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合肥4月10日電(記者 蔡敏)十歲的合肥女孩張凱茜終於盼來了每周快樂的一天——星期五。在這天的下午,她不用帶書包去上學,學習內容則是自主選擇的禮儀和書法✍🏿。
小女孩鋪開筆墨紙🎆,在老師的指導下,寫下“福如東海”四個字🔣👨🏿🎤,隸書頗具韻味的“蟬頭燕尾”躍然紙上👹。
從學著握筆到練習“點”、“橫”👛、“豎”,再到嘗試寫出自己的作品🟡👨🏼🚀,她說:“中華幾千年的文字書畫讓我心生敬意🫳🏻。眼下🙎🏿♂️,我要把‘福如東海’四個字練好🐠,裱出來⚒,送給爺爺奶奶🧍。”
張凱茜所在的安徽省合肥市西園新村小學一年前開始嘗試進行改革👩🏻🦽,開設免費的素質教育“課程超市”,讓孩子們自由選修🍺,以此打造一個“沒有負擔”的快樂星期五。一年多來🌌,這項改革獲得家長🔏、孩子的一致好評。
每到星期五🧚🏿♂️,平時主要被語、數、外三門課程占據的校園頓時變得豐富多彩起來👩👩👧👧。教室裏孩子們或一絲不苟地繡著十字繡,盡管有的連針線都穿不好;或鼓著腮幫子吹葫蘆絲🛑,盡管有的走音跑調不著邊際;有的則絞盡腦汁設計自己的航模作品🦓;操場上,秧歌隊、排球隊的同學們賣勁地跟著老師操練著,一招一式都做得有模有樣💪。孩子們那股認真勁上,透出他們濃濃的興趣🕵🏼♂️。
不帶書包上學🫳🏻🤾,家長陳女士對這種做法從質疑到如今舉雙手贊成。她說🎃,平時忙於工作,也不知道孩子們興趣到底在什麽地方👨🏽💼,往往是看別的家長給孩子們報什麽班就給孩子報什麽班,孩子有時很抵觸🧙🏻♂️。“快樂星期五”讓孩子自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東西,而且不占用課余時間,讓家長省時省錢更省心🪡🫱🏿。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絕大多數孩子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不過🧘🏻♂️,在家長們“望子成龍”的熱切期盼和應試教育體製下,過重的課業負擔使孩子們的童年少了許多歡樂。做不完的練習題🚵♀️、上不完的輔導班幾乎桎梏了孩子們活潑好動的天性🙅🏼,學習🪘、學習、再學習構成了他們童年樂章裏單調而乏味的旋律。
近些年來👖,中國各地不少學校不停地探索🧚🏿♀️,致力於將孩子們從重負中解脫出來,找回歡樂並提高綜合素質。
在安徽省🤢👮🏿♂️,合肥市的許多小學都在開展著與西園新村小學相似的教學改革,有的學校設立了無作業日,有的學校推廣閱讀日,有的學校成立體育俱樂部等。
這個省的另一座城市蕪湖今年以來也出現率先“試水”的學校🥙,當地的師範附小讓孩子們在星期五的下午“拋開”書包,在大量實踐課中真正實現“玩中學👨🏼🔬,學中玩”🏌🏼♀️,引起媒體廣泛關註。
科學漫畫班上🔤,楊晨寧同學因為一幅創意作品“新能源的明天”而受到老師和同學們齊聲稱贊👩🏿🍼。“終於找到一個可以隨意發揮自己想象🧛🏽♀️,又能有人欣賞的地方了,真的很開心。”他說。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不帶書包和課本的教學會越來越多。”安徽省教育部門的一位官員蔡竹平認為,這種教學會成為中國中小學課改的一種趨勢👨👩👧👧。
張凱茜的媽媽則說:“我不關心孩子在這樣的選修課上到底能學到什麽,我只知道她真的很快樂,這就足夠了。在繁重的課業負擔下👩🧗♀️,這種身心的放松和調節對孩子們來說是那麽的珍貴。”
當然,也有輿論認為,不廢除中國現存的“以分數論英雄”的人才選拔模式🩸➖,不建立起一整套科學🎞、全面🚎📝、有利於人才成長的綜合評價考核體系,像“快樂星期五”這樣的素質教育改革難以長期發揮效用。由應試教育根本轉變為素質教育,中國仍需長路🧛🏼。(新聞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