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學校長郭炳勝代表
民生故事
來北京開人大會前🤾♂️,郭炳勝代表曾看了1月22日本報在頭版頭條刊登的報道《孩子🚶♀️➡️,你不該走——從呼市一位初一學生輕生看家長學校社會的教育觀念誤區》,心情特別沉痛。這篇報道說的是內蒙古呼和浩特實驗中學14歲的初一學生強強(化名)因為期末考試排名下降,背著書包從11樓跳下身亡的故事🪑。發生這起悲劇的學校和郭炳勝任校長的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學同處一市🐯,這個悲劇在當地引起了很大震動🧙🏿,也引發了社會各界的思考。一個強烈的呼籲再次發出👥:改變應試教育的現狀👉🏻,必須動真格的了!
要真正轉變教育評價機製
強強的悲劇折射出應試教育痼疾,也讓越來越多的人反思,是什麽讓孩子走上了不歸路?在我看來,首當其沖的是現行教育評價機製。
如今🍒,升學率👮🏼♂️、分數、排名成為緊緊捆綁著孩子和學校的“繩索”,讓他們像抓GDP一樣抓分數、搞排名。但🪇,所有這些,都不是教育的本意👩🏼🍼。
好教育關註的應該是人,是思索如何激發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而不是簡單地灌輸知識和技能👧🏽。真正好的評價,要關註孩子的心靈成長而非一個個冰冷分數🏸,重在看他們通過教育獲得了多少提高。當然❤️,我們也不能一味否定考試🕍。錯誤不在考試,而在“一切圍著考試轉”的錯誤教育方式和理念👨👩👧。任何教育都需要應試,這是檢驗知識、體現學生能力的一種方式💆🏿♂️。我相信🪆,好教育並不害怕考試,相反會因為尊重教育規律激發出孩子的主動性、創造力和求知欲,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要真正轉變教育理念
可即便教育評價機製得到改變,相信還會有不少家長患得患失,“不考試不排名,知識學不牢靠怎麽辦🪁🚙?”我身邊,就有不少這樣的例子,學校取消不必要的考試排名後😸,家長反而費盡心思把孩子送到各種課外輔導班💁🏻,生怕有一丁點“落後”。還有些家長和學校👨🎨,把知識學習和“起跑線”不斷提前,甚至將幼兒教育小學化。強強的悲劇發生後🛌🏼👨🦱,他媽媽長跪不起🧚、哭聲撕心裂肺,後悔當初逼迫孩子。所有這種打著“愛”的旗號、不斷“搶跑、加碼”的教育理念,都忽視了孩子作為獨一無二的個體的成長需要。
教育不是一項立竿見影的工程,需要秉持一顆愛心。這種愛的教育,家長要有,從事教育工作的人也要有。愛的教育理念要建立在對孩子個體生命的尊重和生命成長規律的正確認識之上,給孩子多一些身心成長的空間,幫助孩子發掘自己的潛力、發現自己的興趣,而不是簡單粗暴地總是和“別人家孩子”比較⭕️。這種理念的轉變,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努力👨🏻🚒🧑🏽🚀。
要真正把素質教育紮進泥土裏
素質教育喊了多年🏒🦼,但卻一直推行緩慢🪬。因為如果沒有科學的教育評價機製和愛的教育理念並行👩🏻🔬♝,素質教育的根就紮不到泥土裏𓀂📯。
好教育,要讓課堂“活”起來😼,充滿人性的溫暖。老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都要改,不能是滿堂灌的知識教育☞🧗🏻♂️,而要從激發孩子的個性🙅♂️、創造性出發,其樂融融,教學相長。
好教育,還要給孩子豐富的選擇空間。課程不再以“是不是高考”來決定設置🦸🏼♀️,而是看它是否有利於學生個性特長發展。我們學校有包括金融類、學科類、競賽類等多種門類在內的40多門校本選修課✌🏿,這既滿足了孩子的成長需要、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又促進了課內專業知識的學習。
好教育,還要建立社會、學校、家庭之間暢通無阻的溝通渠道。教育從來不是單兵作戰,它需要合力🧙🏼。我們做了“家長學校”的嘗試,針對每個學生的成長特點🏋🏽♂️,和家長探討教育方式、教育理念✈️,這對於孩子的人格教育和健康成長來說,是一種很有必要的溝通。
鏈接
國外的高考
韓國🙎♀️:高考不計總分,各科目分別打分✊🏽💆🏽,然後依據分數段確定各科目的等級以及綜合等級。各大學將根據各科目考試等級🚴🏽、學生手冊、面試成績🔒、專長等情況招收學生。
日本👵🏼:報考公立大學的學生要參加兩輪“高考”。第一輪是類似中國“會考”的全國性考試🧎🏻➡️,成績公布後,考生可向心儀的大學提交報考申請🤞🏿,由學校自行組織第二輪考試。
美國:不實行全國大學入學統考🏌🏻♂️,對中學生申請大學影響最大的考試“學業能力評估考試”(SAT)和“美國大學測評考試”(ACT)👎🏿,均稱為“美國高考”🧑🏼🤝🧑🏼🍴。SAT考試內容類似於智力題,ACT考試更像是一種學科考試,科目有閱讀、數學👨🏽🔧、科學等。(新聞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