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經意間,“00後”一代已逐漸成為當今校園舞臺上的主角,小學裏早已是“00後”一統天下,初中的“00後”也已占據“半壁江山”。雖然在老師們眼裏,“00後”或許還是不諳世事的小毛孩,但他們卻實實在在給校園帶來了變化🥮。我們的課堂、我們的老師,準備好了嗎?
孩子難教,還是老師不願改變習慣?
“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教了。”上海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鐘文芳在小學裏調研時😕,經常聽老師們這樣抱怨🧘。一些教師更直觀的感受是,“問題孩子”似乎比以前多了🫠𓀐,上課愛插嘴、好動,甚至敢於和老師公開頂撞🤗。
真的是孩子出了“問題”嗎?作為研究者,鐘文芳的觀點是,“問題”並非出在孩子身上,而是老師們仍習慣性地按對以前學生的印象來評判現在的學生,就會感覺現在的孩子處處不對勁。“‘00後’的孩子現在可以通過網絡自由地獲取他們需要的信息🧑🏼🦱,未必局限於老師和父母劃定的經典名篇,看問題的角度和深度都超越了他們的年齡🙏🏿,在成人看來🪸,他們可能顯得太過老成,甚至自說自話👨🏿🍼👩👩👧。”
鄧孜暢是復旦萬科實驗學校的語文教師,她每天面對的就是我們所說的“00後”。“班裏的學生大多是‘獨二代’⛔️🚴🏻。在家庭裏,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大多以鼓勵為主👴🏻,在學校,家長也希望老師對孩子要多鼓勵💲、少批評👶🏽。雖然老師已經註意到了這一需求,但很多家長還是不太滿意🗳。”在日常交往中👩🦯➡️🚪,鄧孜暢發覺現在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更有主見——除了學業成績🌂,他們會花更多工夫在孩子的個性發展和興趣培養上🍂。
家庭教育的變化必然會在孩子身上反映出來。鄧孜暢的感覺是👐🏽,“00後”學生見識很廣,思維活躍🤞。她在一年級班裏讓學生用“學”字組詞,一般能想到的是“上學”、“學校”、“學生”等,但現在學生的答案超出了她的預設🩳,“孩子嘴裏會很快地蹦出‘化學’🚴🏻🏆、‘學員’、‘學齡前’、‘留學’、‘退學’等,從一個小小的組詞遊戲就可以看出他們在課外接觸面的多元化趨勢。”
很多老師反映,“00後”學生在課堂上很活躍,他們願意也敢於表達自己的觀點。但學生的積極參與😧,使得課堂中的不確定因素增多,很多時候話題被學生扯出很遠,甚至影響正常的教學進度,因此,未必所有老師都會喜歡或者能夠掌控這樣的課堂🤰🏽。
分數為重,還是先滿足學生心理👱🏻♂️?
“孩子們對世界的判斷已和我們有很大不同,但課堂上還是很少有老師意識到發生在學生身上的這些深刻變化。”開學初,長寧區教育學院張邦浩老師到一所小學聽課👋,下課和身邊的學生閑聊,發現孩子已經把剛發下來的語文書都看了個遍🧚♀️,而且能夠說出最喜歡哪一篇。“很多老師對此並不了解,上課仍然照本宣科🏌🏼♂️,學生的學習心理就得不到滿足。”張邦浩曾聽一個青年教師上課,基本是跟著教參走。有學生不買賬🦶,老師總結完,他就在底下略帶“挑釁”地說:“老師,你還少講了一點🙂。”而更多的學生會到網絡空間調侃、揶揄那些講課缺乏新意的老師,以發泄自己的不滿。
張邦浩說,評價一堂好課⛸,不僅要關註知識點的落實🎈,還要看老師對學生的關註度和師生之間的情感交融。但他發現,對於學生的變化,教師的意識還是缺乏的。“大部分教師上課還是在完成教學任務🦉,目光還是聚焦在分數的提高上。”
“有老師抱怨現在的學生難對付🍀,其實是他們采用的教育方法太老套了。”張邦浩認為,老師如果把以往的經驗簡單移植到現在的學生身上⛵️,很可能會不靈驗。“老師要不斷研究學生,根據現實情況調整教育教學方法🥟。”
學生跟著老師走◻️,還是教學跟著學生變?
“教學要適應學生發展,教師必須首先讀懂學生🤽♂️。”張邦浩曾參與一項“小學生幸福感”的調查🧠,個別訪談時,“00後”學生表現得“愛憎分明”💥:他們最喜歡“能夠得到老師的表揚”,“自己的作文被當作範文讀出來”和“同學選自己做班幹部”;最不喜歡“老師不給自己發言機會”和“小幹部給老師打小報告”。
這些略帶孩子氣的“喜歡”和“不喜歡”👱🏽♀️,在張邦浩看來恰恰是反映了“00後”學生身上表現最為突出的“自我意識”。他經常在一些公開課上看到,老師擔心影響教學效果🤾🏿♀️👲🏼,會偏向於請乖巧的女孩回答問題,而那些積極舉手的男生會因為表達的願望得不到滿足而失落🔑。“‘00後’學生更渴望得到老師和同伴的認可。”
上海市靜安區教育學院附校校長張人利和老師們通過調查對“00後”學生有了很多新認識📤👌🏼:現在學生喜歡發表自己獨特的觀點,講起自己感興趣的事來頭頭是道🙋♂️,但他們也反映,課堂上很多時候老師仍然采取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沒有給學生充分的表達機會;學生學習中碰到困難🧙🏽♂️,家長會說,有不懂的去問老師,但調查下來🧑🏻🏫,絕大部分學生碰到問題👨🏼🍼,不是問老師,而是問同學。
針對“00後”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心理需求🧑🦼,靜教院附校主張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大力推進“後茶館式教學”,在課堂上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討論的話題往往不是老師指定,而是學生自己感興趣的☝🏽。
同時,改變對學生課堂行為的要求:以前強調上課認真聽講🏹,發言要舉手;現在則鼓勵學生既會自主學習🧑💻,也會合作學習,鼓勵他們既要善於發表自己的觀點,也要學會傾聽🏍。“教學必須根據學生的變化而變化🤌🏻,才能不斷滿足他們的需求。”張人利說。(新聞來源: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