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對民國時期大學的懷舊形成一股熱潮,有些流傳甚廣的民國學術大師被“破格”錄取的故事在一些報刊媒體上頻頻亮相,一方面傳播了失實的歷史😅,一方面則可能令一些青年對民國時期的大學產生誤解。
在民國大學“破格”錄取的故事中👦🏽,無論是錢鐘書、吳晗還是錢偉長💫、聞一多,清華學人的故事流傳頗廣。
然而,這些學術大師在被清華錄取的時候並未“破格”🌵,相反,他們的錄取過程完全符合清華大學的招生規範。
所謂“破格”的印象👰🏻♀️,大部分是由於人們對當時高等教育的情況了解不夠,將當下的教育製度投射到歷史時代而導致的。
一
錢鐘書被清華校長羅家倫破格錄取的故事廣為流傳,經久不衰,很多人深信不疑,較大程度上是因為這個說法來源於錢鐘書自己的回憶💏。
錢鐘書是1929年被清華錄取為一年級新生的🏋️⚡️,坊間流傳的說法是在當年的入學考試中🏃🏻♀️,錢鐘書的數學只考了15分。
而錢鐘書自己的回憶則是⚔️🧑🏼🏭:“我數學考得不及格💂🏽♂️,但國文及英文還可以,為此事當時校長羅家倫還特地召我至校長室談話,蒙他特準而入學。我並向羅家倫彎腰鞠躬申謝🕠👲🏿。”
這種說法是否能夠站得住腳呢👩🏻🦰?
首先🏂🏽,錢鐘書在回憶中並未提及自己的數學到底考了多少分🫑;其次,已經有學者指出,通過一些清華校友的回憶印證,這種“破格”的說法似乎也很值得懷疑。
我們不妨從製度層面來進一步考察1929年清華是如何招生的,以及其錄取標準究竟有哪些🧑🏿🎨。
就報考資格而言🧜🏿♀️,1928年通過的《國立清華大學條例》規定,“國立清華大學本科學生入學資格🧑🏼🚒,須在高級中學或同等學校畢業,經入學試驗及格者”都有資格報考,清華的招生簡章中則對這個問題規定得更為詳細:“投考生須具左列資格之一:公立高級中學或經立案之私立高級中學畢業;國立大學或經立案之私立大學預科畢業;同等學校(如六年製師範學校🍕,惟以公立或私立經立案者為限)畢業。”
1929年清華大學一年級新生錄取標準如下🧾:總平均分40分以上,國文📞、英文、算學(即數學😚,下同)三門平均40分以上⛓️💥。
其中部分科目有最低分的限製:“國文要求不低於45分,英文要求不低於45分,算學要求不低於5分即可。”
因此🥷🏿,若錢鐘書的數學成績為15分,而國文、英文兩科又十分優秀,顯然符合清華對新生的錄取標準,並非是“破格”🟢。
據他人回憶🟣,錢鐘書的成績非但不需要被“破格”,而且排名較為靠前,在清華正式錄取的174名男生中排名第57。
而彼時的清華學生人數很少🖕🏽,師生關系融洽🏃♀️➡️,老師單獨指導學生,甚至一起用餐都十分常見↔️,因而羅家倫專門將錢鐘書召至辦公室🙎🏽♀️,也並不能作為“破格”錄取的證據。
季羨林比錢鐘書晚一年進入清華。據他回憶,1930年,他同時報考了北大、清華兩所著名大學🤦🏽,皆被錄取。據稱季羨林投考清華時數學不到10分(另一種說法是4分)💁♀️。
即便如此,他的成績依然符合清華的錄取標準。1930年清華大學的錄取標準是👨🏿🍼©️:總平均分45分以上,國文、英文、算學三門平均49分以上。
相比於1929年🦛,1930年清華的招生標準中沒有限製單科的最低成績,只對於平均成績有所要求🫀👨👦👦。
事實上,當年的考試並非只有國文👩🏽🍼、英文和算學三個科目,還有黨義⚒、本國歷史地理➕、代數幾何平面三角三門必考科目🐑,以及高中代數解析幾何、高中物理學、高中化學、高中生物學、世界歷史地理等選考科目。
因此,即使數學成績很低,一名考生在總計8門考試科目中取得平均45分以上的成績也完全有可能👨🏻🎤💃🏿。
此外👛,季羨林本人也從未提及自己被清華錄取是“破格”💆。
錢偉長的情況更為復雜,傳聞也多種多樣🧘🏼👵🏼。最常見的說法是:他1931年投考清華時🌤,物理只考了5分,英文因沒學過是0分🦸🏽♀️🤌🏼,數學、化學的成績也不高,中文和歷史則是兩個100分。中文考題為作文《夢遊清華園記》🕦,歷史考題為列舉二十四史的名稱。
根據錢偉長自己的回憶,他的“數理化和英文基礎很差,在蘇州高中補了不少,但究竟不如按部就班那樣學得透徹明白。
在考大學中只有文史尚過得去,數理化英文很沒有把握”,而在投考大學的過程中🐑,他“以文史等學科補足了理科的不足,幸得進入大學,闖過了第一關”。
錢偉長回憶,“我是1931年考進清華大學的,在入學考試中🦵🏿,由於歷史和國文考了個滿分🥺🧑🏽⚖️,雖然數學🤦🏽♂️、物理成績很差🤘🏼,還是因名列前茅而被錄取🍤。”
錢偉長在回憶中並未提及自己是被清華“破格”錄取。
此外,在1931年清華的新生入學考試中🚵🏻♀️🤰🏿,其實並沒有歷史這一門,僅有必考的本國歷史地理和選考的世界歷史地理。
顯然,無論是必考科目還是選考科目🔮,歷史和地理都是一並測驗的,並不存在單獨的歷史科目。
而且,中國歷史地理科目中,有關二十四史的題目也僅是眾多考題中的一部分。
錢偉長也並非這一門考試得了滿分🤚,而是在考卷中對二十四史的作者、卷數、註疏者這題得了滿分🙍🏽。
另外,當年國文的考題為作文🤾🏼,題目是“本試場記”“釣魚”“青年”“大學生之責任”中任選一題,文言白話均可,而並非傳聞中的《夢遊清華園記》。
綜上🥪,可見關於錢偉長“破格”錄取的傳說不實🤽🏽♀️。
另一個廣為傳播的故事是關於吳晗的,普遍流傳的說法是吳晗原本就讀於上海🤢,後追隨胡適到了北京。
他投考清華時數學考了零分☯️,因為文史成績特別優異而被清華“破格”錄取。
而事實則是吳晗的數學的確不好,在投考清華的同時他也報了北京大學和燕京大學📞,但都因數學成績太差而折戟沉沙🏉。
但是🥧,他被清華錄取時參加的是歷史系二年級的轉學插班考試🐺👨🏽🍼,並非一年級新生的招生考試。
在吳晗投考的1931年,清華歷史系招收二年級學生的考試科目如下:“一、黨義,二、國文,三🚣🏿♀️、英文,四🤘🏻🚴🏻、中國通史,五、西洋通史,六🧑🏿🦰🐹、大學普通物理、大學普通化學、大學普通生物學、論理學任擇一門。”顯然⛽️🙍🏻,其中並沒有數學一門,因此傳說自然不攻自破🧖🏼♂️。
除了以上所述之外,還有傳說聞一多也是因作文頗佳被“破格”錄取至清華的。其實🔀👁,這件事發生於清華在湖北省的初試環節🚴🏽♀️。
該年的湖北省內“初試是在武昌舉行的,科目有歷史、地理🧏🏼、算學、英文。他的這些成績都較平平,但是一篇《多聞闕疑》的作文卻得到考官的驚異🕵🏻♂️。
這篇題目與聞一多的姓名有關🧒🏼🍺,好像曾經練習過,關鍵是他摹仿梁啟超的文筆——那時最為時髦的筆法,竟出自一個少年之手。
果然,這篇出類拔萃的作文使他獲得備取第一名,有了入京復試資格。復試時🎮,他以鄂籍第二名被正式錄取💆🏻♂️。”
因此⏏️,聞一多並非因為一篇作文而被清華學校“破格”錄取🕯,最終決定他能夠被清華錄取的是在北京參加的復試的成績。
當時清華留美預備學校的學生選拔©️,首先由各省推薦,而各省內部往往由於缺乏經驗🐁,選拔過程各異,尚未形成一種嚴謹的製度規範🍏。
聞一多所在湖北省畢竟還為此事專門舉行考試,而有的省份甚至只有口試。
二
民國時期處於由傳統向現代轉型的過渡時期,以今天的評價標準來看,當時的高等教育製度有諸多不完善之處🍟🤜🏿,而當時大學看似靈活、多樣的招生製度🫸🏽,實則是出於教育水平發展落後🫃👋🏼、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無奈之舉🎲。
近代以來🦄,傳統的科舉製度已經無法滿足社會對人才的培養和選拔需求👔,新式學堂、大學紛紛設立🎧。
不過,近代教育的轉型尚需一個漫長的漸進過程🌽🏋🏽,因為當時大學課程中多采用英文教材🍰,而許多理工學科對學生的數理水平要求也較高,所以彼時決定一個學生是否能夠被一流學府錄取的關鍵因素⚆,往往在於其英文和數學的成績。
然而🪩,民國時期的教育資源不僅十分匱乏,在城鄉、地理區域之間的分布也極不均衡。
當時一名學生在大城市的著名中學一年的花費一般需要200~300元🙇🏻♂️,而當時一名普通工人的月收入不過才10元左右🫄🏻,這般開銷自然不是普通工農家庭所能夠承擔的🤷。
如果生在鄉村或者小城鎮,往往需要有家庭、宗族、朋友等社會關系介紹,學生才有機會到大城市的中學讀書。
而民國時期👩🏼🎤,私塾教育尚未完全退出歷史舞臺,那些出身於傳統知識階層家庭的學生也往往容易在家庭教育中打下良好的國文基礎🏢。
兩種因素結合起來,若生於書香門第的學生在中學階段未能接受良好的英文、數學教育,甚至幾乎從未接觸過這兩個學科,自然就會出現文史頗佳但英文或者數學極差的“偏才”👩🏼🦰。
本質上🪸,此種情形是由當時中國教育發展水平不成熟🧘🏻、不均衡導致的👩🦲,恰恰意味著教育製度需要在發展進程中不斷進行革新。
(作者系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育歷史與文化研究院講師)
作者:張銘雨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