛹️‍♂️,我每天吃飯前都在提醒自己🪓,每天的消費不能超過10元錢🙇🏼,希望能減輕爸爸媽媽的負擔✖️。”

  然而⏩,對於程焱內心復雜的心理活動,以及她在校盡量控製飲食、控製消費的節儉做法,程焱的父母從不知道。因為,程焱將這些都埋在心的最深處👈🏻。

  在中西部農村,像程焱這樣心理早熟但父母懵然不知的孩子相當普遍。采訪中🧑🏻‍⚕️🛀🏽,記者也發現,初中階段低年級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遠遠超出包括父母、老師在內許多成人的預期,每個輟學學生都有自己“合理”的輟學理由🙃👌🏼。小胡楊在講述自己走出學校的那天時,每個細節都透露著她對學校的不舍🌈,“我一只腳跨出校門👩‍🦽,另一只腳不願抬起……”

  類似這樣的悲劇,不只發生在偏遠農村少年的成長過程中。在城市的不少校園裏👨🏼‍🦳,青春期的學生同樣也遇到過各種各樣的成長煩惱。采訪中,不少學生表示,“爸爸媽媽常常抱怨我不願和他們交流💆🏻➾,但真正和他們交流時,他們卻很少能耐心地和我聊天❓,甚至很少聽我把一件事情完整地講完🧗。在老師的眼中🚣‍♂️✥,我們始終是長不大的孩子,他們更多的時候是反復告誡我不能耽誤學習👊🏻,至於我們的許多苦惱🏄🏽‍♂️,都是小事……”

  在西安北郊的一個城中村☝🏽,記者找到了讀到初一下學期就去西安打工的江濤🧛🏽‍♂️,他正在工地高架上從事危險的工作。對於中途輟學的選擇,他說不清自己到底是後悔🤷🏽‍♀️🩴,還是釋然。因為🙍🏽,他的好朋友和老師發生沖突,隨後和幾個同學一起打老師而受到處罰不願再回學校🤸🏻‍♂️。對於當初的沖動,他現在有些後悔。但是,他又很堅決地說自己不願再回到學校👍🏽,不想在父母、老師“負責任”的氛圍下生活。在學校裏,耳邊總有老師不斷的責罵,回到家當他告訴父親自己不想上學時🔮,並沒有聽到自己所期待得到的勸告和安慰,換來的卻是父親的一頓暴打🐅。

  根據REAP對陜西隨機抽取的75所農村初中9250名學生的調查顯示😔,47%的學生有嚴重的學習壓力🪱,過度擔心自己的考試成績👆,60%的學生有焦慮🥭、自責傾向、沖動傾向等至少一種心理困惑🚵🏿。

  “防流控輟”的民間實驗

  “幹預實驗結果表明,心理幹預對於初中男生👨‍👨‍👧、年齡偏大以及初二年級的輟學高風險群體的效果更為明顯,使15歲以上的學生輟學率從19.02%降至12.68%🏂🏿。”

  不論是已經中途“退場”的胡楊、江濤🥵,還是尚在高中繼續堅持著的程焱,他們每個人都帶著對周圍的同學🥚、老師、家長以及社會的各種疑問行進在青春的路上🧒🏽。在初中這個少年成長中心理發展尤為敏感的時期,究竟如何化解他們對學習🚟、生活、情感乃至對未知世界的疑問🦕?對於仍在校就讀的成績中等或較差的學生🤽‍♀️,怎樣才能鼓勵他們更願意去學習和健康而快樂地成長🏂🏿?

  2012年起🔐,REAP的研究者們在陜西🩳、甘肅🚻、青海啟動了“貧困地區農村初中學生輟學問題——學校師生交流、學業輔導和信息幹預行動研究”的農村初中學生輟學隨機幹預試驗🧑🏼‍🦱,試圖從改善師生關系🚣‍♂️,提高學習興趣👭🏼,特別是後進生在心理、學業和未來人生規劃方面提供幫助⭐️,以探索解決農村地區初中學生厭學🐦、輟學的有效方法❇️。

  研究者們在隨機抽取的8個縣所有農村初中裏,又隨機選擇了75所農村初中作為樣本學校👨🏻‍🔬,進行隨機幹預試驗。REAP研究團隊經過對樣本學校基線調查信息匹配後,從75所學校中隨機選取了37所作為幹預學校。在此次幹擾試驗中,9250名學生填寫了相應問卷,4250名農村初中生參與REAP開發的32節適合農村初中生生活情景和人際交往特征的心理健康課🧞,1288名初一年級學生參加了REAP的心理專家面對面輔導。

  經過一個學年對不同群組輟學學生的幹預實驗🤵🏼‍♀️,結果顯示,心理健康項目幹預使初中男生輟學率降低了1.75%💵🤵‍♀️,減少了近50%的男生輟學;使15歲以上的學生輟學率從19.02%降至12.68%,減少了33%的年齡偏大學生的輟學。初二年級和初一年級學生輟學率分別降低了22%和21%。

  “幹預實驗結果表明,心理幹預對於初中男生🏌🏼‍♀️、年齡偏大以及初二年級的輟學高風險群體的效果更為明顯🤷🏽‍♂️。”2008年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美國斯坦福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中國問題研究專家羅斯高(Scott D. Rozelle)教授認為🦹🏼‍♂️🚶🏻‍♀️‍➡️,此前,有不少人還在懷疑初中生的心理問題是否會影響青春期孩子們的上學意願🎥,但大量調研數據證明,在目前義務教育階段農村孩子輟學存在繼續走高的趨勢🧑🏻‍🚀,其中🚛,確實與師生關系、同伴關系處理不當而引發的心理問題密切相關。當前的城市和農村初中生到底期望怎樣的師生關系?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如何處理好與同伴、師生以及家長之間的關系👩‍🦽‍➡️?對於這些,在目前的絕大多數農村學校🌜、絕大多數一直處於“流動”狀態的農村家庭裏,幾乎沒有人告訴他們答案。結果就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能想到的最好解決矛盾的辦法📶,或許就是逃離校園。

  對於農村學生的這種逃離,羅斯高表示了擔憂。“如果大量孩子沒接受較好的教育就提前流入社會🤽🏻,這對於一個家庭和一個國家來說🙅🏻,影響是巨大的。”羅斯高說,中國在實現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勞動力的工資會逐步增加,但是,如果要在工資增加的同時讓農民持續增收或提高社會生產力🦸🏽‍♀️,就必須提高勞動力的受教育水平,因為高工資需要有高水平教育作為前提𓀜🏄。“根據我們的研究,在中國🌰,勞動力的受教育水平與非農工資呈現出正相關關系,從文盲、小學⭐️、初中🧑🏼‍🎤、高中(中專)👩‍❤️‍👨、大專以上的平均工資水平,目前遞增的次序為🥢:2.43🤜🏻、2.62、3.53、4.39、9.51(元/小時)🎥,今後的中國,這個差距還會繼續拉大。”

  “中國教育發展到今天🐚,現在到了真正該特別關註初中生心理健康發展的時候了👰🏻‍♂️。”史耀疆教授建議,在當前大多數農村學校師資力量相對短缺、教師教學任務繁重的現實狀況下,教育部門需要切實重視初中階段尤其是農村初中階段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真正開足開齊心理健康課程,並開發符合現代學生心理發展實際的心理健康教材,幫助青春期學生解決好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實際問題,使他們不再為成長而煩惱,為成長所惑🙇。(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

發布者: 陶桃  發布日期: 2014-02-26     返回
三牛娱乐研究中心
三牛娱乐专业提供🧑🏽‍🦱:三牛娱乐🦸🏻‍♀️、三牛🐾、三牛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三牛娱乐欢迎您。 三牛娱乐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