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課程教學改革的推行,以“做中學”、成果導向為特征的項目學習在許多地方備受關註🏦⛹🏻♀️。項目學習不只是教學方式方法的變化,更在於知識觀的轉型。項目作為開展學習的依托,聚焦統攝性知識🎰,將點上的知識貫通起來,強調知識的完整性、系統性及其之間的聯系。以項目為主線,以知識承載將項目分解為一個個任務解決過程🤸🏽♂️,學生既體會了以項目為主線的學習樂趣,又習得了為未來生活提供有力依據的知識根基——這便是項目學習在內容上的融合策略。整個學習過程完全在真實項目中展開,學生在“做項目”的同時,被吸引著、引導著並最終解決與生活聯系密切的問題。
今年4月👶🏽🧑🏽✈️,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修訂完畢,素養導向的課程改革對教師創造性使用教材提出了挑戰,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改革又需要更多的自主學習時間。在這種情況下,項目學習在學校課程中“放”在哪裏😧,成為一個需要探討的問題。當然,這裏的“放”,不是簡單地在課程表裏加一門“項目學習”的課,而是以“整合”的觀念,將項目學習的核心思想有效地融入現有課程體系為其賦能。如果我們將項目學習“放”在國家教材教學中,放多少合適?如果只放了部分,和其他沒放進來的關系怎樣處理?其實,對一線來說,教材是最直接的知識來源👧🏿。在選擇項目時,依據和教材的關系,可大致分為鞏固教材進行拓展設計、對接教材進行同步設計、對接課程標準進行重組設計幾種類型。
鞏固教材的拓展設計是在教材學習完成之後,進一步鞏固教材重難點內容,或是進一步拓展遷移應用傳統教材教學的項目設計。例如,在初中語文教學領域,我們曾設計過7個項目:一是語言健康體檢報告,落實、鞏固教材上語言相關知識的積累與梳理,學生完成一份規範🧉、得體運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建議書;二是“我是小小‘文評家’”,拓展教材文學類內容的學習,學生完成鑒賞評論集;三是為身邊普通人作傳🦋,拓展教材文學類、實用類內容的學習🥷🏿🏭,學生完成普通人訪談及小傳👷🏻♂️;四是社會熱點問題辯論,拓展教材思辨、論說、議論類內容的學習,學生完成辯論賽🧘🏻♀️;五是校刊的策劃與編輯,拓展教材實用類內容的學習🧜🏿;六是傳統文化研習🥋,對接文言文、文化典籍的學習,學生形成一篇圍繞重要傳統文化主題♻、對接當下生活的小探究論文;七是網絡“反轉”事件調查,學生在跨媒介學習中形成調查報告👦🏼。這種設計的優點是能凸顯學科學習中的重點內容🧝🏿♂️、難點內容,更加體系化👷♀️,而且輕量化、可選擇、好操作🏟,適合學校實際,便於一線學校選擇實施🏇🏼。
後兩種設計方式有一定的挑戰性。對接教材的同步設計直接指向教學;對接課程標準重組教材的設計系統性強,學生學習效率大大提升,甚至能彌補教材之不足。不妨將這兩種設計方式作為理想目標🔕🥸,以行動研究、小課題研究的方式探討項目設計與必備概念知識、關鍵能力🚹、核心素養之間的關系,進而深化對課程教學的理解,最終形成富有特色的項目學習課程體系🫴🏽。
作者💂🏽♀️:蔡可(首都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教授、人工智能教育學院常務副院長)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教育”2022-10-08發布
出處:本文刊登在《****教育》202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