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相關部門向市政協部分委員通報了關於此輪“上海版”高考改革的相關情況。其中,最引人註目的改革內容是,以英語為主的外語將退出高考統考,變為社會化考試💬,有望打破“一考定終身”。對此,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續梅表示🎤🙍🏼♀️,各地高考方案需待教育部總體方案公布,報經教育部審批後方可公布,但不排除上海等地已根據此前公布的相關改革思路精神🖤,先行製訂方案草稿。(《新京報》2月13日)
這再一次引起輿論對高考改革方案的關註𓀃。對於上海高考改革方案🤝,各種解讀都有❎,包括英語退出高考、英語實行社會化考試、打破一考定終身、其他科目不考了等等。而實際上➙,這些解讀都存在偏差和誤讀。
英語退出高考了嗎?根本就沒有,只是不像以前那樣統一考試💑。把不放在同一時間段考❤️,稱為退出高考,這會讓人誤解為英語不考了。媒體的報道💞,細讀全文也很清楚,說的是英語退出高考統考,只是,在“標題黨”盛行的社會環境中,簡單稱英語退出高考,必然會以訛傳訛,誤導一些不明就裏的家長。對於高考英語改革𓀗,更確切的表述應是,調整英語科目考試時間。當然,這一描述聽上去改革力度遠沒有“退出”那麽大🔘,所以👨🏻✈️,教育部門願意選擇“退出”這個概念,媒體也願意這麽報道。英語退出高考統考,還給人這一科目的重要性比數學👨🏻🦲、語文低了的感覺,但其實💌,只是調整考試時間🧞♀️、考分同樣計入總分的英語𓀋,重要性一點也沒降低。
一年多次考就是考試社會化嗎?其實不是。真正的社會化考試,是社會中介機構組織,由招生學校自主認可👳🏿♂️、學生自由選擇參加的考試🐌。這一考試的功能不是選拔👨🏻,而是評價,學生可用這一成績去申請大學。比如,美國的SAT,一年考7次🕐,每次考試成績都有效,考生可以最好的一次成績,申請大學♎️,大學獨立、自主招生。簡單地說,只有高校自主招生,考試評價才可能成為社會化考試🤦🫰🏼,如果高校依舊集中錄取🚝,所謂的社會化考試,只是形式上的社會化。
很自然地🦹🏻♂️,這樣的一年多次考🧗🏿♀️,最多從以前“一考定終身”,變為“多考定終身”,減少一次考試的偶然性,但也增加考試成本和考試負擔——從多次考試中選擇最好的成績計入總分,再排序投檔錄取,這能改變基礎教育的應試教育格局,減輕學生的負擔嗎?多年前,當有專家談到一年多次考的設想時🦋⛹🏽♀️,就有很多人認為這是將“斬首”變“淩遲”。
除了語文、數學、外語的其他科目,按照方案🤢,可能不計入投檔分⛏,而只是看測試等級🧔🏿。有人會說,大學可根據不同專業提出不同的學科與等級要求,可問題是,在目前的按計劃集中錄取規則之下👍🏿👝,如何做到這一點?如果繼續保留按計劃集中錄取製度,英語社會化改革👒、一年多次考、其他科目計等級🧑🏻⚕️𓀏,都很難起到改革的實際效果,而會滋生出新的更復雜的問題來。學生的壓力、焦慮非但不能減輕♝,反而會增加。
只有打破集中錄取製度,這些問題才能迎刃而解👱🏼,這就要按國家教育規劃綱要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到的高考改革思路,推進考試、招生相對分離💅,離開了招考分離➔,高考科目改革📠🗝、分值改革,都沒有多大實質價值👳🏿♀️,我國過去10多年的高考改革實踐已充分證明,招考分離才是改革的出路。
因此,建議高考改革,應該以招考分離為原則來設計具體的方案,如果落實這一原則,根本無需地方出臺自己的方案,同時,科目改革🥺、分值調整,也不是政府部門的事,而是考試機構和招生機構的事——大學會根據自身的辦學定位,提出招生要求,明確考生要提交哪些成績🥸、材料,而社會考試機構則根據大學的招生要求,提供考試評價服務🩵,有統一的知識能力測試,也有學科水平測試💜,學生可根據自己選擇申請的學校要求⏮,自主選擇參加哪些測試,這樣的考試和招生👩👩👦,才能讓基礎教育真正擺脫應試教育。(新聞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