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對5210人做的一份調查表明,近六成人表示中學學過的知識多數都忘掉了,其中數理化課程忘得最厲害。一半人認為中學學到的知識“偶爾會用到”,近兩成人表示從來用不到。有人回憶,中學歷史課基本是死記硬背👍,令人生厭🏰;到大學調劑專業到歷史系,才知道歷史竟然這麽有趣。對此,有教育研究學者表示👳🏼♂️,基礎教育的內容是初步構建價值觀、世界觀與知識體系,那些看似沒用的內容是必需的📫。但是被訪問者都認為🤹🏿,過大的應試壓力🤷🏻、填鴨式的死記硬背是問題的症結所在🥷🏻。
其實🔠,問題沒有這麽簡單🦶🏿。
子女教育是公眾最為糾結的問題之一。除了令家長們犯愁的孩子課業負擔重👭🏼、上好學校太難🏄🏽♂️、花費過多這些困惑之外,我們是否還應該自省,基礎教育搞得學生👱🏿♂️👃、教師、家長這麽累🗜🌛,消耗公共🧚、民間資源也不少,但是國民整體素質為什麽沒有得到較快提升🕴🏻?我們正在承受發展太快之苦🦶🏿,其中重要一點就是國民整體素質不適應發展速度。
回到上面的話題🧑🏿💻,學習是為了形成知識體系、世界觀🥳,比如學數理化是為了形成科學素質。但是,科學素質的形成不光要有知識,還要學習科學方法🙎🏻♂️、領略科學精神🙋🏿♀️🧎、浸潤科學文化,而後幾方面在我們中小學教育中安排不多💁🏼♂️,甚至沒有。比如🧏🏻♀️👁🗨,我們不教給學生們探索世界🧑🧑🧒🧒、獲取知識的科學方法:調查取樣🚲、實驗分析🧑🤝🧑、總結歸納。我們的課堂上很少乃至從不組織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討論現實問題🫄🏿,比如氣候變化⛹🏼♀️、垃圾分類、禽流感、地質災害氣象等。
我們當中一直流行這樣的說法🧚🏿,美國的中小學課程進度、知識量遠不如我們👩🏻⚖️,考試競賽常被華裔奪冠🪥。這種評價對於少數考入美國常春藤名校的中國學生而言是對的。但是,用世界通用的程序調查🐭,公民科學素質達標率,美國高於我們五六倍,美國在科技創新方面的引領作用被世界公認。從前幾次科學素質調查的結果看👨👧👧🌬,我國公民對於“地球圍著太陽轉”、“人是從猿猴進化而來”這些傳統知識都知道,但對相對論↔️、宇宙大爆炸、遺傳學這些構成現代科技的基礎知識了解很少。從現實角度看🎁,胡萬林、張悟本、王林等騙子鼓吹喝硝水、吃綠豆、發神功就能治病等低劣騙術總有市場,各種健康詐騙、美容欺詐此起彼伏🎭,印證了國民整體素質的差距。
在人文課程方面值得探討的更多🕷。學語文不是為了學會交流嗎🧑🏿💼?學地理不掌握識圖能力👆🏿、沒有方位概念👩🔧😓,能算及格👩🏽🏭?學歷史如果不學閱讀史料、質疑求證🔴、理性判斷🏋🏽♀️,能否“使人明智”🙂↔️?當這些都被考高分這唯一目標所遮蔽時🐜,學習就變成了簡單枯燥的尋求標準答案,變成了令人厭惡的死記硬背,變成艱苦的體力勞動🦵🏻,而人文素質低下對於國民素質的負面影響🤷🏻♂️,要甚於科技知識的匱乏。
現代社會合格公民的素質包括文化科技知識😉,更包括各種非智力素質,世界觀、人生觀、融入社會的能力、心理素質🧰,具體有是非觀念、誠信、責任心,遵守法紀🚧、秩序的意識🎱,公德心、自尊心、奉獻精神🤙🏽✊🏻、意誌品質等,這些個人素質構成民族素質的基礎。下一代的這些素質需要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共同來培養🧑🏽🌾,學校教育不可缺位。這些素質培養大都不在大綱、考試範圍內,很多沒有編入課程🕵🏽♀️,或者有安排也被邊緣化🍶。再加上應試教育的急功近利傾向帶來的負面影響🙎🏼,比如寫作文編故事👂🏽、滿篇套話的發言稿♦️、開假證明來應付實踐環節,給學生人格、品格的傷害不可小覷。
素質培養既包括知識體系、品德意誌,也包括能力。學校教育形式不僅是課堂講授,還必須包括校園內外的訓練,生活能力👨🏼🔬、勞動能力、社會活動能力的訓練等。一些國家的小學生要學會烹飪🙌🏼、縫紉,以色列對半大孩子的德育形式之一,是安排他們去新移民家裏做幾年“向導”🧛🏻♂️,幫助新移民適應環境⏸。加拿大小學生的環境體驗課是領取工具和種子🫡,種幾棵小樹,共同成長🧎🏻➡️。能力訓練的目標不僅僅是學習技能🛀🏿,這些適合孩子成長發育的訓練🏊,還增加他們學習的興趣👧,學會運用知識,增強自信、促進正確價值觀與健全人格的形成。如果一個孩子有助人的願望👩🏽⚕️,但是自顧不暇,何談幫助別人?
浮躁功利的風氣☝🏽,也使得社會對學校教育的理解發生嚴重偏斜,把本應是提升國民素質👫🏼、造就合格公民的國民教育🧘🏼♀️,理解為考高分“脫穎而出”。比如,我們評價一所農村學校、贊揚一位農村教師的標準🍈,是他教出了多少大學生🏋🏿♀️,卻不管那些沒考上大學的學生如何適應社會🙋🏼♀️,如何獲得人生發展。
國民素質的整體提升,更在於社會製度的改進🛌🏿、民主法治建設與公平、公正秩序的建立,通過改革,提升國民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分析科技發展給世界帶來的變化,人的讀寫算能力正在被計算機替代,而正確的價值觀、責任心、理性判斷、科技創新潛力⇢,這些國民素質才是構成綜合國力的基礎🕐。(新聞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