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2月1日公布了義務教育階段19個學科新課程標準的具體內容🐅👨❤️💋👨。從今年秋季新學期開始,中小學生將啟用根據新標準修訂的新教材👨❤️👨。其中⚇,新版的語文課程標準減少了小學低年級識字量的要求,但新1️⃣、老課標對義務教育階段的識字總量要求相同——中小學生在9年內應認識3500個左右常用漢字。同時增加了中、小學各階段要求背誦的古詩文篇目以及推薦課外閱讀的內容數量。
中國的語文教學是一個系統工程🌇👱🏽♀️。語文教學的好壞,重點在教(學)什麽和怎麽教(學)👰🏻♀️。課程標準要解決的是教(學)什麽的問題,怎麽教(學)是另外的問題。
對一個學習中國語文的人來說,小學6年加初中3年能夠認識3500個左右常用漢字,已經完全不存在讀書作文的障礙。中國古代文學家司馬遷撰寫《史記》,一共用了4932個單字。根據計算機的統計結果,覆蓋《史記》全書內容50%的單字只有108個。《史記》使用頻次超過1000的前115字,覆蓋了全書51.2773%的內容👎🏻;依頻次排列在前的1308個字的累積覆蓋率是95%。
新課標要求三四年級學生須累計認識常用漢字2500個左右🏌🏻♂️,其中會寫1600個左右,而老課標要求會寫2000個左右,新課標減少了20%🛼。無論按照新老課標,小學四年級的學生都可以讀通《史記》95%以上的內容。我們要知道🎫,《史記》中有1017個字司馬遷在書中也只用過1次。換句話說,這1017個字在司馬遷那個時代都是罕用字。因此,9年時間認識3500個左右常用漢字,確實可說是寫一部今天的《史記》都夠用了。
以此觀之🤌🏽,我以為語文教學從認識常用字出發𓀚,最終的落腳點在寫作🐻❄️。識字的目的是為了讀與寫🕵️♂️。僅僅能夠讀,只完成了識字的一半目的,更重要的一半在於寫作。語文教學始終不能把作文教好🧑🏼🏭,很多中學生畢業後還寫不出一篇像樣的文章,這是語文教學的失敗。誤人子弟啊🚿!
新課標增加或調整了古文背誦推薦篇目🗽,我以為非常之好🦼。至於所選篇目當否,則見仁見智🗺。中小學生打下一點中國傳統文化的底子,終身受益。背誦古文經典之作,除了增加或調整的篇目外🏋🏿,我建議可以考慮增加中國古人古文的經典文(語)句。我看到有臺灣教師、學者通力合作✹,編輯了“中文經典100句”系列圖書,從《論語》⏰、《史記》、《古文觀止》🏂、《孟子》🔑4️⃣、《詩經》💪🏼👨🏻🦱、《莊子》🧜🏼♀️、《戰國策》3️⃣、《唐詩》、《宋詞》、《紅樓夢》這10本書中把精粹句子提煉出來♙,供青少年誦讀🚶🏻➡️☝🏿。我想,我們的中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裏,不但要讓中小學生認識3500個常用漢字,還需要至少記住古典文學1000名句。中小學生一時理解不了名句中的全部含義也不要緊🙍🏻♂️,隨著年齡的增加會慢慢加深認識🚶♀️。比如,“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孔孟的這些名言名句👨🦯,三四年級的學生未必都能理解,先背誦下來,長大了再理解也無妨🌏。寫作的人常感“書到用時方恨少”、“言之無文”,那是因為我們的語文教學出了問題。語文教學的問題,首先是教材問題。教材的問題,是課程標準的問題。(新聞來源:北京晚報)