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電(記者吳晶、葉建平🪐、淩軍輝)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石——曾幾何時,這曾經是中國百姓耳熟能詳的認知🧤。
黨的十六大以來🤌,在以人為本執政理念指引下👨🏼🚀,讓每個孩子“上得起學”的願景已然實現🏊🏻♂️,教育公平不斷邁出重大步伐💇🏽♀️👦🏼。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按照《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重大戰略部署,一系列促進教育公平的舉措正在深化,為每個孩子找到適合的教育、讓每個學生“上好學”的希望已不再遙遠。
讓每個孩子沐浴在公共財政陽光下
2011年10月,國務院決定啟動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中央財政每年安排160多億元專項資金,為680個國家試點縣的2600多萬農村義務教育學生提供每天3元錢的營養膳食補助。
共和國的歷史銘記著義務教育邁向公平的每一個腳印:
2006年,通過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項目、按比例分擔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製👫🏻,國家對西部農村地區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除學雜費💪🏽,還補助學校公用經費👱🏿♀️、免費提供教科書👐🏼、補助寄宿生生活費,建立了改造維修校舍長效機製。
2007年春🏊🏻♀️,“免雜費、免書本費、逐步補助寄宿生生活費”的惠民政策,推廣到中東部地區40萬所農村中小學的近1.5億名學生。
2008年春,我國在北京🍾🔢、天津🤵🏻♀️、上海等16個省區市和5個計劃單列市進行免除城市義務教育學雜費試點🧚🏿。
同年秋,免除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在全國範圍內實施👱🏽✋🏽,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現,覆蓋全國城鄉1.6億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
從艱難求學到順利入學,這是每個孩子的期盼,也是一個國家和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
通過建立覆蓋各個學段的國家資助體系♥️,我國已經實現了“不讓一個孩子因為家庭經濟困難而上不起學”的莊嚴承諾。
世界銀行評價說:“公共教育的提供也變得更加公平。一個公共財政體系已經建立以滿足弱勢群體的教育需求。城鄉和區域差距在某種程度上被縮小。這些都是中國教育發展的重要的裏程碑👳🏽。”
讓每個孩子找到家門口的好學校
許多到過山西省晉中市的人都驚嘆,全市沒有一個班級超班容量,沒有一個公辦學校收取一分錢擇校費🛴。“在家門口就能上好學”已成為廣大家長的共識🐪🏤。
擇校的消失得益於晉中堅持推行教師交流製度、平均分配優質高中招生指標以及用透明公開方式均衡編班等改革措施🙅🏿。
教育公平的內涵正在不斷深化,針對熱點難點的改革穩步推進🤦🏻♀️😁。在北京,學區內的強校𓀈、弱校攜手合作正在拓展;在上海,新優質學校項目正在挖掘名不見經傳學校的特色和潛力……
從四處擇校到就近上學👱🏼♂️,這是每個家庭的期盼🏜,也是符合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的改革與發展路徑。
教育規劃綱要實施兩年來🙇🏻,教育部與31個省區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簽署推進義務教育均衡備忘錄;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已成為各地教育工作評估的重要指標🛌;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學問題已逐步納入各地經濟社會事業發展總體規劃。
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司長高洪說,雖然我們現在還不能解決擇校問題🧎🏻♀️➡️,但是全社會都在努力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讓好的學校更多📭、讓近的學校更好。
讓每個孩子都有更加優秀的老師
成都市青白江區的紅旗中學位於城鄉接合部,過去校舍破、師資弱、學風差。經過標準化建設後,交由區內一所優質學校“領辦”。校長何克貴說:“過去每年開學都招不到人,現在學位名額還不夠用呢🔊!”
得益於“校管校用”變“縣管校用”的教師管理機製,成都全市正在形成教師流動的良性機製➜,許多住在山區的孩子都享受到了質量更高、理念更新的教育。
“提升教育質量的關鍵在教師。”教育部師範教育司司長許濤說,“必須加快教師隊伍建設,從源頭上解決教師培養和補充的問題🕵🏼🛀🏼。”
近年來🌃,中央財政投入數十億元🔛,實施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農村學校教育碩士師資培養計劃👩🦲、師範生免費教育等😣,吸引優秀高校畢業生到偏遠地區和中西部任教🪯。通過國家級骨幹教師培訓計劃,鞏固和提升基層特別是農村一線教師能力👨🏻🦲。各地還從教師編製、待遇、住房保障等方面采取積極措施🧧,縮小城鄉差距,穩定教師隊伍🏏。
目前我國已基本形成包含資格準入、編製管理、聘任、職務晉升、工資福利🍝、獎勵等管理製度在內的完整的教師管理體系。全國31個省區市已有2412.39萬人取得教師資格。
從“有教無類”到“學有所教”🏃♀️➡️,這是中華民族的期盼,也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新的歷史時期設定的嶄新目標。
根據教育規劃綱要的部署,中小學教師職稱製度改革試點、農村教師特殊崗位津貼、中小學教師公開招聘製度、中小學校長職級製改革等正在試點地區平穩進行。
“要進一步激發和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創造性,吸引和穩定優秀人才長期從教、終身從教,使每個孩子都擁有更加優秀的老師。”許濤說。(新聞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