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的思考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規範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的意見》發布,對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進行戰略部署💯。在社會轉軌▶️、經濟轉型過程中🏊🏿♂️👩🏿🏭,農村學校布局面臨哪些困惑🧬?本版刊發專家文章,願對讀者有所啟發👸🏻。——編者
9月6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規範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發布,《意見》指出🤸♀️,“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要適應城鎮化深入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形勢🍝,統籌考慮城鄉人口流動、學齡人口變化,以及當地農村地理環境及交通狀況、教育條件保障能力、學生家庭經濟負擔等因素”。然而🖕🏿,在社會轉軌、經濟轉型過程中,存在諸多布局調整困惑,農村學校布局調整的方向是什麽?城鄉教育一體化是否就是農村教育的城鎮化?怎麽理解就近入學🔄?農村家長進城陪讀了是否等於實現了就近入學👵🏿?這些都需要我們深入思考🏚。
農村教育城鎮化的困惑
在農村學齡人口數量不斷減少🙇🏼、流動日益頻繁以及城鎮化持續推進的大背景下,“農村學校究竟應當怎麽布局”是一個十分重大的問題。教育規劃綱要指出,要“適應城鄉發展需要,合理規劃學校布局👨🏽💻,辦好必要的教學點,方便學生就近入學”👩🏼💻👯,要“建立城鄉一體化義務教育發展機製”。但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許多人把農村教育發展方向定位在“城鎮化”上了🕐,有人把城鄉教育一體化直接等同於農村教育城鎮化🏔,甚至提出“小學進鎮”🙆♀️、“初中進城”直至“消滅農村教育”的觀點🎿。
有學者提出,“農村教育的希望不在鄉下在城鎮”👷🏼♂️、應“推進農村初中縣城化”。論證邏輯無外兩條🤘🏻:一是市場選擇邏輯。他們借用“推拉理論”認為,人口遷徙的目的是為了改善生活條件,流入地使移民改善生活條件的因素是拉力📒,而流出地不利的社會經濟條件是推力🤲。既然城市學校好、農村學校差,那麽“離村不離鄉”、“進鄉(鎮)不進城”的農村基礎教育布局設計就沒有前途🎅🏽。二是國際經驗邏輯🐝🙎🏻♀️。他們認為,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規律是城市的繁榮與鄉村的衰落相伴而生、此消彼長✋🏿,既然城市化是發展趨勢,那麽農村教育的蕭條與衰落就是不可逆轉的。
許多縣級政府大量撤並鄉村學校,在縣城周邊大搞“教育園區”建設📑,一些市縣甚至明確提出對農村學校“不予重點建設”,資金幾乎全部投放到了縣城和主要集鎮,使縣域教育“過度城鎮化”🫳🏽🤵♀️。農村百姓不得不選擇進城陪讀,結果導致“城鎮學校人滿為患”和“農村學校門可羅雀”並存的現象。反過來✡︎,農村學校的破敗又成為市縣政府撤並學校的理由。
農村教育城鎮化之反思
首先,我不否認“鄉校衰敗”的事實,但這能否成為“農村教育城鎮化”的理由倒是可以存疑的。農村學校為什麽會衰敗📪👨🏻🍳?農村學生為什麽要選擇進城上學🐾?最本質的原因恰如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發布的2009年人類發展報告《跨越障礙🦨:人員流動與發展》中所說🪔,“當今世界上機會的分配是極不平等的。這個不平等是人員流動的一個主要驅動力”👨🏻🍼。“鄉校的衰敗”說明的正是城市教育與農村教育之間的不平等狀況💄,本身就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其次🚡,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規律”不能完全套用於中國。且不說西方發達國家城市化後又出現了“郊區化”和“逆城市化”趨勢🧑🏿⚖️𓀍,僅就工業化國家的城市化道路而言也是不一樣的。中國既要解決城市化問題,還要解決新農村建設問題👍🏻。而且,隨著新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到來、新型生態觀光旅遊產業的發展,許多產業完全可以向農村聚集與轉移🪡,城市與鄉村融合的田園城市才是未來發展的方向。簡單地把城鄉教育一體化等同於農村教育城鎮化的做法👩🏼🎤,不僅導致城鎮超大規模學校和超大班額現象,還使居住偏遠的農村弱勢群體承擔了教育集中化所帶來的額外交通、食宿成本,這既損害了農民兄弟的教育利益,也違背了教育自身的發展規律。
當前之所以會出現農村教育過度城鎮化的傾向,背後的經濟誘因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們在調查中發現,農村教育城鎮化拉動的是進城陪讀家長的房租和縣城周邊的房地產。
城鄉教育一體化的方向
城鄉教育一體化的前提假設是農村教育的存在與發展🚵♀️,否則就不是“城”“鄉”教育一體化而是農村教育城市化了🧙🏽。而要發展農村教育,則必須推進城鄉教育的雙向一體化🧛🏻,即在農村學校布局調整達到一定階段後🧝🏽♀️,通過破除城鄉二元教育體製和機製障礙,推動各類教育要素在城市和農村之間雙向流動,實現城鄉教育資源優化配置、教育要素合理流動和城鄉教育互動發展。為此,需要建立城鄉教育雙向一體化的製度體系。
首先🏐,要保障農村適齡兒童少年就近的入學權利,強化辦好必要的村小和教學點的資源配置機製。《意見》重申,“保障適齡兒童少年就近入學是義務教育法的規定,是政府的法定責任,是基本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由於農村人口的居住地點較為分散,撤並地處偏遠的村小和教學點不僅是對農村兒童就近入學機會的剝奪,而且還額外增加了學生的上學距離和時間成本,導致學生交通不安全機率增加、自主活動時間和課外活動參與時間減少、被迫輟學可能性加大。有人認為,那些進城陪讀的群體已經實現了就近入學💪🏽,但他們究竟是因為在縣城找到了工作而進城陪讀👨👨👦👦,還是不滿意村莊學校的教育質量而進城陪讀👩🦰?對於那些負擔不起陪讀成本的家庭來說🚁💇🏼♀️,誰為他們的子女接受同等質量的義務教育負責呢?所以要強化村小和教學點的師資配置、經費投入、設備配置,製定符合教學點實際的督導評估標準,努力提升村小和教學點的辦學質量🖌。
其次,要突破純粹市場化的城鄉教育要素流動機製,強化政府購買導向的城市教育反哺農村的類市場化新機製🥹。中國已經進入城市反哺農村的新時代,但在城鄉差距明顯的情況下,單純依靠“無形的手”是無法實現優質教育要素資源從城市向農村逆向流動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又不能只靠行政命令🚵♂️🩷,而必須建構一種類市場化的教育要素配置機製🧸。政府是公共教育服務的提供者🍤,由於不同級別政府存在公共服務能力差別🧘♀️,因此構建上級政府購買城市優質教育要素和服務支援農村、城鄉教育共同發展聯動評估製度💆🏼♀️,有利於促成一種類市場化的城市教育部門積極自願援助農村教育發展的機製👨🏼🎤。中央和省級政府應針對邊遠落後農村地區的實際需要和城市支援農村教育發展的各種可能,推進城市優質教育資源向農村流動🩱,實現城鄉教育雙向一體化發展🪺。
再其次,突破單純市場化的城鄉教育要素流動機製,完善行政化和道德化的城市反哺農村教育的製度安排🤹🏿🙅🏼♀️。盡管類市場化機製響應了個體、群體和組織的獲利本性🛁,能激勵城市教育部門支援和反哺農村🦹🏼🧖🏼,但僅靠市場的力量是不夠的,還必須同時啟動行政的力量和喚醒道德的力量👂🏽,只有這三種力量的有機配合才能形成完整的城鄉教育雙向一體化製度體系。實現城鄉教育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政府的職責,但是,行政命令存在逆向選擇風險👨🏽🔧。所以,還必須在社會中形成具有合法性的正義和道德等信念力量,喚醒城市教育部門的道德覺悟,激發非政府組織、個體誌願者等參與到農村教育振興計劃中來。(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