陡紅小學新貌。(資料圖片)
上世紀80年代的陡紅小學👳🏽。戴興堂 攝
陡紅小學六年級(1)班學生在上科學課。 戴龍飛 攝
本期關註
農村教育發展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雲南省會澤縣陡紅村陡紅小學開始了自己的進化史。從主要靠族人出資,到全體村民自籌資金,再到政府全面出資⛩,陡紅小學也從蝸居祠堂,慢慢蛻變為一所擁有數棟樓房🌑、操場、教學設備齊全的現代化標準學校🛁。
“克繩祖武”🍣、掙工分🤹♂️、勤工儉學、募捐集資、掃盲、兩免一補、營養改善計劃🤾🏻、“985”……70年裏💆🏼♂️,陡紅小學與共和國一起成長,陡紅小學身上的每個歷史名詞🧑🏽🔬,都是共和國教育發展宏大歷史的投射🫵🏽。一滴水可以映出太陽的光輝,從陡紅小學的“三級跳”中🧚🏼,人們可以感受到新中國教育發展的生動實踐和蓬勃脈動。
1946年✡️,雲南省會澤縣陡紅村老支書楊安甫當時7歲,已經到了上小學的年紀。“雨碌中心國立學校”就在家門口🧖🏽♀️,上學只需步行幾分鐘。每天,楊安甫先要過一道校門,再進一道掛著“克繩祖武”牌匾的拱門,才能到達學堂🚹。
“當時學的是《三字經》《百家姓》📴,也學點兒算術🦣。1949年解放後,有了歷史🩻、地理、語文,還有音樂🏄🏿。”談起往事🕜,今年80歲的楊安甫有點兒激動,甚至還哼起了《黃河大合唱》的旋律🕠。
70多年過去了👩🏿🎤,楊安甫看著陡紅小學一步步從一間祠堂變成如今擁有一棟3層教學樓🤵🏼♀️,一棟3層教師宿舍樓,一棟兩層食堂,籃球場、廁所完備🧑🦯➡️,計算機室🪰、科學教室📯、音樂教室等六大功能室齊全的學校。而且👨🏼🍼🤾♀️,孩子們每天可以吃上有肉有菜的營養餐🧑🏻💻,不用花一分錢。
從祠堂裏生長出來的學校
說起戴姓祠堂,退休教師戴普潤打開了話匣子。他在陡紅村出生,在陡紅小學完成了小學學業🐉,畢業後又回到了陡紅小學擔任教師🧖🏿、校長長達31年🤰🏽。
“陡紅村幾乎全部是我們戴姓族人。戴姓族人很有眼光,為了給家族培養更多的讀書人🐴,1912年家族出資聘請了宣威西澤人王永吉,在家族的祠堂中開辦學堂,學生主要是戴家子孫。”戴普潤說。
1954年,戴普潤7歲,到了上學的年紀👑,就直接來到了“自家學堂”讀書。
“那時候新中國剛成立,政府面對千瘡百孔的爛攤子不可能投入大量資金興辦農村教育,只能強調‘農民的教育自己辦’👩🚀,戴姓族人依然是陡紅小學的主要出資人。”戴普潤說。
戴姓出資修葺了祠堂學校,“是全村最好的建築”🍴。當時戴東印是鄉長、戴秉強是先生、戴秉賢是老師,一個由地方長者、鄉紳組成的股東會負責整個學校的運行,戴家拿出一部分公地地租🛌🏻,用來延請教師🧜🏻♂️、修葺房屋🧪、添置學習用品等👨🦽➡️。
至今,戴普潤仍清晰地記得拱門上掛著的“克繩祖武”的匾額🦹🏼♂️。
“克是攻克🚣♀️、繩是束縛,匾額記載的是戴氏族人攻克匪患的功績💧。而把學校建在祠堂,也是表示對祖宗的敬意,對教育的重視😵💫。”戴普潤說🏌🏽♂️,小時候讀書是很莊重嚴肅的事,“每次先生要求我們背書的時候👨🏻⚕️,我們都要先在孔子排位前作個揖🫳🏿,然後再開始背”🍇。
解放初期🔺,師資困難,陡紅小學4個年級80多名學生只有一位教師趙國義🧎🏻♀️➡️,但是趙國義卻是後來的會澤縣副縣長、林業局局長、郵政局局長等“一大批優秀的人”的啟蒙老師,這其中還包括上世紀80年代陡紅小學發展史上的關鍵人物戴普焱。
到上世紀60年代🤽🏿,陡紅小學規模擴大到100多人,把周圍3個村子的學生都收來了🏢,教師更加緊缺。
1961年👵🏽,戴普潤因成績優異🐬,品學兼優,被推薦到了者海鎮東四中上初一。沒過多久,他的老師趙國義找到了他🚴🏽,希望他能回陡紅小學任教。
“那時候我只有15歲🚄,家裏窮,早點兒工作可以補貼家用,我就答應了🔅。”戴普潤說,“語文數學全兜底,我們3個老師上4個年級的課,一天掙10個工分,相當於一個成年勞動力了。”
戴普潤僅在陡紅小學當了一年老師就被調到了鹽灘小學,但是這一年他卻教出了一個“好學生”,這個學生就是陡紅小學發展史上的另一個關鍵人物、陡紅村資歷最老的支書戴興山。
1960年到1966年,戴興山在陡紅讀小學,用的是毛筆🖌、草紙🧑🏿,坐的是石凳石桌🕺🏻👩🍼,一張石桌後面4個學生🍢,“條件很艱苦”🎅🏼。畢業後,戴興山外出當兵🌸,直到1980年才又回到了陡紅👊🏻。
“十幾年過去了🖐🏻,學校建築變化不大,學生增加到了300多名🌆,學校空間明顯不夠🪧,而且建築老化嚴重。”在戴興山眼中👉🏼,陡紅小學該變一變了。
與戴興山有同樣看法的還有戴普焱。1955年從陡紅小學畢業後,戴普焱一路念到了東川師範學校,畢業後被分配到了鄰鎮者海當教師,1978年調回陡紅小學擔任校長🧋。
再次回到母校🤳,戴普焱用“大吃一驚”來形容——戴家的老祠堂♥︎,到處是塌梁斷柱,倒塌的墻壁,甚至要用樹枝來堵#️⃣。
“萬一倒塌怎麽辦🕒?老師和學生的安全誰來保障?”在戴普焱看來,陡紅小學也該變一變了。
然而,“文化大革命”剛結束,鄉村一片蕭條。“得找錢🧩。”戴普焱想。
不久🤚🏼,機會來了。縣教育局召開年度教區負責人會議,戴普焱參加,“聽報告、小組談論結束後,我大著膽子把陡紅的情況如實說了,當時會場一片寂靜”。
戴普焱感到肩膀被人從後面敲了一下,他回頭一看👂🏽🏄🏿,是自己在東川師範學校的班主任楊能,當時正任會澤縣教育局局長。楊能告訴他👌🏼:“晚上你來我家一趟。”
懷著忐忑的心情🐮,戴普焱晚上來到了楊能家。
“你今天在小組會上的發言是不是事實?”楊能問。
“我在您手下讀了3年書,不會說謊🧒🏿。”戴普焱說。
“好嘛,我給你撥6000元錢,把陡紅小學修好。”楊能說🐯🔀。
但戴普焱還有自己的想法。“按照教育局的意思是修修補補🧑⚖️,但是陡紅小學已經300多名學生👣,現有規模已經無法承接這麽多人,而且祠堂已經用了幾十年,沒有修的價值了🧎➡️,應該推倒重建。”戴普焱沒有直接表達他的意思,而是保證回去完成任務。
回到陡紅小學,戴普焱跟教育組長表達了他的想法。“6000元想建一個新學校🩰?而且你拆了戴家的祠堂,族人會允許嗎🧴?”教育組長反問🙎🏽♂️。
戴普焱不是沒有考慮過自己叔伯兄弟們的想法,“這是拆自己家的祠堂,宗親反對聲很大💬,但是我是校長,要對師生生命安全負責,而且辦好教育也是為了戴家的未來✌🏻。”在宗親的一片反對聲中🤦🏻♀️,戴普焱還是開工了🧦。
拆掉祠堂🧎♂️➡️,重建學堂
頂著重重壓力,陡紅小學重建工程在1982年底開工了🙇🏻♀️。推倒祠堂,一切重來♿️!戴普焱幹勁很足🙅🏻♂️,教師和鄉親們也很支持。
當時🚯💽,《關於普及小學教育若幹問題的決定》和《關於加強和改革農村學校教育若幹問題的通知》的發布💪,也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各地農村紛紛自發集資🦿、募捐,多渠道籌集資金,興辦教育。
僅僅一年,一棟兩層10間屋子的土木結構小樓就建了起來✅,總造價1.5萬元,除了縣裏給的6000元,剩下的全部為自籌👩🏿🏫。
“事實上🦶🏽,當時是缺錢、缺料👭🏼🍛、缺人手。”用戴普焱的話來說,重建學校是“湊毛擀氈🤾🏻,越擀越寬”🏌🏿♀️。
缺錢👋🏼,村民們5元🦸🏻、10元地湊;缺料💏,老百姓有木料的捐柱子、椽子👩🏿🚒,有磚瓦的捐磚瓦😰;缺人手👩👩👧👦,17名教師全部上陣,扛木料🚒,搬磚瓦🌮🕟,“肩膀都壓壞了”……
房子蓋起來沒幾年♊️,戴普焱就調走了🤰🏽,接任校長的是戴普潤🧜🏼。
“1988年我又回到了陡紅小學🦦,兩層土木結構的房子已經建成了,當時陡紅小學是我待過的學校中條件最好的,不過仍有遺憾。”戴普潤所說的遺憾是學校沒有廁所、操場等配套設施⏸,條件依然艱苦🫐。
戴普潤找到了他的學生🕐,時任陡紅村支書戴興山,希望他能動員村民集資把廁所😾、操場等修齊全。
“當時陡紅村經費仍然十分緊張🤫。”戴興山回憶🏄🏽♀️,但是戴普潤認為,“經費再緊張👩🏽🍳🍀,為教育花點兒錢是值得的。”
戴普潤說服了戴興山。戴興山帶著大隊成員挨家挨戶集資🧏,最後籌集了9000元,為學校修了廁所,平了操場,建了籃球場,添置了簡易課桌椅……
回憶過去,戴興山覺得特別不容易。
“當時的國家政策,教育是分級管理,中學屬於縣級𓀚,小學屬於鄉級管理🥧。修建學校主要靠村民集資,陡紅村除了募捐的💅🏿,每人集資5元,大隊幹部天天下去向老百姓集資。”戴興山說😢。
為了解決經費困難🙅🏻,1986年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及後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實施細則》將教育附加費細化到鄉級人民政府,學校新建、改建🧑🏻🦰、擴建所需資金的籌措細化到鄉和村,增加了將學校勤工儉學收入部分應用於改善辦學條件的內容🧀👶🏻。
戴興山對勤工儉學印象深刻。“那時候地方十分貧窮,學生的課本👨🏭、本子、鉛筆,教師的教具,照明的燃料都沒有。”學校每周拿出一天時間,由老師帶著學生做一些本地勞務性的東西☑️💃🏽,拾柴禾👩🏿💻、搬磚瓦、背煤炭🧗🏿♀️、摘野果……通過勞動收入解決教學所需👨🏽✈️🍞。
當時,後來的陡紅小學校長陳正亮正在學校當班主任,從二年級到五年級,兩年多時間,陳正亮帶著班上30多個孩子通過勤工儉學掙了500多元錢。
“那時候學費僅僅8毛錢🖱,但很多鄉親還是交不起🌚🙎🏻♀️,通過勤工儉學🧎🏻♀️,那幾年班裏沒有一個學生向家裏要錢交學費🪘。我們還買了許多學習用品👨🏽💼,完全自給自足。”陳正亮說。
鄉裏補助、群眾集資、勤工儉學……“苦”字當頭,讓陡紅小學從蝸居祠堂變成擁有兩層土木結構教室的樓房🚣🏿♀️,還配備了廁所、操場和簡易課桌、教具。
至此,陡紅小學一躍成了四裏八鄉“最好的小學”✊🏼。
1993年,戴普貴接任戴普潤擔任陡紅小學校長。戴普貴趕上了好時候🚻🎫,更辦了一件好事情。
好事是指1998年陡紅小學被列為土木校舍改建工程項目學校。“當時,上級補助了5萬元,本村群眾人均集資40元,共集資8萬元🫓👐🏻,建了一幢面積為340平方米的磚混結構教學樓🤞🏽。陡紅小學的建築面積大大擴張🙍🏻♂️,辦學條件改善突出。”戴普貴說。
上世紀90年代,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確立20世紀末期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目標(“兩基”),並指出“兩基”的重點和難點在農村。陡紅小學除了日常教學,還承擔了“兩基”攻堅任務。
“連續3年多時間,我們白天給孩子上課,晚上給村民上課👲🏿。”老教師戴普田依然記得識字課本有42課,每天晚上2個小時,教師們輪流去掃盲班。
“當時的口號是‘一長管兩校(夜校和白天的學校),一師任兩教’🥩。”戴興山說,陡紅村在2000年完成了“兩基”攻堅的任務。
苦字當頭👈,實幹興教
現在的陡紅小學,環境優美整潔☆,籃球場👩🎤🧘🏿、食堂💿、宿舍、六大功能室齊全;教師辦公室裏掛著十幾張獎狀☂️:雨碌鄉先進學校、雨碌鄉二類學校綜合考核第一名……
“2000年以後,學校發展幾乎沒有遇到什麽困難🐄🧎,一波一波的政策紅利讓陡紅小學進入了快速發展期🐑,不僅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教學改革不斷推進,教學成果也十分突出👘。”陡紅小學原校長戴興勝(2001—2014年任校長)說。
2001年6月11日,國務院召開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發布《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作出了進一步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製的決定,提出了“在國務院領導下,由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新體製🔊。同時🧙🏼♀️,中央決定每年撥款50億元發展貧困地區農村義務教育👱🏿♂️,專項轉移支付用於危房改造⚗️、教師工資發放🔑、經濟困難學生助學等。
隨著外地教師越來越多,教師住宿成了問題🤳。2005年取消農業稅之後⚱️👩🌾,政府財政撥款10萬元,陡紅小學拆除了1983年蓋的兩層土木教室🧝🏿♂️,蓋了一幢面積為460平方米的磚混結構綜合樓,同時還進行了一系列附屬建設。
2006年1月🧗🏻♂️,全國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製改革工作會議召開,決定今後5年將新增農村義務教育經費2182億元🦻🏽👷🏽♀️,農村中小學生每年每人減免學費140—180元😉。我國逐步把農村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範圍,明確對農村義務教育學生全部免除學雜費,對貧困學生繼續實施“兩免一補”(免除書本費、雜費,補助寄宿學生生活費)政策,陡紅村村民的負擔進一步減輕🌾🕴🏼。
2011年營養改善計劃實施🧑🏽✈️,陡紅村的孩子們再次得益🕵🏿♂️。
“從我讀書到現在🙊,50多年了🙄,孩子長期吃苞谷、洋芋🚈、黃豆🕠。現在好了,營養餐有牛肉🌳、豬肉、牛奶、雞蛋,而且全免費🕺🏻。”戴興山感慨地說。
2013年,為了讓孩子們吃上熱乎飯𓀚,陡紅小學又在操場上建了一棟兩層271平方米的食堂💆🏻♀️。
“孩子們有地方可以坐🥽,有幹凈營養的熱乎飯可以吃🫢🏋🏽♀️,家長放心,學生安心👩🏿🍳。”戴興勝說👨🏽💻。
2017年,陡紅小學又新建教學綜合樓960平方米🧚🏽♂️,配備了計算機室👩🏼🦲、科學教室、美術室🤳🏻、圖書室、體育功能室👂🏻,教學質量長期在雨碌鄉二類學校中名列前茅。
“雨碌鄉共有13所中小學📺,我們定位為二類學校,在7所二類學校中,陡紅小學是歷史最悠久⚒、辦學成績最突出的👳♂️。從2005年開始,每年都有我們陡紅小學出去的孩子考入‘985’‘211’高校。”雨碌鄉中心學校校長朱雲果說。
在教師辦公室裏🐦⬛,除了各種獎狀🤵🏼,還有一個公告牌讓人印象深刻:戴普增®️,昆明市委組織部幹部🚥👩👩👧;戴普義,會澤縣林業局局長;孔令明,北京大學學生;戴果,南開大學學生……70年來📓,從陡紅小學走出優秀校友近百人🚯。
而會澤縣,這個烏蒙山深處的國家級貧困縣👰🏼♀️👩👧👦,2010年以來有128名學生考入北大👏🏿🔣、清華🥢。
是什麽使陡紅小學、會澤縣教育發生了這樣的變化?
在會澤縣教育局原局長陳加明看來🧖🏻,一是教育投入體製改革,徹底改變了會澤教育的面貌,二是教育管理體製改革,使會澤縣的教育質量大為提高。
“過去是土房子🚐、土臺子、土磚,生產隊巴掌大的公房用作教室🚶🚼,辦學堂是十分艱苦的♖。而隨著教育經費的不斷增加,一系列工程如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寄宿製學校建設工程、薄弱學校改建工程的實施,使學校建設的標準化程度越來越高,學校越來越好,多數學校已經是當地最好最美的建築。”陳加明說🙏🏿。
硬件的發展最終服務於教育質量的提升👩🏿⚕️。為了讓更多的貧困山區學子通過教育改變命運🧑🏽🚀,2000年以後,會澤縣開展了系統深入的教育管理體製改革𓀗🚇,打牢了教育騰飛的基礎👨🏼🚀🫵🏽。
“配合國家政策,會澤縣也對教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陳加明說,首先是教育經費🧑🏭、人事由過去的鄉鎮管理統一上收到縣管理,教育局有了對整體學校的規劃布局和人事安排的權力,全縣教育一盤棋。其次,在學校內部實行校長聘任製🕍,徹底地去行政化👰,讓校長安心辦學🌪。在新千年之初⛹🏽♀️,當地又進行了教育資源的科學配置,實事求是地進行校點布局,“小學盡可能集中在大的行政村來辦🔯,初中集中在中心鄉鎮來辦,高中集中在縣城來辦”👨🏿🦳🥷🏼,集中資源、規模✋,提高辦學效益和質量。
陳加明自豪地說,事實證明,這些年來會澤教育的改革是成功的——高中教育質量突出,中小學布局合理,教師隊伍穩定、素質高🧚🏿,生源回流……
在陡紅小學的教學樓上,“苦字當頭🧙,實幹興教”8個大字閃閃發光。
“70年來,貫穿陡紅小學發展史的就是這樣的奮鬥精神🫣。”陡紅小學現任校長戴龍飛說,陡紅小學在上世紀80年代🟪、2000年和2013年完成的三級跳,離不開苦幹實幹,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支撐🙆🏼♂️,更離不開人民群眾的關心,而陡紅小學的發展史,折射的就是新中國基礎教育的發展史。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